多元文化背景下学校文化建设的向度

        聂娇1范佳薇2何沭英3 1.渭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2.西安铁一中湖滨中学3.汉中市四〇五学校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和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多元文化作为世界文化发展的一种潮流,以其强劲的生命力,正在影响着各个国家、社会乃至每一个人。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都时刻面临着多元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以及开放选择的问题。多元文化在促进世界文化繁荣和带给各国人民文化共享便利的同时,也会对一个国家的主流文化和民众特别是青少年的思想造成影响。学校作为青少年成长和学习的重要场所,面对来自多元文化的挑战,需要重新思考学校文化建设的问题。

  一、多元文化的内涵

  目前学术界对多元文化的定义还没有形成较为统一的观点。学者李永伟认为:“多元文化是指由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等不同种族的异质文化以及不同时空范围的文化所构成的系统。”还有学者指出:“多元文化是关于文化形态及处理不同形态文化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理念。”类似的观点还有:“多元文化是指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或一个社会存在的几种相互联系的文化。”笔者认为,多元文化指在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形成的多种多样的文化形态,这些文化形态间既相互联系、相互融合又和而不同、各有特色,共同推动着文化的发展繁荣。

  二、多元文化对学校文化的双重影响

  多元文化好似一把双刃剑,其积极作用的发挥,能够极大地拓展学校教育及其文化建设的空间,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文化资源。反之,由于其自身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多元文化也可能会给学校文化建设带来消极影响。如何应对多元文化带来的挑战,并且对形形色色的文化资源进行选择、转化、生成,从而建设新的学校文化,是当前摆在各学校面前的重大课题。

  学校应清晰地认识到当前处在一个复杂的文化生态环境之中,学校文化建设一方面要立足现在、面向未来,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力和接纳品质,培养学生对世界文化的判断、选择和认识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另一方面,学校在利用多元文化诱发学生新的思考与发现的同时,要注意摒除多元文化对学生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的消极影响,从而以高品质的学校文化引领青少年的精神成长。

  三、多元文化背景下学校文化建设价值取向和总目标

  学校文化是学校全体成员在长时间的学习和交流活动中所形成的一种文化,以及学校所在区域的地方文化影响之下的文化。学校文化代表一所学校的品位和内涵,一所学校只有具备了优雅的品位和内涵,它才有发展的精神之基,才有自己的特色和魅力。学校文化可以是看得见的建筑,也可以是听得见的口号,还可以是闻得见的饭香,亦可以是隐藏的人文内涵。学校文化可以形式多样,关键是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校里的人,甚至是可以感染和熏陶学校外的人。

  当前我国学校处在复杂的文化生态之中,面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的矛盾与冲突,学校需要进行合理的选择。学校文化的建设既要坚守中华传统文化的本源,弘扬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和高度的文化自信,也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审视和汲取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成果,培养学生对世界文化的判断、选择和认识的能力;既要根植于学校自身的历史,从学校历史中寻找文化之根,也要依据时代的要求,学习并利用现代的技术文明,注重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和行为方式。总之,学校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发挥其文化育人的功能,最终是要培养既具有中国精神又有国际视野的现代中国人。

  四、多元文化背景下学校文化建设的路径

  (一)涵养优良的教师文化

  教师文化是教师在一定的教育制度下,基于校内、外的教育环境,通过职业活动所形成的职业意识、价值取向和职业行为规范的总和。教师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构成因素,教师文化经历了隔离型文化到自然合作文化,逐渐走向开放包容,有利于学校教师自身的发展和整个教师群体素质的提升。近年来,有些教师出现学术造假、发表不当言论、做出不当行为等事件,反映出在多元文化融合、多元价值观并存的社会背景下,部分教师的教育信念和职业道德出现了滑坡。这些问题除了从制度层面进行规范外,还需要从文化层面进行审视。换句话说,建设优良的教师文化,将有利于提升教师群体的整体素质。

  学校是教师文化孕育的土壤,良好的办学环境和教风、学风是涵养教师文化的沃土。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学校里的建筑、装饰、仪式等象征性事物来提升教师的师德修养,潜移默化地滋养教师文化。相反,如果学校环境不太好,也可能会阻碍教师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如:校风不纯正、学校领导不公正、评价制度不科学,教师文化就很难得到良性发展。教师文化形成的关键还是依赖每个教师本人的精神风貌和品质提升,教师自身要加强多元文化修养,提高辨别能力,自觉抵制不良价值观念的侵袭。

  (二)密切关注并及时引导学生文化的发展趋向

  学生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一种亚文化。学生文化包括人际交往、学习生活态度、个人理想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学校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学校教育要想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就要认真对待学生文化。现代学生文化受社会多元文化的影响,具有超前性、时代性、价值取向多样化的特点。然而,学生对外来文化的辨别能力较弱,突出表现在部分学生热衷于过西方节日,而对本国传统节日不感兴趣,若不加以正确引导,容易导致价值观迷失。相关研究表明:“学生文化有可能与学校的文化底蕴相冲突,也有可能与学校文化的个性元素不相容。”学生群体为表达对教育体系和教育权威的不满,并获得话语权,以保全自身生存的有效空间,会产生“隐蔽的抵制行为”。因此,面对挑战,学校必须密切关注学生文化的发展趋向,尊重学生的文化主体地位,在理解和接纳学生文化的同时,要引导学生认同国家和社会的主流文化,批判性地认识自身的文化特质,成为具有文化创新和文化创造能力的个体,建设积极向上的、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学生文化。

  (三)厘清课程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

  “学校课程文化是指按照社会对下一代获得社会生存能力的要求,对文化进行选择、整理和提炼,形成的一种课程观念和课程活动形态。”事实上,课程文化不仅是一种文化形式,也是一种传播工具和传播制度。在多元文化背景下,课程文化的价值取向直接影响了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事关“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重要问题。因此,高品质学校文化的建设必须重视课程文化的建设。受多元文化思潮的影响,课程文化建设同样面临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矛盾选择。以职业院校课程文化建设为例,目前,在部分职业院校中,先进的课程文化指的是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技术文化,其课程目标是以职业能力为标准传递技术文化,而非传递引领学生实现价值的精神文化,课程内容是技术文化为主的多元化。这种课程文化取向,带来的直接结果是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是技术领域的专家,但并不是一个拥有健全精神文化的人。因此,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学校课程文化建设既要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基础技能训练的培养,也要注重培养学生对精神生活的价值取向,从而满足学生的情感发展;既要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培养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又要兼顾“全球化”社会的需要,培养学生跨文化交往的能力。

  (四)警惕消费文化和网络亚文化对学校德育的冲击

  消费文化属于社会亚文化,构成了青少年成长的宏观环境。因此,消费文化是学校德育不可小觑的资源,因为消费文化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衍生出来的一种文化,道德教育要想顺应时代的发展,就要把消费文化中蕴藏的道德教育资源发掘出来,为道德教育的发展增加新的时代内涵。目前,消费文化对学校德育产生了越来越深刻的影响。

  学校在教育学生时,要更加注重深层价值导向,学校教育的内容要与生活联系越来越紧密,使文化正能量与消费教育有机补充。另一方面,学校也要警惕消费文化对学校德育的冲击,注意区分消费文化和消费主义。消费主义容易滋生浪费、攀比、跟风、享乐主义、游戏主义等不良习气。基于此,学校要注重消费文化对学生美好品德的引领作用,引导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理性消费,提高学生对消费文化和消费主义的明辨力和抵抗力,鼓励学生把健康的身体、父母的关爱、自身的成长进步作为幸福的要素。

  网络亚文化即一定的群体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利用网络符号所创造的、与主流文化相对应的、具有独特风格和价值观的网络边缘文化,集中反映了群体内部成员的思想主张、生活方式和价值认知。主要包含网络直播、影视游戏、明星选秀等。青少年出于好奇、崇拜等心理,容易沉迷其中、不能自拔。因此,学校要及时科学处理网络亚文化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方面,学校要正确看待网络亚文化的存在价值,顺势而为,发挥网络亚文化对学生主流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学校可以精选一些具有正能量和爱国精神的网络红人视频宣传主流价值观,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也可将主流价值观的精神内核融入学生喜爱的亚文化符号中,制作成学生喜闻乐见的作品。另一方面,学校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学校可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和创新思想政治教学的模式。如,学校可利用微信平台、网站新媒体等媒介传播主流价值观,鼓励学生发表见解;通过举办绘画赛和辩论赛,以赛促学,激励学生主动了解主流价值观的内容。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人文专项项目“幼儿园仪式活动的教育价值研究”(21JK0126)。陕西省教育学会2022年度一般课题“双减”背景下的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研究(SJHYBKT2022035-03)。

  作者简介:

  聂娇,1992年生,女,河南南阳人,渭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讲师,教育学硕士,研究方向:教育基本理论。

  范佳薇,1990年生,女,汉族,西安铁一中湖滨中学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