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博物馆发展大会为何选址东莞?这些文博之最告诉你

  9月12日上午,2023大湾区博物馆发展大会在东莞松山湖科学城开幕。大会以“面向未来的博物馆”为主题,来自全国各地博物馆、美术馆、管理机构、相关院校及学者、相关产业企业代表近400人参加大会。

  大会设置1场主场会议、4场平行会议、1场品牌展览、1场全国博物馆文创供应链洽谈会、2条文博游径调研交流,深入探讨“面向未来的博物馆”和大湾区博物馆美术馆在新时代的高质量和创新发展之道。

  

  2023大湾区博物馆发展大会何以选择东莞?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不妨让我们先把目光锁定东莞——

  位于黄金内湾“C位”的东莞,一直以来因制造业享誉海内外,近年来却频繁因为文博出圈。东莞是中国近代史开篇地、是岭南文明重要发源地之一,具有5000多年文明史、近1700年建县史、近1300年建城史,历史底蕴深厚、文化遗存丰富。

  东莞,其实拥有不少湾区乃至全国的文博之最。读懂这些文博之最,能够读懂东莞文博的前世今生,能“知往而知来”,开启“面向未来的博物馆”。

  全国最早提出建设“博物馆之城”

  

  2004年,东莞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博物馆之城”。目前,东莞已建立国有博物馆与非国有博物馆互为补充、多种行业博物馆全面发展的博物馆体系和市、镇、村三级博物馆网络。

  全市现有博物馆53家,其中国有博物馆17家,非国有博物馆36家;在文化文物部门备案的博物馆18家,国家三级以上博物馆10家,列全省第二,其中鸦片战争博物馆为国家一级博物馆,观众量居全省、全国前列。

  大湾区最早成立的市级博物馆联盟

  

  今年,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实施四周年之际,东莞推出大湾区首个市级博物馆联盟,打造以博物馆之名的城市文化共同体。东莞本地二十余家博物馆携手加盟,涵盖国有和非国有博物馆,覆盖东莞市、镇、村三级网络,以更具活力、更有合力的博物馆体系和多行业、多层次的博物馆结构,共同推动东莞“博物馆之城”创新发展。

  广东参观人数最多的博物馆之一

  

  鸦片战争博物馆由虎门林则徐纪念馆、海战博物馆、沙角炮台管理所和威远炮台管理所组成,是一座纪念性和遗址性相结合的专题博物馆,管理面积达80万平方米,是国内管理面积最大的博物馆之一。

  据统计,近年鸦片战争博物馆年均参观观众逾550万人次,是广东观众数量最多的博物馆之一。藏品总数达8120件/套,承载着中国近代历史的开篇。鸦片战争博物馆也是首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禁毒教育基地、全国国防教育基地。

  广东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人类聚落遗存

  

  蚝岗遗址博物馆是广东省首座在市中心的史前遗址博物馆。蚝岗贝丘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晚期贝丘遗址,距今约5000年,是广东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人类聚落遗存,被誉为“珠三角第一村”。

  蚝岗遗址出土的人类遗骸是目前珠三角地区发现的年代最久远、保存最完好的人骨遗骸,为研究珠江三角洲先民的种族特征和来源提供了体质人类学的资料,也称为“珠三角之父”。

  今年,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系统梳理全省考古资源,打造四条考古游径线路。其中,东莞蚝岗遗址被选定为珠三角考古游径的第一站。

  华南地区规模最大的抗日战争类博物馆

  

  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是华南地区保存最为完好、规模最大、历史风貌最为完整的抗日旧址,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第二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

  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于2005年9月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建成开放,是华南地区规模最大、设置水平最高的抗日战争类博物馆,先后被授予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是国际二战博物馆协会会员。

  体制最创新的非国有博物馆

  

  松山湖望野博物馆在办馆模式上创新采用“民办公助、管办分离”模式,在日常运营上以高品质公共文化产品服务高新科技园区发展,在馆际交流合作中首创“全流程展览定制”模式,被称为“非国有博物馆的标杆之一”。

  松山湖望野博物馆捐赠的金代河津窑白柚珍珠地划花叶形枕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为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河津窑考古成果提供了重要印证,填补了国博相关收藏空白。

  在未来之城开启“面向未来的博物馆”

  如何在湾区选择一个讨论“面向未来的博物馆”的地方?走进一座未来之城,方能打开关于未来的想象,让创意擦出更多的火花。

  2023大湾区博物馆发展大会选定的松山湖,其实就是一座这样的未来之城。

  松山湖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黄金腹地,短短20年间,便实现了国家级高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三级跳”,成为全国第四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所在地。

  

  松山湖是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的重要创新平台,拥有“国之重器”全球第四台、国内首台脉冲式散裂中子源,有对标国家实验室高规格建设的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曾举办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论坛、粤港澳院士峰会、松山湖数学论坛、松山湖科学会议等顶流盛会,“空气中都飘着科学的味道。”

  常年,松山湖有超过50位院士专家和400多位国内外知名科学家开展科学研究,本科学历以上人才占总就业人口54%,平均年龄只有29岁。同时,松山湖有超过60%的绿化覆盖率,有6.8倍于全国人均绿地标准的绿地面积,有10倍于“空气清新”标准的负氧离子含量,有珠三角地区首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有超过220公里生态绿道,交通网络四通八达,已建成“15分钟医疗圈”。

  近年,松山湖文化地标——松山湖望野博物馆好展频现,为松山湖注入了更多历史沉淀和文化魅力。

  可以说,松山湖,不仅是东莞的未来想象,也是大湾区的未来想象。

  东莞描摹“面向未来的博物馆”蓝图

  今年,距离东莞提出建设“博物馆之城”,已过去近20年。

  东莞贯彻落实文化强省、文化强市建设的重要部署,深入实施岭南文化“双创”工程,持续推动东莞“博物馆之城”高质量发展。

  在东莞的做法中,我们能看到这座城市文博的新未来。

  东莞提出,要优化体系布局,以更高标准建设博物馆设施,按照“中心引领、镇街协同、多点开花”的布局,以市博物馆新馆为龙头,在镇村谋划建设各类型的中小型博物馆。东莞将建成市博物馆新馆,作为湾区文博新地标;推动行业博物馆建设,在石龙镇建成举重博物馆,在寮步镇谋划篮球博物馆建设,推动东深供水工程水利文化遗产活化利用,谋划建设东深供水工程博物馆。

  同时,东莞强化统筹提升,推动博物馆展览品质化、品牌化。东莞深挖本土优秀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弦歌不辍 薪火相传——华南教育丰碑“坪石先生”专题展》《“容庚与东莞”大型系列展览》等优质原创展览;引进《挖出来的“汉东大国”——曾国青铜器精品展》《大唐宝藏——法门寺地宫文物精粹特展》《时代标程 美在湾区——中国艺术名家精品展》等热门展览;打造“博学东莞”文化品牌,推出“1+4+7”体系,让参观博物馆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东莞还整合社会资源,实现非国有博物馆提质增量。东莞创新模式理念,改变政府办博物馆的单一模式,按照政府引导、社会主办的发展思路,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以资金、藏品、管理等各种要素,多渠道投资兴办非国有博物馆;加强资金扶持,在不同发展阶段先后设立“博物馆之城”建设发展资金、民办博物馆扶持资金、博物馆之城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推动非国有博物馆增量发展,引导规范管理。

  今年,东莞还将深入调研,学习国内外博物馆建设和运营管理先进经验,出台《东莞市“博物馆之城”高质量发展扶持补助办法》,加强博物馆建设和类博物馆孵化培育,吸引社会力量建设更多更优的非国有博物馆。

  

  此外,东莞持续活化革命文物,推动革命历史类博物馆取得新发展。东莞将推动鸦片战争博物馆纳入国家卓越博物馆发展计划,持续积极推进鸦片战争海防遗址公园建设,打造“虎门销烟”IP、打响东莞“近代史开篇地”城市名片。

  东莞正以高品质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为加快高质量发展提供丰富文化滋养。“面向未来的博物馆”的答卷,东莞已经在提笔书写。

  【撰文/整理】南方+记者 马新杰

  【摄影】何绮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