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着一颗心来 照亮边疆梦想
有一群人,从四面八方而来,奔向了祖国边疆。他们不畏困苦,远赴千里,只为在那偏僻的地方点亮一盏灯;他们义无反顾,无怨无悔,只为在那遥远的大地架起一座桥。
多年来,北京、浙江等地开展教育援藏援疆工作,众多教师前赴后继,奔向远方,照亮边疆师生的梦想……——编者
北京持续推进“组团式”教育援藏——
以首善标准谱写教育援藏新篇章
本报记者 施剑松
8月4日,北京市新一批“组团式”教育援藏教师奔赴雪域高原,开启为期两年的援藏之旅。拉萨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北京援藏指挥部党委书记王明哲向援藏教师送上洁白的哈达和真挚的祝福,勉励大家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以首善标准奋力谱写教育援藏新篇章。
2014年,北京市率先以成建制教育援藏模式,向拉萨北京实验中学选派了第一批50名援藏教师,开创了“组团式”教育援藏的先河。9年来,北京市共有299名干部教师进藏支教,用“爱”与“情”点亮了雪域高原学子求知的目光。
“哈达长又长,雪山连北京……”今年5月,来自西藏和北京的170余名中小学生相聚在国家大剧院,上演了“雪山连北京”舞蹈专场演出。“我来北京交到了很多朋友,还和他们一起跳舞,很开心。”参加“雪山连北京”演出的拉萨市实验小学小演员贡桑曲珍说。
在青少年心中种下一颗爱党爱国、民族团结、崇德向善的种子,对于青少年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北京市教育援藏团队推动成立西藏自治区首个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共同体,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援藏全过程。
线下实践活动丰富多彩,线上宣讲、结对学校云朗诵、云端同上一堂课等活动也同样精彩不断。“我们将依托北京优质的教育、文化、科技资源,深化两地学生交往、交流、交融。”北京市教委援藏干部、北京援藏指挥部教育领队、拉萨市教育局党组成员周晓宇说。
支援一所学校就要示范一个地区。为进一步优化“组团式”教育援藏布局,北京援助西藏学校于2021年调整为3所(拉萨实验小学、拉萨北京实验中学、拉萨北京中学),把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集中资源打造当地示范校。
线下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辐射的同时,北京援藏教育团队积极拓展线上学习资源,通过实施“京藏优质教育资源远程互动教学项目”,共进行168次远程授课,惠及1.5万余名师生;北京还向拉萨师生开放9.8万个北京空中课堂资源账号,助力西藏线上教学稳步开展。
北京援藏教育团队充分发挥援藏教师引领作用,与拉萨青年教师结对,共同探讨适合本地学生特点的教学新方法,为拉萨教师队伍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据了解,2021年以来,北京市已实施教育援藏项目38个,投入资金1.52亿元,用于拉萨教育基础设施新建、教育教学场所和科体艺设施改造与人员培训交流。北京市教委主要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拉萨教育设施条件不断完善,师资队伍进步明显,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今后首都教育将继续举全系统之力,真情实意地扶,真抓实干地帮,着力夯实基础教育基点作用,助力拉萨教育高质量发展“路线图”转化为“实景图”。
浙江创新方式方法提升教育援藏实效——
为雪域高原教育发展注入原动力
本报记者 蒋亦丰
这是一堂雪域高原上的语文课,浙江缙云中学教师王国华在拉萨那曲第一高级中学主讲。教室后面,那曲教师央嘎姆认真做着听课笔记。从教9年,这是她第二次向王国华“拜师学艺”。
2004年,作为浙江援藏的重点项目,拉萨那曲第一高级中学在拉萨异地创办,开创了自治区先河。为全面提升办学质量,办好牧区里的“标杆式”学校,浙江把“组团式”教育援藏摆在突出位置,先后3批共135名教师赶赴雪域高原。浙江省援藏指挥部明确把“组团式”援藏升级版作为“金名片”,为当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注入原动力。
拉那一高占地210多亩,有43个教学班,办学规模在西藏处于前列。
学校大了,人多了,管理难度自然不小。选拔“组团式”援藏教师时,浙江精挑细选管理队伍,安排优质高中的校级领导到拉那一高任校长,在建章立制上动真格的。
现任校长潘志君到岗后,第一时间摸排调研查找管理漏洞。在他的建议下,学校创建了每周行政碰头会,复盘一周的重大任务及问题,研究措施,落实到人。
据统计,第3批“组团式”教育援藏干部人才进校以来,通过行政碰头会已为学校完善8项制度。“这套管理模式形成了建议、决策、执行、监督的高效闭环,为学校扎紧了制度的篱笆。”潘志君说。
“我很喜欢浙江来的老师。”该校高一学生普布央宗对来自杭州的地理教师朱继美印象深刻。有一次学校上空下起大雨,远处的另一片天却是晴的,朱继美随即把学生带到室外,解释了这一奇特的自然现象。
在拉那一高,“组团式”援藏教师实现了学科全覆盖。“他们不仅业务精,精神头也足,在高原课堂上充分展现了浙江教师的良好风采。”浙江省教育厅援藏干部、那曲市教育局副局长王委兴说。
和师父刘足同上一节课,这是拉那一高教师郭家铭前所未有的教学体验。
按照“一课双师”要求,《中国的书写体系:连接过去与现在》这堂课,两人分别承担20分钟左右的教学任务。“要达成课堂默契,师徒二人必须研磨教学共识,对各个环节了然于胸。”潘志君介绍,“传帮带”效果好不好最终看课堂,“一课双师”的教学创新就是基于此出发点。
“从师父身上学到了真东西。”郭家铭道出了当地教师的普遍心声。目前,浙江“组团式”教育援藏已累计结对135名当地教师。在那曲市最近一次赛课中,拉那一高摘得7个一等奖中的3个。
据统计,浙江自开展“组团式”援藏以来,拉那一高作为一所接收那曲孩子的地方高中,在自治区举办的各类教学竞赛中,先后获得一等奖6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7项,涌现出自治区学科带头人1名、自治区骨干教师2名、自治区教学能手4人、自治区优秀教师8名,综合实力走在自治区前列。
江苏苏州先后选派4批共268名教育人才对口支援新疆——
教育新风润泽帕米尔高原
通讯员 苏萱
横跨祖国版图东西,飞越5000多公里,从最东边的烟雨江南,到最西边的高原戈壁,新风润泽的不仅是昆仑融雪下的菁芽,还有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娃娃们的童心。
2018年以来,江苏苏州先后选派4批共268名教育人才对口支援新疆,毫无保留地把知识和技能留在受援地,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努力为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教育事业培养了一支“带不走”的骨干教师队伍。
在第十四届全国基础教育化学新课程实施成果交流大会的颁奖仪式上,当大屏幕亮起“古再努尔·安外尔——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第一中学”时,古再努尔激动地流下泪水:“作为克州地区一名普通教师,能走到全国教学展示舞台,我做梦都不敢想!”而帮助她实现梦想的正是她的师父——克州师资培训中心副主任、克州“苏老师工作站”总站长、江苏省特级教师严西平。
临近退休的严西平因连续5年扎根新疆,被称为“老支叔”。援疆支教5年时间,严西平指导克州多名教师获奖,2名克州教师成长为“帕米尔名师”,7名克州教师成长为克州“三级梯队”骨干教师。
欲育英才,先育良师。苏州援疆教师倾心躬耕教育一线,把苏州教育改革的先进理念、优势资源,融入受援学校、注入支教实践,运用“互联网+”等新型载体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发挥“种子教师”作用,牵头成立区域学习共同体,倾力为当地培养一批又一批骨干教师。
多年来,苏州援疆支教团先后牵头成立州市两级“名师工作室”“苏老师工作站”“和润教师发展中心”,开展“青蓝工程”“千校手拉手”“教育大篷车送教下乡”活动,现已成为苏州教育援疆的特色品牌。
“校园文化就是学校的魂和根。”阿图什市昆山第二小学援疆校长蔡林春说。克州党委常委麦丽燕·司马义在考察该校时说:“每次到这儿都有惊喜和收获,不仅环境变了,孩子们也越来越自信,这是苏州援疆教师带来的变化。”该校围绕“雪莲文化”,为孩子们量身打造“雪莲课堂”,开发“慧润莲心”校本课程,建设“润莲”教师专业发展中心,成为当地学校文化建设标杆。
学生古丽妮尕尔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曲艺,自从她参加学校组织的昆曲体验课程后,在画脸谱、做发簪、练身段、学唱腔的过程中,深深爱上了这门美丽的艺术。她说:“我很喜欢昆曲,每当我学昆曲的时候就感觉很放松。”古丽妮尕尔所在的阿图什市昆山育才学校是中国昆曲博物馆的基地校,学校创建“石榴花开,美好育才”的校园文化,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苏州援疆教师正是凭着强烈的政治担当和奉献精神,架起了一座教育大爱的桥梁。据悉,苏州援疆教师在疆期间,先后有2人获评“全国优秀教师”,41人获得区级以上奖励。
没有停歇的脚步,只有奋进的号角。苏州援疆教师接力支教,薪火相传:如今“苏老师工作站”建有7个,形成千余人的集群规模;昆曲知识馆和昆曲文创馆全面开放,“昆声雅韵”课程深受孩子们的喜爱;“送教大篷车”周周“发车”,惠及六乡一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