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学95周年校庆活动系列报道】校友吴义雄:青衿之志 始于安大

  “安大九十五周年校庆临近,我向母校致以热烈的祝贺!向老师们衷心祝福!祝愿母校在校训精神的激励下,在未来继续腾飞,事业更上层楼,在人才培养、学科发展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更辉煌的成就,早日实现双一流建设目标,为国家输送人才,为社会造就栋梁,书写教育和学术发展的新篇章。”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吴义雄说。

  20世纪80年代初,正值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国家走向新的发展阶段。正在安徽大学就读于历史系的吴义雄内心充满了探索的欲望:国家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有何深远背景?什么样的历史命运把国家和民族推进到这一步?如何从既往的历史解读现状与未来?这样的思考,引导他走向中国近代历史的探索之路。

  1979年,吴义雄从安徽桐城的乡村考入安徽大学历史系,他非常珍惜能在省城读大学的机会。但他在学习上并不是一位“天赋型”选手,刚从农村来到安徽大学,他有些迷茫和不适,感到不得其门而入,在班级里成绩一般。“慢热”的吴义雄却一天都没有松懈学习,图书馆的自习室里,有一个座位上长期都放着他的学习资料,在校期间他从未间断过去那里看书学习。日拱一卒,功不唐捐。到大三时,吴义雄开始对近代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加上前期的学习积累,他的成绩开始在班级名列前茅。

  在安大,吴义雄开始了他最初的学术写作,那时懵懂的他尚未明白学术研究的真义,和论文的写作方法,在大三时写了一篇近三万字的文章。“我那时候胆子非常大,写完投给了今天在学术界被称为顶刊的学术刊物,当然结果是被退回来了。但这种失败的经历非常宝贵,从另一个侧面使我对何为学术研究有了初步的领悟,后来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渐摸索着进入学术研究之门。”大学毕业,吴义雄如愿考上了复旦大学近代史专业研究生,开始了从事自己感兴趣的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在中山大学读博期间,一次出国访学的机会让吴义雄有了新的研究视角,他将目光转向了中西文化交流史,历时4年完成40余万字博士毕业论文《在宗教与世俗之间--基督教新教在华南沿海的早期活动研究》,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后出版为著作,并获得教育部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但吴义雄并没有满足于这种初步的成绩,对于学术的热情和兴趣驱动着他不断前行、不断探索,他继续尝试扩展学术研究的视野,进行更广泛意义上的近代中外关系史研究,也同样做出了很扎实的学术贡献,学术影响力也不断上升。

  时光总像“林花谢了春红”,脚步太匆匆。转眼吴义雄已从安徽大学毕业40年,回忆起那段纯粹的学生时代,他满怀感激。“我出身农家,读大学时期农村地区是非常贫困的,很难想象,如果不是学校提供的帮助,家里能供我顺利地念完大学。我记得当时领的是一等助学金,学校每个月发给我19.5元,足够我生活,让我没有后顾之忧地完成学业。”吴义雄说道,“那时候学校条件有限,国家百废待兴,教育方面尤其如此,很多课程连教材都没有。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学校尽量为学生创造学习条件。在教材和学术书籍匮乏的情况下,老师们亲手编写讲义和参考资料,学校采用刻钢板、油印等方式为我们提供学习材料。无论是盛夏,还是寒冬,老师们在条件简陋的教室里授业解惑,都使我们如坐春风,知识日增。没有母校和老师们如此无私、辛劳的教导和帮助,也就不会有我后面的学术人生。如果说个人在事业上略有成绩,那都是母校和老师们恩泽滋润所致。我和我的同学们一样,对此永远充满感激之情。”

  校训“至诚至坚,博学笃行”体现了母校的品格,带给吴义雄一种内在的精神动力,造就了他脚踏实地、追求超越的学术性格。吴义雄在近代中外关系史和中西文化交流史等领域取得了诸多重要研究成果,主持多项国家级重要课题,出版学术著作5部,发表学术文章近80篇,主持翻译、编纂多种史料集,学术见解受到海内外学术界的关注。

  对于正处在学生时期的学弟学妹们,吴义雄希望每位同学都能以出色的成绩、优良的表现度过自己的黄金时代;同时也希望,同学们要注重自己的全面发展,以健康的身心、乐观的心态和向上的精神,度过大学时代纯粹、美好、丰饶的宝贵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