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真知|以“大手牵小手”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这一重大部署关乎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关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南岸区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论述,发挥高校资源丰富、教育体系完备等优势,打通堵点、突破难点、彰显特点,初步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大手牵小手”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格局。注重机制衔接,打通理念融通资源整合的堵点。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促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需进一步打通机制梗阻、疏通理念堵点、强化上下衔接。一是强化组织领导。由区委宣传部牵头,成立南岸区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会同重庆邮电大学、重庆交通大学、重庆工商大学、重庆第二师范学院、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5所在区高校党委宣传部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统筹区教委、区教师进修学院以及71所中小学,制定全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工作方案,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学段贯通、纵向到底。二是强化顶层设计。成立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组织高校专家学者、教师进修学院思政教研员和一线思政骨干教师等,编写了《重庆市南岸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教育教学指导意见(试行)》,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校际融通、横向到边。三是强化工作协同。建立“部门—学校—家庭—社区”四方联动机制,组建“在区高校—区教师进修学院—中小学校”思政教学共同体,实现领导与指导相统一、教学与教研相统一、研究与实践成一体。注重课程衔接,突破内容平台教研融通的难点。思政课涉及大中小学不同学段,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需充分考虑学生接受程度的不同,做好课程内容的衔接。一是学段贯通化。与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开展合作,组织专家教授、教研员、骨干教师等,成立幼儿园—小学、小学—初中、初中—高中、高中—大学等衔接课程建设组,探索完善“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体系,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形成一体化思政课课程群。二是平台信息化。打造“六个一百”育人新载体,并上线“掌新南岸”App。“六个一百”即100+思政讲师:建立高校思政名师工作室,培育思政讲师;100+思政金课:以“讲好中国故事,坚定‘四个自信’”为主题开展首届区域思政“金课”评选,建立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金课库”;100+思政基地:利用辖区内思政教育资源建设多形态思政基地,构建起多点开花的大中小学生进行思政课程学习的社会“教室”;100+思政影片:将伟大建党精神、红色文化等相关影片剪辑成集,建立思政影片合集,为开展线上线下“大思政课”教育教学提供支持;100+思政丛书:秉承书香南岸传统,通过自主编制+拓展遴选,建立起思政丛书资源库;100+思政故事:深挖生动故事,按主题分类,建立思政故事库,以讲故事、听故事、演故事来教育学生。三是教研融通化。发挥在区高校优势,建立纵向跨学段、横向跨学科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研共同体,经常性开展集体备课、交流研讨、培训研修、教学观摩与展示系列活动,促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共同进步。注重实践衔接,彰显家校社协同推进的特点。实践教学是思政课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增强教学实践性,要运用新技术手段、强化家校协同、开展理论宣讲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真理的力量。一是与数字技术相结合。紧密结合数字重庆建设要求,强化数字化新思维,运用数字技术赋能思政工作,拓展思政工作场景。联合重庆交通大学技术团队,以重庆交通大学乡村儿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AI互动空间为基础,深化AI互动空间的内容设计和产品研发,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AI互动空间,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体化培育共同体。二是与家庭教育相结合。依托《挺进报》旧址、王朴烈士故居、阅伴山书屋、重庆故宫文物南迁纪念馆等,设立家庭教育创新实践基地,常态化开展“家庭教育成长大讲堂”“书香润万家 家庭诵读”等品牌活动,进一步拓展思政教育的渠道和阵地,推动思政教育内涵式发展。三是与理论宣传相结合。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教育引导青少年这个“最活跃的群体”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组建“理响南岸”宣讲团,联动在区高校优秀宣讲员,深入开展“六进”宣讲活动,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不断增进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作者马文骏 王连宫单位:中共南岸区委宣传部)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