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东湖评论:弘扬尊师重教传统,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9月10日是我国第39个教师节,也是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后的第一个教师节。连日来,围绕“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教师节主题,全国各地陆续开展了优秀教师选树、走访慰问优秀党员教师、“为教师亮灯”、优秀教师典型展播、颁发长期从教荣誉证书等一系列活动,此举既在全社会营造出感恩老师、礼赞“园丁”的浓厚氛围,更激励着广大教师为党为国培育更多的优秀人才。“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享誉“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美称的教师职业,自古就承载着立德树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代表着责任和奉献,言行举止、行为规范都事关学子的成长成才。现实生活中,教师不仅将毕生所学所悟毫无保留地教授给自己的学生,还在我们犹豫彷徨、无所适从时指明方向,拨开迷雾;不仅在我们骄傲自满、沾沾自喜时善意提醒,督促再接再厉,还时刻通过言传身教、于润物无声处让我们懂得应该树立怎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应该成为怎样的人。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耕耘,他们用一生之芳华默默诠释着“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砥砺初心。也正因如此,尊师重教、崇智尚学成为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文化传统,这既体现了广大莘莘学子对知识的重视、对从业者的感恩,以及对“园丁”工作价值的认可,也承载着全社会对教师工作者无私奉献的崇高敬意与殷殷期待。“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随着历史的岁月更迭,尊师重教的教师节文化内涵不断丰盈,平淡而真挚、温暖而恒久的师生情更是历久弥新,在新时代绽放出愈加璀璨的光芒。从古代“张良拾履”“子贡尊师”“程门立雪”的佳话美谈,到如今把“事师长贵乎礼也”“尊师如重亲”纳入家风家规家训;从过往以“鹤发银丝映日月,丹心热血沃新花”“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等古诗词句歌颂师恩,到现在每逢教师节,鲜花寄语、温馨祝福、探望拜访等暖心举措表达敬意……时代在变、形式在变,不变的是尊师重教的鲜明价值取向、崇智尚学的浓厚学习氛围。放眼当下,正因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奔赴、情感交融,更多“后来者”加入教师队伍行列,报效桑梓、反哺社会,施展才华、报效国家,为推动人民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倾力付出,为推动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稳步迈进作出了积极而重要的贡献。“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信其道才愿受其教”。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据统计,截至2022年年底,我国专任教师总数从2012年的1462.9万人增长到如今的1880.4万人,规模庞大的教师队伍,已经成为推进我国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为此,勇立新时代潮头,广大教师更应继续发扬严谨治学、甘为人梯的精神,聚焦主责主业、坚守育人初心,深耕专业学识、提升教学水平,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用知识和德行点亮万千学子的人生梦想,用传道授业解惑、勇挑时代重担的生动实践诠释“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内涵之义,不断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接续耕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提供有力支撑。强国必先强师,师强才能国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营造尊师重教良好风尚”。必须清醒认识到,奋进新时代新征程,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教师是动力之源,是关键所在。一方面,既要营造宽松和谐的尊师氛围和从业环境,让尊师之意、重教之心真正彰显,让尊师重教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又要关心教师的生活,改善教师的待遇,关注教师的发展,拓展教师职业发展道路,使教师职业更具吸引力和发展前景。另一方面,广大教师也要牢固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与抱负,或扎根农村教育一线,在教育扶贫道路上奔走不息,或在教育改革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先行先试,或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点点滴滴进行到底,让新时代涌现更多国家栋梁,方能不辜负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之美誉。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尊师重教是发展教育事业的题中之义,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由之路。前进道路上,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不应止于教师节这一天,更需融入日常、化作经常,集中展示优秀教师的典型事迹和优良风采,掀起见贤思齐的学习热潮,努力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让广大教师享有应有的社会声望,这既是不断增强教师获得感、重塑教师职业尊荣感的丰富实践,也有利于在全面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道路上不断开创教育强国的新境界。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作者:付云(襄阳市襄州区)责编:杨虹磊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