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市第二中学教学常规指导意见

   

  为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规范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根据我校的教学实际,特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学年课程计划。每学年初各学科教研组提出本学科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开设方案和课程说明,报学校教务部门;教务部门进行汇总和调整,排出必修课课表和选修课清单,报校长批准。

  (二)模块教学计划。每学期初各教研组、备课组应根据学校教学工作计划、本年级的实际情况和本学科的教学任务制定教学活动计划,安排好模块教学进度。任课教师应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在深入领会新课标和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所任教学生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模块教学计划。计划应包括教学目标,主要教学活动时间安排、实施步骤与措施等。

  备课是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是对教材和课程资源的加工与整合,通过对学情的分析,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是上好课的前提和基础,是每位教师上课前必须完成的工作。坚决杜绝不备课就上课和课后补备课现象,课堂上使用的教具和课件要在上课前做好准备,课堂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要在课前完整、熟练地操作一遍。实验教师要认真协助任课教师准备实验。

  (一)教师要加强对课程标准的学习,深入分析教材的结构体系、内容和编写意图以及基本要求和质量标准,结合学生状况进行备课,做到“六备”。

  1.备课标。课标是课堂教学的指南,各课教师必须在备课前认真学习和领会相关科目的课程标准,把握教学的方向。

  2.备教材。要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结合所使用的教材和参考资料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在强调学生积极参与和探究的同时,必须十分重视扎扎实实抓好基础。做到基础知识与学习方法、能力培养相结合;智力素质与非智力素质的培养相结合;在教学内容应与学生的生活、社会和时代相结合;应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为教学目标服务。

  3.备学生。教师应了解任教班级的学生实际,针对不同的对象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和容量;采用不同教学方法,深入浅出,化难为易,突破难点,因材施教。

  4.备教法和学法。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激发学生兴趣,优化教学程序,把科学探究引入课堂教学过程,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主动性、开放性和创造性,并与学法的指导相结合。

  5.备教具。传统教学媒体和现代教育技术要做到与教学内容有机整合。教学媒体的选择与整合,必须从效果出发,为教学目标服务,遵循“高效、恰当、经济”的原则。

  6.备习题。进行精选、归类和配套。根据作业批改中了解到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反馈,备好有针对性的讲评;根据课堂教学目标的需要,适当布置练习,以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学设计要体现三维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学过程(重在问题的设置,渗透新课标理念)、练习与作业、板书设计、课后反思等环节。高级职称以下教师、新进教师或任教新教材,必须写详案。打印教案需有使用的痕迹。每位教师都必须在课后适时进行教学反思,反思内容体现在教案上(或撰写教学反思日记,鼓励教师用“博客”记录教学反思,使教学反思在更大范围内交流、共享)。

  (三)优化集体备课和教研的方式方法。各备课组必须开展集体备课活动。集体备课应做到“四定”,即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认真写好集备提纲,做好中心发言工作,认真讨论、分析周课时教学中的问题,交流对教材、教法的分析情况,提出有价值的意见,提出优化教学的方法、手段的建议,充分发挥备课组的群体优势。集体备课内容包括:①课标要求,②三维教学目标,③教学重点和难点,④课堂主要问题设置,⑤可供选择的教学方法与手段,⑥实验器材、教具及现代教育技术资源等。

  课堂教学的改革是课改的主阵地,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都主要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教师应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课堂要体现开放性和民主性。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要为学生提供互动的探究学习体验。

  (一)目标清晰:注意围绕三维教学目标来组织开展课堂活动,根据学生学习状态调控教学进度。

  (二)讲授正确:以课程标准为纲要,充分挖掘教材特点,整合课程资源,注意各模块、各课时间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知识网络的构建能力,讲授过程中无科学性和知识性错误。

  (三)重点突出:讲有重点,练有目的,力求少、精、活,注重学科培养的能力。

  (四)方法恰当:多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等教学方式,强调师生间、学生间讨论交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杜绝“满堂灌”,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启迪学生的思维。

  (五)语言规范:一律用普通话上课,英语课必须用英语组织教学。教学语言表达要准确、精练、通俗、生动,声音洪亮、有激情,富有启发性和感染力。

  (六)板书工整:板书、制图要有计划,布局合理,讲究艺术,突出教学重点,字迹清晰、规范,不写错字、别字。

  (七)手段高效:提倡将传统教学媒体、现代教育技术和课程有机、实效的整合,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效率。

  (八)教态良好:课堂教学仪表要端庄大方,精神饱满、态度亲切、教态自然,课堂上不做与授课无关的任何事。

  (九)组织严密:有计划的组织好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教学节奏协调,课堂气氛活跃,教学内容丰富,不迟到,不拖课,按时上下课。

  (十)寓德于教:教书育人的思想要贯穿于课堂教学中,挖掘教材中的真、善、美的因素,渗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关爱学生,多用激励性的语言评价学生,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勇于创新。尊重学生人格,不允许出现挫伤学生信心、侮辱学生人格的现象。科任教师要加强与班主任的联系,及时向他们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具体表现,处理各种偶发事件。

  (一)目的明确:教师应根据课标和教材要求以及学生实际,着眼于学生发展,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精选适量的课外作业,作业题要典型,力求精练,注重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作业应包括动脑、动笔、动口、动手等方面的习作。

  (二)分层设计:作业份量适当(每科作业量约为每天半小时),难度要适中,作业数量要有弹性,建议根据学生知识层次分为必做与选做,避免机械的重复训练,杜绝把作业作为惩罚学生的手段。

  (三)认真批改:布置的作业,教师必须认真检查、及时批改,一般要在下次上课前批改完毕;批改作业要认真、仔细,做好全面审阅、重点批改(或轮换批改);作业批改一律用红笔,书写要工整,批语要富有启发性,要指出作业中的优点和缺点,要签署意见,注明批改时间;对作业的共性问题要及时讲评,个别学生的问题可个别评讲,提倡对学生面批面改。

  (四)严格督促:教师应严格督促学生按时独立规范完成作业,培养良好习惯,做到先复习再完成作业,对学生作业不认真,马虎应付等不良现象应及时指出并责令更正或重做;教导处采取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的方式对教师作业布置、批改及学生完成情况进行评估,重点检查学生的订正情况。

  (一)教师应重视个体差异,体现因材施教原则,经常深入班级指导学生学习,主动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科任教师与班主任要密切配合、相互协调,分析学生学习情况及存在问题,根据学生的实际、订出培优辅困对象,拟定计划及措施。注意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对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要提出新要求,着重培养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对学业有困难的学生应予以更多的关心与帮助,要开展师生、生生结对互帮活动,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促进智力的发展。特别对学科发展特别不均衡的学生,实行“导师制”,指定教师进行帮教活动,每学期教导处将对教师的帮教情况进行评估。

  (二)教师应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小组的活动,举行各种形式的学科报告会、讲座、指导实验、指导实践、课外阅读、组织参观等,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开阔视野,培养兴趣。

  (三)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在课堂教学以外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和心理辅导工作,及时发现学生心理问题,采取有效方式消除心理障碍。

  (四)提倡科任教师配合班主任做好个别特殊生的家庭访问工作,深入学生家庭了解学生在家自学的学习环境、学生习惯、时间安排等具体情况,有的放矢帮助学生解决思想问题,改进学习方法,取得家长配合,促使学生进步、提高。

  要更新传统的用单一考试来评价学生的做法,建立过程性评价与考试评价相结合的综合素质评价观。

  (一)过程评价日常化。教导处为教师提供《模块教学过程性评价手册》,模块任课教师要及时从课内和课外各角度如实记载学生的在该模块学习过程中的非笔试成绩因素,如出勤情况、课堂表现、提问意识、表达能力、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合作学习等。教师要力求过程性评价的客观、公正,要以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模块教学结束后,任课教师要将《模块教学过程性评价手册》上交教导处备案。

  (二)单元测评与模块测评要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每个教学模块中的单元测试,要在模块教学计划中明确提出,测试的频度不能太大,至多一单元一评价,相关教学单元综合测评。模块测评在教学完成后进行,模块评价的最终成绩和等级评定要综合过程评价的因素,模块测评的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比例原则上不超过70%。

  (三)学段考、学期考、毕业会考等,一般由学校统一组织。原则上由备课组长按教务处的要求命题,由教研组长审定,并由教务处审批。命题的教师必须按时交付试卷和试卷的参考评分标准及命题说明。参加由上级部门组织的统一考试,按上级要求执行。

  (四)考试评价命题的基本原则:

  1.开放性原则。要以课标和教材为主要依据,以本学段或本学期学习的内容为知识范围,注意其它学科知识的渗透。

  2.知识与能力并重的原则。主要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积累),基本技能和运用知识,综合、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

  3.创新性原则。给学生自由思维的能力,注意考察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

  4.分层次原则。试题难度适中,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规律。一般要求基础知识的题占70%;综合、归纳、分析等中等难度的试题占20%:考查创新能力的难度较大的试题占10%。要保证95%的学生在合格范围,又要有一定的区分度。

  5.监考的要求:任课教师要严格执行考试纪律,按照教务处安排的监考表监考,不得随意调换。按照规定时间准时到岗,要按照监考的有关规定认真监考,严肃考风、考纪,杜绝作弊现象发生。如实认真填写考场情况记录单。

  6.评卷的要求:实行流水作业,具体程序由教研组或备课组安排。批改试卷中要严肃认真,做到扣分有理,给分有据,做好统分工作。

  7.考试评价的分析:每位教师都必须认真及时做好各种类型考试的质量分析,从中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方式与手段,指导学生找问题查原因。认真写好质量分析报告,备好质量分析课。同时认真分析、总结教学中存在问题,不断改进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