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 纪 蝶 变
石头峡水库黑泉水库北干渠一期工程渡槽北干渠二期工程倒虹吸西干渠工程渡槽梦想成真9月的青海,长空溢彩、大地流金。在普天同庆新中国成立74周年之际,青海省引大济湟工程实现全线通水,标志着青海人民期盼了半个世纪的调水梦想变为现实,这是全省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十六字”治水思路的生动实践,是贯彻国家“江河战略”的具体行动、践行“治青方略、水为大政”理念的务实担当,也是向全省各族人民的深情献礼,必将成为青海水利建设史上的丰碑。引大济湟工程从大通河引水,穿越达坂山进入湟水流域,南北贯通大通河、湟水两大流域,东西联通西宁、海东两市水系,是青海省东部城市群的水资源保障工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工程,打造青藏高原生态文明高地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基础工程,更是造福湟水流域各族群众的幸福工程。工程由石头峡水库、调水总干渠、黑泉水库、北干渠一期、二期工程及西干渠工程组成,总投资146.34亿元。干支渠总长达1143公里,连通5座重要水库(石头峡、黑泉、大石门、南门峡、松多)、272个隧洞、290 个渡槽、117个倒虹吸。其中,西干渠、北干渠一期和二期工程1百万亩田间配套项目管线达5990公里,有2299座蓄水池和86395个各类井池、给水栓。这是一条数千公里的“战线”,是青海有史以来建设规模最大、综合效益最广、受益群众最多、建设条件最复杂的战略性引调水工程,受益范围覆盖1州2市5县(区)的75个乡镇,通过调节本流域和大通河来水,为湟水流域农业、工业、生态和城镇生活供水,工程年供水量为5.26亿立方米。工程实现全线通水,不仅可以使湟水流域的生态系统逐步得到恢复,有效改善浅山地区的干旱面貌,每年可减少输入黄河的泥沙44.8万吨,实现大量山区农田“旱改水”,极大缓解东部地区人饮用水、湟水干流各工业园区生产用水、特色现代农牧业用水及生态用水困难,为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建设产业“四地”,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青海建设提供可靠的水资源保障。艰难历程工程建设周期长、海拔高、点多线长面广、地质复杂。其中,西干渠32号隧洞处于裂隙密集带和断层影响带中,仅破碎的V类围岩就有3123米,占隧洞总长的72%,且地下水丰富,最多的时候出水量达到每天12000立方米,施工难度大,安全风险高,施工过程多次发生塌方、突水、涌水涌渣等突发险情。在西干渠32号隧洞贯通之前,全长24.17公里的引大济湟工程调水总干渠达坂山引水隧洞,也攻克了超长深埋隧洞建设等诸多世界性工程难题。大型TBM掘进机遭遇特大断层带、高海拔 、大埋深不良地质,出现岩爆、瓦斯、大量涌水和泥石流等地质现象,历经9年艰苦卓越的攻坚才贯通。国家部委有关专家甚至说,“调水总干渠的地质状况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完全可以称为世界地质博物馆。”已82岁高龄的原局长沈靖国永远忘不了当年建设黑泉水库、奋战一线、热火朝天的场面。当时,557米长的导流洞在施工中发生大塌方被迫停工,成为能否按时截流的关键。夜晚的工地,灯火通明犹如繁星撒落,数千名建设者发扬水利行业精神,艰苦奋斗、攻坚克难,解决了一道道难题,闯过了一个个险关。“引大济湟这一跨世纪的调水梦想,终于在我们这一代青海水利人、‘引大人’手中实现了,这是多么骄傲的一件事啊。”工程全线通水,让沈靖国这位老水利人激动地留下了热泪。他说,虽然退休多年,但一直牵挂着引大济湟这一跨世纪的民生工程,自己有生之年能见证到引大济湟工程子项目一个个建成,全线通水,真的很难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怀和兴奋。牢记嘱托引大济湟工程全线通水是省委省政府牢记嘱托,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工作提出的“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立足“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和“三个更加重要”战略地位,驰而不息,久久为功,推动黄河治理不断取得新进展,主动融入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在“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伟大实践中作出的青海贡献。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刘泽军说,历届省委省政府领导心怀“国之大者”,始终将加快引大济湟工程建设作为答好新时代水利答卷、扛起新阶段青海担当的重大政治责任,持续高位推动、统一调度、一线工作,先后协调解决了工程建设资金、运行管理机构设置、项目建设用地手续办理等各类“瓶颈”问题,形成了众多部门协同配合,相关地方政府与工程参建单位积极参与,同心合力、攻坚克难的良好工作格局,实现了工程“规划图”向惠民富民“实景图”的世纪蝶变。工程于1958年提出调水设想,1996年开工建设到今天全线通水,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及有关部委、历届省委省政府的高度关注和倾力支持,凝聚着几代人的心血和智慧。工程建成全线通水用实际行动验证了青海发展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只有始终保持历史耐心,有定力、不摇摆,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才能推动各项事业不断向前发展。“我们要深入贯彻省委第十四届四次全会精神,抢抓机遇、实干为要,推动工程高质量运行。”青海省引大济湟工程建设运行局党委书记、局长张伟峰说,要锚定工程“实现三个转变”“打造三个示范区”工作目标,进一步着眼工程运营管理,调整工作重心,以系统思维、前瞻性思维加快解决谁来管、怎么管,水向哪儿供、怎么用好水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着力构建与生态保护、特色农业、乡村振兴、区域发展相适应的运行管护、节水用水机制,让工程全面发挥效益,为现代化新青海建设作出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应有的贡献。 《青海日报》(2023年10月01日 第3版:特刊)声明: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外,均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