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视角下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原标题:美育视角下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即阐明了美育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关系。美育在学校教育发展中,尤其是在促进新时代大学生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过程中,作用日益凸显。美育视角下开展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更加有效引领大学生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体验人文关怀的亲近和生命真谛的显现,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成为生命愉悦、责任崇高的真理追求过程,更好地帮助大学生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国家大政方针政策,更好地深植爱国主义情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的融合关系

  (一)性质具备相似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德智体美劳”五育中属于“德”的范畴,而美育正是五育中的“美”。德育与美育在性质上都不属于智育的范畴,两者性质高度相似。两者都以一定的原理和知识范畴为依托,以学生的成长成才为最终教育成果。德育成果落实到学生的思想行为中,美育成果落实到学生的情感行为中。两者皆不能单纯以考题、分数进行评估,而应以学生最终的思想行为、情感能力的变化为结论。两者均不能对学生的思想和情感行为结果进行强制性干涉,均只能采用合理引导、讲透道理、陶冶情操、直观感受等方式开展教育。

  (二)目标具备同一性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认识国家政治制度,明确大学生责任使命,增强爱国精神,形成良好道德风尚,成为能够为国家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美育是培根铸魂的工作,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两者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生的全面发展等方面具备高度的同一性。

  (三)内容具备相通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内容有四个部分,即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道德规范教育为基础,以全面发展教育为目标。美育以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等为主要教育内容,而其中“真善美”贯穿于艺术、自然、社会、科学等各个领域,表现为追求真理、真实世界的显现、精神家园的回归、超越精神等。由此,美育在“美的人生”范畴中追求的精神境界、人生理想等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产生了高度相通。

  二、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美育特征

  (一)情感性与认知性结合

  情感是一种生理上相对复杂,但同时较为稳定的体验和评价。情感在人的精神活动中是不可缺少的,现实生活中也不存在完全没有情感活动的人类。当然,情感性是美育的主要特征。美育以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形态为载体,通过情感净化和性情陶冶的手段,引起人的情感活动。认知即指人获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对信息进行加工过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认知是对一定知识的掌握,但其目的性并不是对知识的“智化”认知,也就是此类认知是区别于智育中的一种思想转化。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性与认知性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以美育的视角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观照,情感性是突出特征和主要表现,认知性扮演参与角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展过程中,认知并不是逻辑思维或推理的产物,而渗透在审美情感、道德情感等情感领域中。这一情感活动是超越功利的、以愉悦为标志的情感,从而激励人回归本质属性,成为自由、完整、全面发展的人。将其投射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即是遵从“以情动人”的原则,采用潜移默化的形式,满足高校学生情感需求,完善大学生人格发展,使他们的人生境界得到提升。

  (二)形象性与具象性结合

  形象是指可以作用于人的思想意识或者感情的形态。叶朗先生在《美学原理》中指出,美是情景交融的结果。其中的“景”就是现实世界形象化的存在,是人可以真实通过文字、图像、声音、影像、气味、味道等媒介感受到的客观形象,是人可以使用眼、耳、鼻、口、皮肤等感官进行感知的存在。如郑板桥的“胸中之竹”,在成为“胸中之竹”前,它是自然界的竹,艺术家把“眼前之竹”转化为“心灵之竹”,正是进行审美活动的过程,也是开展美育的重要形式。具象即是“心灵之竹”,是创作过程中,创作者头脑中形成的形象。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这种形象性和具象性是不可分割的。具象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只有在充分的形象性发挥中才能实现。当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象性并不仅仅指在美育视角下感性形象的生成,更重要的是开展对具象的情感的感受、体验和领悟。如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仅停留在形象性的体验和论述,仅能称之为体验教育之类。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形象性和具象性有效“接壤”的特征,才能激发、强化受教育主体的情感,自主培育高尚的道德心理和能力,培育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个性化与标准化结合

  个性是指人的精神或心理面貌。人在审美活动中产生的美感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在开展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也应当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个性”,使他们都能够充分感受到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作为一个自由、完整的人存在。这种自由是人的一种精神状态的自由。标准是一种社会集体意识或规定。在美育中的标准化指的是通过情感净化和性情陶冶,引导学生体验审美风尚、审美价值和审美标准。一定时期的审美风尚、审美价值和审美标准是一定时期社会历史文化的产物,人总是生存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美育视角下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和标准化相统一的特征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凸显个体化的教育活动,使每个个体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都是个性化、唯一性的,同时,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过程中主客一体的思想意识活动性质,引导受教育者认识个体的参与不能与一定的历史社会条件相分离。个体的思想意识受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制约,即使在审美范畴中,个人的审美意识仍然受到个人的家庭背景、教育程度、社会经历、社会关系等等因素影响。

  三、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美育德的理论路向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

  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以美育德”,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从而激发大学生推动中华民族现代品格自塑的主体精神。“以美育德”就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大学生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追求真善美、揭示真善美、笃行真善美,面对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形成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知,产出与时俱进的成才成果,更好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去解决现实问题。

  (二)传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学说、经验智慧、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是中国人的思想和精神内核,同时,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了大量美学范畴,充满了中华先祖对生命、人生、自然的观照和思辨。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德”与“美”的丰富内容,从天地、礼乐、心胸、圣贤等范畴提炼中华民族独有的人格气质,学习先祖的家国情怀、君子之道、进取精神等哲学思想,引导大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丽奇宝中感悟中华优秀传统伦理道德和精神品格,把灵动、鲜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培养当代大学生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

  (三)树立担当民族复兴大任远大理想

  “以美育德”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理论路向还体现在铸魂育人,引导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立志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人生远大理想蕴含了深厚崇高意蕴和对人民家国深厚情感,与审美化的人生理想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以美育德,就要引导大学生树立以克服困难的巨大勇气、奉献牺牲的宏大精神、肩负使命的强大感召为内在特征的远大理想,不仅善于收获人生的愉悦感、满足感、获得感等纯粹美好的体验,还要培养超功利、超名利、超自我的至高态度,用审美的眼光和心胸看待世界、改造世界,进一步在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过程中充分实现自我。

  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美育德的实践路向

  (一)加强直观体验教育,增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

  美育是体验式教育,对美的感知是刹那感兴,是心灵的真实显现。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适当加强直观体验式教育,使大学生获得更加真实的美的体验,更加丰富、更加个性的审美感受,从而转化为对“德”的认知。这样的真实且个性化的直观体验教育,相对于与课本相隔、教室相望的单向灌输式学习,更加丰富、鲜活、灵动,更加令学生印象深刻,具备更大的内塑力和吸引力。要实现直观体验教育可采用情景式教育,角色转换式教育等。同时,可以启发学生将课堂所学所感所悟尽可能地对接到个人现实学习生活中,在真实世界中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引导,增加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二)加强鉴赏鉴别教育,增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力

  鉴赏鉴别教育是价值取向教育。鉴赏鉴别教育包括欣赏和判断两个环节,主要体现在对鉴赏鉴别对象的性质、形象、结构等方面有评价的能力,又需要鉴赏鉴别主体深刻解析鉴赏鉴别对象丰富的内在意蕴。欣赏是鉴赏的基础,判断是鉴赏的最终目的。要引导大学生从内外两个结构、家国两个层面和时空两个维度开展鉴赏鉴别教育。向内进行心灵探索、挖掘自我主体意识,向外理解个体与集体关系,理解把握人与人的交往价值判断;于家于国思量将个人发展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相统一的报国理想和奋斗之志;在时空上,深刻认识一定历史阶段和社会环境决定人的思想价值取向。要为大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加深层次的鉴赏鉴别思考,使他们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为他们的人生发展提供良好的引导。

  (三)加强氛围浸润教育,增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

  氛围浸润教育主要通过全方位的、多元化的教育手段和载体,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日常,营造积极向上、健康向善的校园教育环境,采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进一步增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以美育德”的氛围浸润教育要充分利用校园教育环境中的美景、美事、美德,景即指校园物质教育环境,包括校园文化景观和视觉环境的打造;事即是生活在校园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显现,即是学校在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领域开展教书育人、立德树人教育活动中的师生关系;德即校园典型先进个体的精神展现,充分展现校园先进个人的高尚精神品德、思想境界,打造身边可见、可触、可信的美育式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增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