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谈教育|徐汇区教育学院徐晓燕:道法源自然,躬行达觉知

  编者按:

  在这个数字化快速发展的时代,教育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机遇。徐汇的教师们以开放的心态和创新的思维,迎接这些挑战,把握这些机遇。他们的思考不仅涉及“双新”和“双减”等教育政策,也触及了教育数字化转型和学校发展等前沿话题。

  徐汇区融媒体联合区教育局开设“名师谈教育”专栏。徐汇区正高级教师们将从各自学科和领域出发,通过专栏展示对教育发展的深入思考和独特见解。在这里,不仅能看到徐汇的教师们对教育的热爱和执着,也体现了他们对未来的远见和信心。希望通过这个专栏,让更多的人了解教育的价值,欣赏徐汇教育的魅力,同时也向所有在徐汇教育战线上辛勤耕耘的教师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道法源自然,躬行达觉知

  徐汇区教育学院  徐晓燕

  “道法源自然,躬行达觉知”,用前者想事情,用后者做事情,这一直是我和教师们共勉的格言。

  从“讲概念”到“悟概念”

  2014年,针对数学学科中“用刷题替代概念理解”的情况,我领衔上海市首届中青年骨干教师团队项目《基于核心概念及其思想方法的教学设计的区域性研训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花了5年时间对初中学段的所有概念进行了系统研究,以“核心概念”为抓手“纲举目张”。我提出“概念为本”的主张,运用apos理论优化初中数学概念学习的过程与评价,从“讲概念”到“悟概念”把学习结果上升为能迁移的“概念性理解”水平。

  

  研究过程中,我们运用系统思维,从任务设计和效应测评到过程优化不断更新迭代,揭示数学概念本质、提取学科大观念,形成了初中数学概念教学范式面向全市范围推广,并获得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我指导团队成员撰写的案例在《上海中学数学》杂志连载了两年多,自己也积极总结提炼发表专著《概念性理解与数学概念教学》。

  从“解决问题”到“提出问题”

  发展学生数学高阶思维是落实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2019年我主持市级课题《高阶思维视角下本原性问题设计》的研究,通过以“本原性问题”为统帅的问题链实施结构化教学,架构了“引发—认知—关联—自主”的认知过程和高阶思维的路径,设计开放性和策略性问题让思维从“被动”走向“主动”;设计思辨性问题和比较性问题唤醒思维从“浅表”走向“深层”;通过延展性问题催生思维从“复制”走向“创造”。

  

  围绕这个课题,我多次上“下水课”和展示课,通过亲身实践向老师们展示,如果从学科大观念和学生认知的联结点设计“本原性问题”驱动课堂,就能让学生的思维“自然流淌起来”,学生就能从善于“解决问题”到领悟问题背后的学科观念走向“提出问题”,进行知识的迁移和主动创造,从而实现高阶思维发展。

  从“火车头思维”到“高铁思维”

  作为教研员,我们始终要面对研修成效的问题:(1)区域层面研修:集中研修针对性差,隔靴挠痒;而蹲点学校针对性强,但受众面小;(2)学校层面的研修:区校脱节不堪重负,闭门造车缺乏引领。因此要区校联动,寻找学科核心问题与内容核作为研修的“着力点”,有效的研修模式作为研修的“支撑点”。

  在教育局和教育领导的引领和支持下,从事教研24年来,我坚持用科研的思维做教研。从“火车头思维”到“高铁思维”,运用“同侪教研”的理念,与学科中心组、骨干教师,区名师工作室成员拧成一股绳,围绕三次行动两次反思的教师行动教育模式,基于学科共性问题的解决和优秀教师经验的提炼,遵循“问题导向—主题教研—课题项目引领一课程固化转化”的工作路径开展主题式教研,获得老师们的高度认可,曾在上海市教研员教研工作评选中获得一等奖。

  徐晓燕个人简介:

  

  

  徐晓燕,上海市徐汇区教育学院初中数学教研员,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上海市二期课改编写与修订组成员、2022版新课标上海初中数学教材编写组成员,首届“上海市骨干教师发展团队计划”项目领衔人,上海师范大学数理学院专业硕士校外导师和兼职教授,徐汇区区政府学科带头人,徐汇区初中数学名师工作室主持人。

  主持《高阶思维视角下的本原性问题设计》《基于核心概念及其思想方法的教学设计》等多项市级课题和项目。曾获上海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上海市基础教育教研员工作评选一等奖、中国教育学会论文评选一等奖、徐汇区科研成果一等奖等奖项。出版个人专著《概念性理解与数学概念教学》、主编《初高中衔接读本(数学)》等专著。

  从事教研24年,坚持“用科研思维做教研”,运用“同侪教研”的理念课题引领、团队协作、课程创生,和教师一起高观点“洞察教材”,换位思考“神入教学”,基于发展“反省自知”“成人达己”。指导教师各项教学评比获全国、市级奖项30余人次。

  记者:姚丽敏

  照片由区教育局提供

  编辑:陈思宜

  审校:韦丽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徐汇官方账号

  上观号作者:徐汇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