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垃圾分类三年成绩单出炉,问题该如何化解?

  今年11月1日,《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三周年。今天,南京城管部门发布相关成绩、数据,垃圾分类从前端收集、中端收运到末端处置,分类闭环体系建立。经过3年的努力,我们身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目前还存在哪些困难?让垃圾分类成为每个家庭的新风尚,还需要哪些努力?

  《条例》实施三年 南京建立分类闭环体系

  南京全市5582个小区建成一类垃圾分类收集点3854个、二类垃圾分类收集点7220个,设置规范化桶点572个、流动收集点313个。采取其他垃圾、厨余垃圾定时收运,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大件垃圾定期或预约收运,沿街商铺流动收运等模式,实施"不同种类、不同车辆、不同去向"分类收运。处置方面,南京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达到每日10000吨,建成9座厨余垃圾集中处理设施,140处厨余垃圾小型处理设施,厨余垃圾处理能力达到每天3100吨。

  

  记者探访:投放收集管理等环节 问题仍有

  与此同时,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设施还不完善,日常管理维护仍有不足,收运车辆配置和作业管理还有短板,居民垃圾分类习惯尚不巩固,垃圾分类工作总体处在不平衡、不充分、有反复的"拉锯"阶段。记者走访一些小区发现,垃圾分类收集点,仍存在居民混投的情况,这也影响到一些参与分类居民的积极性。小区居民:“我分开了,因为他没有分放在一起,我就白分类了  ,还是混在一起,都要分类,分开放最好。”

  

  为保证垃圾分类质量,垃圾收集点工作人员需要二次分拣。小区垃圾分类收集点工作人员说:“厨余垃圾里面的纸头,我们要捡出来,工作量大。”

  

  在一些老小区,空间狭窄,建设的垃圾分类设施容量也小,平时需要物业工作人员,及时关注垃圾桶装载情况,以便更换空桶,有时垃圾多,清运不及时,就会满溢。居民一方面抱怨,分类收集容器太小,还有一些居民也分析,这是分类投放不到位,垃圾没有真正实现减量化。小区居民:“多的原因就是因为没有进行分类,把塑料归塑料,瓶子归瓶子多好,希望真的应该把那些可回收的东西,自己麻烦一点,把它分开放,举手之劳。每个人把自己责任尽到了,后续的问题那就好解决了。”

  目前,南京垃圾收运采取分类运输,也就是一种垃圾,必须由专门的车辆运输、并分类处置。记者在一些垃圾分类中转站看到,在其他垃圾车内,仍夹杂着一些厨余垃圾。环卫人员表示,这些年,随着大家垃圾分类意识提高,厨余垃圾已经不断从其他垃圾中分离出来,但仍有进步的空间。

  

  环卫人员:“有些菜叶子还扔在其他垃圾里面,多数居民还是可以的,一点没有不可能,我们希望能分好一点,垃圾也好处理一点。”

  如何化解问题 南京持续开展整治提升行动

  

  针对收集点不足,容量不够、功能不全等问题,过去一年,南京持续开展"四整治四提升"行动,为910个小区收集点补数量、增容量,完善洗手、破袋、照明、遮雨等便民设备。与此同时,对小区收集、运输等环节不规范情况,加大检查和执法,整治责任主体违法行为,今年已办结垃圾分类案件15682件。南京市鼓楼区城管执法大队中央门中队副中队长董叶说:“我们会对收集垃圾的一些小区物业进行调查走访,为什么垃圾混运了,到底是垃圾分类收集环节出了哪些问题,对相关的责任人我们会要求整改,或者进一步对他进行处罚。”一年来,南京已创建238个省级垃圾分类达标小区,累计除差855个小区。

  广泛开展志愿宣传 完善可回收物回收体系

  

  为进一步宣传动员居民参与垃圾分类,今年,南京开展912场课堂微宣讲和1646场社区微宣传活动,覆盖了3364个小区,志愿服务时长达到6万小时,覆盖50万人次。与此同时,今年,南京持续完善可回收物回收体系,让居民在家门口交投可回收物。

  "独木难支" 垃圾分类需要形成合力

  从南京这三年垃圾分类工作来看,设施、体系日益完善,但问题也显而易见,就是参与度并不高。究其原因:居民分类习惯还不够巩固,宣传、引导工作尚待强化,分类设施还需完善。其实,做好垃圾分类工作,分类投放、运输处置等各个环节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运输、处置环节,政府要坚持不懈,而居民端,分类投放也是重要前提,需要引起大家的重视。希望咱们都能从自身做起,慢慢培养习惯,垃圾分类必将成为新风尚。

  (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范思成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