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荣在党50年丨中科院院士隋森芳:做又红又专人才,为国家争光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刘璐 北京报道

1965年入党,光荣在党55年。生命科学研究领域专家隋森芳,因在冷冻电镜研究蛋白质结构方面的工作和成绩,200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6月28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活动新闻中心在北京梅地亚中心举办中外记者见面会,邀请“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隋森芳围绕“传承百年薪火 践行初心使命”讲述党员故事。

做一名红色工程师

“1964年我进入清华大学读书,毕业后留在清华大学当老师。”隋森芳说,改革开放以后,学校为了加强对年轻教师的培养,派他到德国留学深造,攻读博士学位。1988年隋森芳获得博士学位,此后回国又到清华大学继续当老师。“现在算来,我已经在大学工作50年了。”

回忆青葱岁月,曾经的大学生活仍历历在目。

“1964年我第一次到大学报到,走在路上看到一个大标语,上面写着‘清华大学—红色工程师的摇篮’。”隋森芳非常激动,“因为在我们那个时候,能进入清华大学的梦想就是做一名红色工程师,为国家建设服务。”

来到大学的隋森芳距离自己的梦想越来越近,“周围有许多优秀的共产党员,特别是清华大学有一支辅导员队伍。是由高年级毕业班的学生党员组成,他们不仅关心新来的学生的工作和学习,也关心生活。”

隋森芳回忆,这些人不仅学习好,而且思想觉悟高,时时刻刻都在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当时我就非常羡慕他们,觉得应该像他们那样,成为一名又红又专的人才,攀登科技高峰,为国家争光。”

在这样的环境影响下,隋森芳在大学二年级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现在想起来,能够成为一名又红又专的人才,攀登科技高峰,为国家争光,就是我的入党初心。几十年来,我一直用这个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隋森芳的研究领域是生命科学,但是在本科期间,学的却是机械,硕士研究生时读的是物理。“当时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在上个世纪70、80年代国际学术界有一个潮流,就是用现代物理学的技术手段从分子水平上重新研究生物学。”

年轻的隋森芳被这股热潮吸引,“我预感到物理学和生物学的交叉一定会有强大的生命力。”上个世纪80年代初,清华大学决定恢复成立生物系,隋森芳毅然从物理系调到生物系,开始了自己生命科学的学术生涯。现在看来,对新兴学科的敏感以及他多学科的背景,使他在生物学的研究里受益匪浅。

隋森芳介绍自己的研究领域,“我的研究得是生命科学,说具体一点就是研究蛋白质结构,用的技术手段是冷冻电镜技术。冷冻电镜可以观察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可以观察细胞的结构,目前已经成为生命科学领域里最热门的技术之一,它可以在生命起源、精准医疗以及药物开发方面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成为“大先生”奉献教育事业

从出国读博到回国任教,50年来隋森芳亲眼目睹了国家巨大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变化更是翻天覆地。

“上世纪80年代,我从国外回来,在清华大学开始建立自己实验室,当时几乎什么设备都没有。”隋森芳回忆,“现在30多年过去了,我们的科研硬件设施可以与发达国家最好大学的硬件设施相媲美。”

除了是一名科技工作者,隋森芳还是一名教师。回顾自己的研究历程,他深深感受到成为“大先生”,就是要老老实实地做学问、研究真问题。“因为我做基础研究,基础研究来不得半点虚假和浮夸,要有‘坐冷板凳’的精神做工作,才能做出成绩。”

隋森芳介绍,他的一位学生,放弃了国外非常有名的大学教职,于2010年底全职回到了清华大学生命学院任职。“他的回归带动了清华冷冻电镜平台的迅速崛起,为我国结构生物学的发展起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看到这些学生,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干着自己非常热爱的事情,而且初见成效,隋森芳特别高兴,也特别自豪。“我想在有生之年,尽可能为我国生命科学发展多做贡献,尽可能的培养出更好的学生、比自己优秀的学生。”

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国家的强盛,也就不会取得现在的成绩。隋森芳认为,在我国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也应该看到,我国在科技领域与发达国家在整体上还有一定的差距,“我们必须要继续努力,因为科技强,国家才能强。这些差距激励着当下的年轻党员、年轻科学家,要卧薪尝胆、埋头苦干,用聪明才智,把祖国建成一个顶尖的科技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