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返回该版首页

  

  ■成尚荣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心教育、重视教育,就教育改革与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论述全面、深入,视野宏阔,格局宏大,格调高蹈,方向鲜明,语言文字又极为平易,读起来倍感亲切。习总书记关于教育的论述,是治国理政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折射的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教育梦,将引导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进入新阶段。同时,在世界给中国更多发展机会的今天,习总书记的论述也是向世界交出了一份中国教育改革方案。

  在这份“中国方案”中,习总书记关于素质教育的论述,闪耀着异样的光彩。他从新的高度、不一样的角度,揭示了教育本质,廓清了许多关系,澄明了教育改革的价值方向和根本任务,成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指针。当下,关于素质教育的论述,具有非常重要的特殊意义。我们必须持续学习、深入领会、准确把握、积极实施,推动教育在健康、科学的轨道上前行。我有四点学习体会。

  其一,素质教育是教育的核心,要坚信不疑地实施素质教育。

  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是,当下素质教育还没有真正形成共识,与应试教育的关系仍若明若暗。习总书记一针见血地指出,教育“必须把握好定位”,只有定准位才能“努力把我国基础教育越办越好”。教育该怎么定位?“素质教育是教育的核心”,习总书记这一重要论述揭示了教育的本质,给教育一个十分准确的定性。

  素质教育之所以是教育的核心,是因为素质教育指向了“人”,以人为根本目的,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发布,令素质教育的目标更加明确、具体,也更具时代特征。其背后是国家人才发展战略在教育中的落实和具体体现。素质教育是教育的核心,我以为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把个人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统一起来。

  其二,立德树人是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素质教育要坚定不移地进入新阶段。

  党的十八大非常明确地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任务。我以为这是对素质教育的定位。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育人模式。立德树人要明确以下问题:第一,确立课程育人、教学育人、管理育人的核心理念和根本宗旨。要从育知识、育成绩、育分数转到育人上来,转到发展核心素养上来,这是教育的本质性回归,亦即教育的根本性转向。

  第二,要明确通过立德来树人。习总书记反复强调:道德是基石;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习总书记的这一论述,是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土壤之中的,因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本色、底色是伦理道德,同时,也是对世界处于道德困境的应对方略。教育家的论述支撑着这一重要判断:道德是人终身发展旅程中的光源。道德是树人的重要途径。

  第三,要明确立德,重要的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就是德,既是个人之小德,又是社会、国家之大德。他用生动的比喻说明,践行核心价值观就是“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就是在教育中寻找“最大公约数”。立德树人,就是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法治教育,“记住要求、心有榜样、从小做起、接受帮助”,落细、落小、落实。

  其三,应试教育是对教育的反叛和异化,是最不道德的教育,必须坚决反对与摒弃。

  现实中总有人将应试技能训练与应试教育等同起来。确实,提高应试能力,是学生面临的现实问题。但应试技能训练与应试教育是两个有本质区别的概念。应试教育是以考试、升学为目的的教育体制,是最不道德的教育。

  什么样的教育才是人民满意的教育?我认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首先办对人民负责的教育,办对学生身心健康负责的教育,办对中华民族未来负责的教育。应试教育正是对学生、对人民、对民族极不负责的教育。

  其四,以适合的教育为重点,加强统筹,形成合力,让教育的核心真正实现。

  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习总书记强调,“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他又强调,“基础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先导性地位”,要“从多方面采取措施”,把教育越办越好。学习习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就一定要加强各方统筹。

  首先,政府要担负主要责任。各级政府要认真学习习总书记关于教育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把握教育改革方向,以实施素质教育为核心,推动教育的改革发展。最为重要的是,各级党委、政府决不能下达升学指标,决不能以升学率的高低来评价教育、奖惩校长和学校。

  其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成为素质教育的领导者。要端正并坚定素质教育方向,把握素质教育的核心,做好顶层设计、制度、政策安排。要提升专业素养与理论素养,及时反思,总结经验,做素质教育的明白人、正确的指挥者和坚定的实施者。

  第三,学校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通过课程改革、教学改革,培育、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纠正将课程分为“主科”“副科”的错误认识和做法,纠正将刻苦学习与快乐学习相对立的认识和做法,“注重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注重学用相长、知行合一,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者系著名教育专家、原江苏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