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激发未来教育潜能

  文 / 本刊记者 余度

  2020年初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多国学校采取线上教学。中国教育部发起“停课不停学”倡议,整合国家、省市和学校的平台和优质教育资源,帮助超过2.7亿大中小学生通过互联网等远程教育方式实现居家学习。可以预见,智慧教育将在应对不确定性社会、多级世界和智能时代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日前,一场由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2020全球智慧教育大会(下称大会)在京召开,会议上发布了智慧教育领域的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探讨特殊形势下信息技术支撑教育发展的要素、特征、方案及面临的问题,搭建国际教育研究、交流与合作平台,推动构建人类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未来教育将以新技术为支撑

  近年来,中国政府先后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等一系列文件,为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提供了指导思想、目标和方式。

  “智慧教育是一种由学校、区域或国家提供的高学习体验、高内容适配性和高教学效率的教育行为系统。作为教育信息化的高端形态,智慧教育致力于构建智慧学习环境、探索新型教学模式、建立现代教育制度。”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在大会开幕式上致辞时表示。

  董奇介绍,疫情期间,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和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开展了政策咨询、学术研究、方案研发等工作,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信息技术研究所合作研制并发布了弹性学习和在线学习系列指导手册,分享中国经验,并与多个疫情较为严重的国家共同探索未来教育的新形态。

  “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重新定义人类的知识和能力价值。未来的教育将以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为支撑,开启智慧教育新阶段。”董奇称。

  董奇还指出,传统的教育评价体系已无法满足智能时代教育发展的新需求,人工智能、脑科学、虚拟现实及5G等技术为建立更加科学的教育体系创造了历史性机遇,将对基础教育产生重要影响,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和学生个性化发展。

  “集成人工智能的线上教育极大降低了疫情中教育的损失,前所未有的大规模线上教学创新案例为探索未来教育发展打开了一扇大门。网络教育和人工智能教育应用使优质教育资源在全球范围的共享成为可能,为解决全球教育问题开拓了新渠道。”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委会秘书长秦昌威在大会上指出。

  作为技术支持方,全球领先的互联网社区创建者——网龙为大会搭建了同步直播的线上3D虚拟会议。逼真的人物形象、真实的场景搭建、实时同步的现场语音及画面,为参会者提供了真实的会议体验感与代入感,让会议交流更加高效。

  人工智能为教育变革提供新路径

  随着互联网、5G、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组合创新,人类教育迈进智能时代的重要当口。

  “作为智慧教育重要的支持技术,VR技术致力于生成一个与现实世界在视、听、触觉等方面高度近似的数字化环境,让人们产生亲临现实世界的体验。”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赵沁平在大会上说。

  赵沁平介绍,VR有4个特征,即沉浸感、交互性、构想性和智能化,这些特征使VR对现有技术形成了一定的颠覆性。他认为,VR+AI有可能成为终极教育技术,对未来教育产生深刻影响。

  赵沁平同时提醒:“新技术实现的是教学辅助,不可能也不应该取代教师教学。教育的主体部分传道、授业、解惑及批判、创新思维的培养,核心内容依然是人对人。因此,要加强新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的相关研究,培养创新型人才。”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校长张军认为,建设智慧社会,智慧教育的发展不可或缺。需要审视从“有学上”向“上好学”转变的教育新矛盾,体验智能技术重构的教学新环境和新方式。

  张军提出,重塑“人机物环”关系,通过智联教室建设打通空间、时间、知识之间的壁垒,形成三维空间与时间、知识两个维度协同融合的“五维教育”,推动新时代教育生产力变革。

  “在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内涵向内容精准化、学习自主化、教学交互化方向发展,AI赋能教育呈现出从空间维度向全方位以人为本发展的趋势。”张军称。

  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大学教授王耀南在大会上介绍,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师队伍,总人数超过1600万。同时,中国的慕课数量和应用规模位居世界第一,拥有超过2亿人次的学习者。

  谈及人工智能如何赋能教育,王耀南指出,人工智能赋能教师,将改变教师角色,促进教学模式从知识传授到知识建构的转变,同时缓解贫困地区师资短缺和资源配置不均的问题;人工智能赋能学校,将改变办学形态,拓展学习空间,提高学校服务水平,形成更加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治理,将改变治理方式,促进教育决策科学化和资源配置精准化,加快形成现代化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5G为教育提供更优质服务

  5G时代的智慧教育论坛(下称论坛)是此次大会的分论坛之一,旨在探索5G时代智慧教育的发展方向。与会专家普遍认为,5G的增强型移动宽带、高可靠、低时延等特点使网络教育质量提升、门槛降低,5G时代将从根本上改变当前的教育模式。

  论坛上,中国移动(成都)产业研究院发布了中国移动5G智慧校园云平台。该研究院市场部兼北京分公司副总经理孔令凯透露,中国移动(成都)产业研究院正在探索5G+云网融合,推进实现四个一,即以一套智慧教学工具,解决学习过程跟踪和评价问题;一套智慧管理手段,解决校园安全和资源管理问题;一套公共服务体系,解决传统的家校资源供给问题;一套智慧分析环境,解决校园资产数据互通问题。

  江苏师范大学智慧教育学院院长杨现民认为,5G技术带来的不仅是快捷,其核心价值是赋能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万物智联且交融共生的5G信息生态系统。

  “对于这一生态中的教育而言,其应用场景、教学要素都发生了优化与变革,形成了全息投影直播教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情景化远程临场教学、数据驱动精准教学等四大典型教学形态。”杨现民称。

  华为全球政府业务部资深顾问黄煜认为,5G网络环境将成为未来智慧教育的基础,并以此为基础实现对感知数据和信息的无缝、高效、实时连接管理,是教育智能化的新动能。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表示,5G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结合带来教学内容高度定制化,解决了教育内容缺乏定制化和娱乐内容缺乏系统化的弊端。随着终身教育理念的日益普及和落地,5G将以其显著优势为教育全生命周期提供更优质的应用服务。

  同时,“5G+教育”也面临诸多挑战。邬贺铨指出,5G终端及AR/VR可穿戴设备成本仍然较高,难以普及;适应并体现5G特点的课件还很少;而且,对师资提出了更高要求。

  “产业向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转型,对高技术人才的数量与质量都提出更高要求。新时期需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多层次多模式培育人才。”邬贺铨说。

  当前,新基建已成为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升级的重要力量,教育新基建也不容忽视。熊立认为,教育新基建将进一步推动5G与AI、VR、AR等技术的融合,未来教育的潜能也将进一步被激活,这是教育界共同努力的方向。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