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世界之变,或许PBL教学模式是未来教育的一个解题方案
千百年来,人类在地球上不断积累文明,依靠着自己的智慧解决寒冷、饥饿和疾病等生存问题。每隔一段时间,世界都将产生一些颠覆性的变革。
围棋高手和AlphaGo之间的对局,就像两百年前,人类驾驭着马车与蒸汽火车赛跑一样,在碾压式的降维打击面前,终有一日,或许也会败下阵来。
世界好似又进入一个新的轮回,大家都能隐约感觉到:世界在改变,那未来教育将走向何方?
01语数外理化生政史地,这样的课堂教育是否会一直持续下去?
未来难以预测,但教育却可以先行。
教育的目的,是让下一辈人传承先人的文明和智慧,去应对未来的变化。未来的教育必定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让新时代的年轻人迈向更强大的文明和智慧。
一代教育的成果,需要长达10年,乃至20年才能被真正体现。世界的变革总是奔跑在知识凝集之前。
我不禁想问:小学和中学课本上的知识,会不会因为某些技术的崛起或广泛应用,而被强化或弱化,甚至是被淘汰?我们几十年来对于“语数英理化生政史地”的方向划分,能不能在未来持续下去?
课程的边界是模糊的。举个例子,地理在我们的初高中阶段,属于文科的课程。而在国家《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中,地理学是跟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同属一个门类,妥妥的理科!
当然,专业门类如何划分并不是最重要的。新兴的学科不断诞生,亦会有相当多的学科被整合并渐渐消失,只有通过不断地适应变化,才能追逐上时代的脚步。
02改变考高分的“求生”教育
小学时,我们接受的教育是“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其字面上的解释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学子。
但或许:“温故”书本上学过的内容,不仅限于重读一遍课本;“学而时习之”的“习”不仅仅代表复习,更应该具有“实践”和“应用”的内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现在已经不是古代科举制度下,“一文定乾坤”的时代。如果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考高分、挣学分,以保证自己不被家长批评、不被老师挂科,这样的“求生”教育只会让学习变成枯燥而痛苦的行为。
牛津大学的现任校长路易斯·理查德森曾经说过:“越是顶尖的研究者,就越是尖端的实践者。”
那么,我们能否让一种“就事论事”的教育方式,教会下一辈人如何将所学知识融入生活,剖析难题,而不是仅仅为了考出一个高分?
03PBL模式或许是未来教育的变革方向
关于酒精这一物质,如果你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伤口消毒,那么我们不需要知道它的学名叫乙醇。
倘若你的研究课题是“为什么樟脑丸可以溶于酒精却不能溶于水?”,那么你就必须去研究酒精的分子结构,进而理解科学家们为什么会创造出有机化学和无机化学两大分支。
这就是一个最典型的PBL——“Problem-Based Learning”——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教育模式。
这种教育模式已经在北欧的高校中盛行多年,每个参与者都有提出问题和开辟项目的权利。学生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扩充、理解并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技能储备。
大家将自己置于一个特定的场景里,主动去学习相关知识,以此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思考能力和分析整合能力。
在PBL教育模式下,需要解决的问题越复杂,学生能够企及的思维层次就越高深。在实践中,知识因应用而更具有系统性和关联度,“学可以致用”。或许,这将是未来教育中,改善大学生培养模式,提升大学生质量的有效方法。
在刚刚召开的“第二届未来教育论坛”上,清华大学原副校长谢维和教授提到:
“未来的社会是一个学习型的社会。如何通过对现有教育的变革和创新,重新定义未来的课堂和学习,造就一批能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型人才,搭建更开放、更广阔的平台,是未来的10年必须深思的问题。”
在中国,清华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已率先创立了自己的未来教育学院,将PBL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的课程方式,纳入大学生培养之中。
未来是未知的,变化是必然的。
创新教育模式不能局限于高等教育,而更应该从高中、初中乃至小学进行科学研判,对未来学习和未来教育进行再定义。
改变让成绩和能力停留在书本和试卷当中的“求生”教育;让学生们学会自主思考,养成自我创新习惯,分数和能力兼得,或许PBL教学模式是未来教育的一个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