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衔接视角下幼儿入学准备实践研究

  本文转自:黔西南日报

  幼小衔接是整个教育阶段中第一个重要的衔接环节,衔接得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幼儿未来的学习和发展。为了提高幼小衔接的实效,除幼儿园积极衔接外,小学也需要在双向衔接中发挥主体作用。笔者通过对这一问题的实践研究,梳理了以下做好双向衔接的有效策略。

  一、幼儿园和小学要积极开展常态化联合教研活动

  幼儿园大班教师只有经常与小学教师进行交流,才能够了解幼儿在升入小学后的实际需求,才能够根据这些需求设计入学准备的教学活动。小学教师要经常了解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的情况和幼儿在幼小衔接期的发展阶段特点,才能够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帮助一年级新生顺利适应小学生活。因此,幼儿园和小学要建立联合教研制度,并积极开展常态化联合教研活动。引导教师树立幼小衔接既是长期性的又是关键性的意识,同时加强教师专业培训,帮助教师理解幼小双向衔接的意义及任务,有针对性地开展衔接活动。

  如:幼儿园邀请小学校长、教师开设幼小衔接专题讲座,开展一年级教师和大班教师的幼小衔接专题沙龙、同课异构活动。重点帮助双方教师了解儿童的年龄特点,以及儿童在园课程、学习特点,小学课程设置、授课方式、作息安排等,探讨有效促进双向衔接的方法。幼儿园教师通过参加活动,深入细致地了解了小学生一日生活与学习常规,在校日常行为习惯养成,学习能力系统养成方式,及时调整教学方式与计划。同时,在幼儿园大班阶段,教师可带领孩子参观小学,观摩和参与小学课堂教学,接触不同的课堂模式与教学方式,消除幼儿对小学生活的陌生感与恐惧感。

  二、小学要强化衔接意识,科学做好儿童入学适应教育

  小学要强化衔接意识,开展基于各个学科整合的入学适应教育,合理安排一年级内容梯度。围绕身心准备与适应、生活准备与适应、社会准备与适应以及学习准备与适应四个方面,但不需要平均用力,要根据孩子的不同特点,挖掘教育的侧重点。

  主动衔接。引导小学教师树立衔接意识,主动了解幼儿园教育特点,积极倾听孩子需要,创设包容和支持性的学校环境。

  适应过渡。将一年级上学期设置为幼小衔接适应期,在班级环境、作息安排等方面与幼儿园相衔接,采取游戏性、生活化、综合化等方式实施教学,强化儿童的探究性、体验式学习。

  优化课程。小学应探索与幼儿园相衔接的入学适应教育,合理安排一年级课程内容,改革一年级教育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为儿童搭建入学适应的阶梯。

  个性定制。儿童的发展存在差异性,教师不能用统一的尺子去衡量每个孩子,应有针对性地为每个孩子提供个性化的适应方案,并进行个别化指导。

  三、“家园校”共同参与,做好幼小衔接

  幼小衔接的主体不应该是单一的,幼儿园与小学应该共同参与、双向互动,可以采用参观、座谈、共同研讨等形式,在幼儿的认知、行为习惯、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培养上展开沟通与协作。家庭虽然不是开展幼小衔接工作的主体,但家庭的作用也非常重要,只有保持家园一致、家校一致,幼小衔接的质量才能得到保证。例如,成立家长学校,定期开展相关培训;邀请家长进班级,参与衔接活动;借助《幼小衔接中的家园计划书》等,帮助家长了解衔接知识和方法,参与幼儿全面发展过程中的需求与经历,并指导家长参与评价。

  四、在一日生活中渗透入学准备教育

  幼儿园把入学准备教育要点融入游戏活动和一日生活中,让幼儿在生活与游戏中学习。例如,组织大班幼儿开展关于图书馆的游戏活动,让孩子们走进图书馆,感受图书馆的文化氛围,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举办幼儿园图书馆活动,开展签到、发布会、小调查、制作邀请函等活动,锻炼孩子的前书写能力和表达能力等。

  五、构建系统、有计划的课程体系

  幼儿园首先要对幼小衔接的目标、内容与评价等方面作详细的规定,有统一的活动规划与要求,幼小衔接活动的开展要从课程的角度全面、有计划地开展。幼儿园应将入学准备贯穿到三年教育全过程,将幼小衔接工作融入幼儿园课程,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在大班下学期有针对性地帮助幼儿做好生活、社会和学习等多方面的准备。小学要将入学适应教育纳入一年级教育教学计划,强化以儿童为主体的探究性、体验式学习,帮助儿童逐步适应从游戏活动为主向课堂教学为主的转变。

  综上所述,幼儿园和小学都要坚持儿童为本、坚持双向衔接、坚持系统推进、坚持规范管理,给予有针对性的建议,用科学的、符合幼儿学习特点的方式,帮助幼儿做好入学准备。

  栏目:教师论苑

  值班总编 查必芳 编辑校对 毛倪佳 版式 刘 窈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