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双减后,幼儿园入学准备得到的启示

  双减后,学校的呈现一片好的迹象,都算是硕果累累,内卷似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除了这片区域——幼儿园。从整天玩得幼儿园转换到守纪律、一节课几十分钟的小学,孩子能适应吗?是不是好歹也要学习汉字和数学的为孩子打下基础?

  

  儿童从幼儿园升入小学是儿童早期经历的重大变化,这将对他们的生理和心理构成巨大挑战。有些孩子可能从入学前对小学的期待、渴望和兴奋,到入学后可能不适应、甚至抗拒和厌恶学校的情绪和行为,不能很好地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

  

  作为幼小衔接的的主体和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的儿童,在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联系和过渡过程中,面对学习、生活和人际环境的重大变化,他们的小学入学准备和学校适应情况如何?什么样的心理需求?将会面临什么样的心理体验和压力?

  

  “你们学前班能识多少字?”,“加减法能算到多少?”

  “学汉语拼音吗?”“要背多少唐诗?”

  家长第一反应是到处寻找着这些心里的疑问答案。也许双减给了你一个答案。

  

  双减后的学校老师反馈,许多学生依靠补课来保持优异的成绩,但补课的严格规范管理和禁止开设学科补课也是很多学生变得越来越放纵。“双减”政策实施后,贫困生和优秀生逐渐两极分化,班主任讲述了现实。

  

  “成绩好的学生不会受到太大影响,而成绩差的学生会变得更糟。主要原因之一是他们没有足够的学习主动性。当学生没有严格的约束和控制时,他们就不会正确对待学习。”

  各种看似历史经验看来变成了权宜之计,那幼儿园的小朋友应该如何准备?双减的政策下,幼儿上小学会不会简单很多呢?答案也许出乎你意料之外。

  

  首先把握敏感期

  在这个阶段,幼儿园大班的孩子也渴望学习和提问,因为他们的思维水平正在提高,他们不再满足于表面现象的问题。他们喜欢追根溯源,把砂锅炸到底。这时,5岁左右的孩子开始对体育活动的乐趣和追求智力活动的热情产生兴趣。当他赢了一盘国际象棋时,你发现他很高兴,不是吗?

  因为他的智力具有挑战性,他认为自己已经克服了困难。他认为自己很有权势。在这个时候,他将为自己深入的智力学习和这一富有挑战性的智力学习感到高兴。这是5~6岁儿童的特点。他们不再满足于你给糖果了。

  但是这种好学并等于把小学内容提前学习。而是敏感期的发现和发展时期。

  在这个时候,孩子们会经历一些敏感期。就像一位母亲说她发现他对写作和符号感兴趣一样,你会逐渐发现他喜欢写自己的名字,对吗?写完名字后,他会写些东西。你似乎不认为这是一个词,你似乎也不知道。这仿佛像是一本天书。

  

  事实上,他有强烈的写作欲望。因此,这段时间是我们培养孩子学习数学、单词和一些写作符号的关键时期,他将在未来的小学阶段开始对符号学习产生兴趣,进入数理逻辑的敏感领域,对数的序列概念,概念之间的关系,进入社会关注的敏感时期。他喜欢遵守和建立规则,愿意合作。

  第二是从学习认识规则到自律性的培养

  双减的落实执行以后,普遍的反馈关键词是自律性。

  通常,优秀学生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有明确的学习计划和行动,清楚地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但差生让自己“野蛮成长”,两者之间的差距自然会越来越大,班主任一眼就能看出这一点。

  

  事实上,在我看来,学生之间的比较是“自律”。越自律越好。如果学生不能主动学习,只想依靠老师、家长或补课,他们的成绩必然会受到影响。因此,如果学生想要获得更好的成绩,他们的学习态度是最重要的。通常,优秀学生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有明确的学习计划和行动,清楚地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但差生让自己“野蛮成长”,两者之间的差距自然会越来越大,班主任一眼就能看出这一点。

  

  因此,幼儿园儿童需要的是培养任务意识和完成任务的能力。它包括对任务的感知、承担任务的责任感、完成任务的决心和执行任务的方法。儿童的具体表现主要是:了解教师布置的任务,理解任务内容,能够将完成任务与玩耍分开;关心任务,知道任务必须完成,愿意做事,把事情做好;对工作有令人兴奋的反应,不怕在完成任务时遇到的一般困难,并能坚持工作;了解完成任务的简单方法,能够在小范围内找到简单方法。

  之后尤为重要而被忽视的是规则的学习。

  规则意识和实施规则的能力。它包括理解各种规则,知道如何遵守规则,以及有能力和习惯遵守规则。体现在孩子身上,主要是指:能够知道生活有规则,人的生活只有有规则才方便。每个人都应该遵守规则,并且能够自觉地或在成年人的提示下遵守日常生活和学习规则等。对于幼儿来说,自我控制的形成往往与他们遵守规则的习惯相一致。

  

  儿童心理发展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但阶段性特征的变化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逐渐发生的。学前阶段和小学阶段之间存在着一个过渡阶段,在这个过渡阶段中,两个阶段的特征并存、交叉。儿童在这一时期的发展过程是交替、转化和升华自己两个阶段的发展特征。

  

  衔接教育是为了促进儿童的发展。因此,学前衔接教育应以儿童为重点,关注儿童作为衔接主体的心理需求、心理体验过程和特点,在入学前培养和提高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帮助孩子们在学前衔接中顺利过渡。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