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霸文坛已超过1500年,这1000字仍经久不衰,难怪古代小朋友读它

  在知乎上。

  曾经有这样一个问题,超过5.3万人点赞。

  问题是:《弟子规》是文化精华还是糟粕?

  粗略翻看了了答案,最有意思的回答是在古代蒙学读物里面,《弟子规》浅显易懂,因为《三字经》、《千字文》晦涩难懂。成年人碍于面子,草草选择弟子规作为孩子的启蒙读物了事。

  大致原因如下:

  《三字经》无论文字内容、教育道理水平都不低。家女疫情期间终于背诵完毕,知道一些典故出处,粗略掌握大意;《千字文》开篇来个天地玄黄,又是一个宇宙洪荒,即使因为存在时代鸿沟,不用重复一个字的超级炫技水平,就已经吊打了今天无数的中外启蒙读物,各种绘本;《弟子规》几乎大家都能读懂,有更好的启蒙读物不去读,为什么选择弟子规,相比三、百、千来说,弟子规知识容易理解,基本上听上两遍,也能给小孩子讲个七七八八,也不担心被小朋友反问两句后哑口无言。

  图片来源于网络配图是的,成年人毕竟是要面子的,所以大多数只好选择弟子规。选择的人多了,争议也随之而来,于是有了上面的问题。

  古代,小朋友上学,启蒙学习绕不开的就是“三百千”,也难怪明朝思想家吕坤曾说:“初入社学,八岁以下者,先读《三字经》以习见闻,读《百家姓》以便日用,读《千字文》以明义理。”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古代蒙学读物,放到今天,那些汗牛充栋的童话故事、有声绘本也望其项背。

  那么,古代蒙学读物,在当下时代究竟是糟粕还是精华?闻道有先后,“书”也有专攻,自行取之便可。

  但在1500年前,这篇仅1000字的韵文称霸文坛,从开篇两句就可以看出作者格局,全文更是涵盖天文、地理、自然、农耕、祭祀、园艺、饮食起居、社会、历史等知识面(可以说是满满干货,含金量十足)。到今天仍然受到中外教育界、书法界的追捧,且被翻译成多个外语版本。

  清康熙24年刊本——孙枝秀(辑)话说,南北朝梁武帝一生戎马,也是为了子女后代的教育问题挠破脑袋,江山易打却难守,不多读点书,注定要交“智商税”。

  于是,给身边大臣殷铁石下了一道命令,从书圣王羲之的书法中拓出1000个字,要求是不能重复,一晚上必须挑灯给找出来,用以皇子皇孙们学习。

  这殷大臣,找是找出来了,但由于每个字都是孤立的,没有关联,也难为他了。所以,赶忙找来狱中的另一位南朝大臣,史学家周兴嗣。

  周兴嗣用了一个晚上就将这1000个字组合起来,呈递梁武帝,据史料记载,周大臣写完这篇流传至今的《千字文》,一夜两鬓斑白。

  临摹颜真卿拓本梁武帝接过《千字文》,从头至尾通读一遍.

  觉得文采斐然,朗朗上口,且内容包罗万象,心中十分满意,随即下了一道圣旨,称赞周兴酮编书有功,免了周兴嗣与梁武帝在一次战争中抬杠、触怒皇威的死罪。

  并命大臣把千字文刻印成书,作为儿童的启蒙读本。从此,《千字文》和周兴嗣编《千字文》的故事,就流传了下来。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