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了九年义务教育,我躺平了

  坚持了九年义务教育,孩子摆烂了,我躺平了

  我住在河南省一座五线小城市,有一个普通的家庭,有一个孩子,今年初三毕业,刚参加完中招考试。

  一直想写一篇有关应试教育方面的文章,因为从孩子上小学后,我们就生活在焦虑和担心中,压力一度把人压得崩溃,很想写些东西,有一吐为快的冲动,孩子中招考试后,考上了一所职业学校。于是,把这几年的辛苦历程吐吐槽。

  义务教育现状

  河南省的义务教育制是九年制,小学六年,初中三年,小学和上初中实行的是划片入学,初中毕业时进行中招考试分流,一部分孩子上高中,一部分孩子上职业学校或者流入社会。

  河南是人口大省,也是高考大省,但大学录取考生是名额分配制。多少年来,河南学子高分济济,却上不了好大学,外省普通成绩,轻轻松松考入985、211,这种局面,是所有河南考生家长心中的隐痛。

  

  呼吁教育不公平的浪潮在网络上喧嚣了多少年,也未见任何改善。前不久我还看见一篇文章,题目是《假若全国一张卷,高分学子尽中原》,实际意思是统一考卷、统一分数线,那恐怕各大名校的名额都被河南学子给占满了。然则实际上,河南考生多考一分就能压倒多少人进入名额本就不多的高等学府,是心照不宣的现实。

  这个现状决定了河南的家长们从孩子小时候就绷着一根弦,竞争激烈,焦虑满满,家长累,孩子更累。

  孩子刚上小学称为两万五千里长征刚起步,考入大学叫终于熬出来了。

  小学前

  孩子学龄前和幼儿园那几年暂且忽略不计,那是孩子唯一几年没有压力的快乐时光。

  但快乐短暂得很。

  我和老公属于佛系的家长,孩子学龄前和幼儿园除了报过一个手工班外,没有给孩子报任何课外班。周边邻居家的孩子两三岁起就各种兴趣班走起,现在这种焦虑愈演愈烈了,甚至几个月起就各种早教班安排满满。

  

  后来询问了一些在郑州的同学,才知道跟郑州相比,那是小巫见大巫,郑州不仅早教班名目繁多,收费更是不菲。令人瞠目的学费放在我生活的小城市里,普通家庭根本无力负担。同学说即使在郑州,家庭收入的一半用来交培训费,也是很普遍的现象,大家都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过早过滥的教育就在这种情况下开始了。

  学区房

  小学和初中实行的是划片入学,所以学区房被炒得越来越热,房价是普通房子的几倍还供不应求,这成了家长们又一笔不得不付出的投资。

  我本来是不打算购买学区房的,也打算让孩子上个普通小学。但孩子上幼儿园起,周围的朋友和邻居都开始安利我们学区房的必要性,一开始没有入心。后来,经不住说的人多了,我们到片区的小学看了看后,破旧的校舍和落后的设施让我们动摇了,更遑论相差太多的教学质量。

  

  于是,我们也加入到了购买学区房的大军中,孩子也总算上了一所还算可以的小学,当然购买学区房后,我们的生活质量直线下降。

  培训班

  我们是从孩子四年级时,报的英语培训班,这已经是同班同学中报得最晚和最少的了。

  我一直是非常排斥报培训班的,我和老公上学的时候,哪有什么培训班,孩子们不都是在学校里跟着老师学,顺理成章地考上什么就上什么学。所以,从一年级开始,几乎全班家长都开始报各种培训班的时候,我们都不为所动。

  后来,我们发现自己错了。

  英语是从三年级时开始学的,一个星期一节英语课,整整一学年下来,孩子的英语一直是中等水平,到了四年级时,感觉明显吃力了。

  咨询了很多家长才知道,几乎大家都在校外报的有英语班,因为一星期一节英语课,小城市里没有一点母语环境,所以一节课上讲的东西到下一星期基本上就忘光了,而上英语培训班的孩子们可以跟着老师再学一遍,还有作业督促,自然学习情况就不一样。那些每次考试都能考一百分的,都是校外培训班的功劳。

  我们急了,赶快报上。

  

  陆陆续续地我们又报了数学培训班、初中时主科几乎是全报了。因为什么呢?

  因为内卷。孩子后来向我们说过一个现象,老师上课时讲到一个知识点,报过培训班的孩子在培训班已经学过了,就在班里嚷嚷答案,老师会说:“都会啊。”然后不讲了,直接略过了。我向老师反映过这个问题,但是没什么效果。

  当然,我不排除老师也会办培训班,所以不愿在课堂上多讲的可能。

  所以,家长们不管是情愿还是不情愿,都变成了培训班的韭菜。至少在我所知道的家长中,没有不报的。

  而这些不菲的学费,当然加重了家庭的负担。可是,谁敢不报呢?

  培训班的宣传口号就是:

  

  哪个家长愿意看别的孩子都会,自己的孩子不会?哪个家长敢拿孩子的将来作赌注?

  内卷加重的初二

  因为先行买了学区房的缘故,所以孩子顺利进了一所还算不错的初中。

  初一还感觉压力不太大,进入初二,明显觉得压力倍增,孩子晚上写作业要写到十一点以后,早上五点多就要起床背书。周六周日更是被作业占满了。

  孩子成绩一直一般,我明显地感到孩子越来越跟不上,越来越厌学了。成绩一般没有自信是一个原因,繁重的课业负担是最重要的原因。

  当时的我非常焦虑,因为按照孩子的成绩,很难考上重点高中,自然就考不上好大学。多年来河南高考的现状让我们又是恨铁不成钢,又是焦虑无处发泄,教训孩子成了家常便饭,家中充满了浓浓的火药味。

  

  孩子是很敏感的,也越来越沉默。也去上学,但不说话,回家也写作业,但学习成绩越来越差。

  初二的时候发生了疫情,学校上过一段时间网课,上网课的后果是,好学生越来越好,差学生越来越差。没有老师和学校的管束,家长还要上班,孩子在家里就象是放羊,手机开着,学不学你根本不知道。总之,网课后,学习成绩更是一落千丈。

  

  我尝试过和孩子谈过心,但孩子反感和抗拒。他说的话我听不懂,我说过话他听不懂,后来,我们之间几乎没有交流。

  我和孩子都快抑郁了。

  魔鬼的初三

  我曾经想过,让孩子在初二蹲一年再说,我们小时候,留级生还挺多的,但咨询过学校,学校不让,只好跟着上初三。

  初三是更加魔鬼的一年,刚进初三时,孩子作业要写到后半夜,早上四点多就要起床,听孩子说,学校几乎没有课间,被老师拖堂和习题塞满了。

  这是初三的课程表:

  

  这只是文化课,因为中招考试要考体育,所以体育也变成了打鸡血的速成班。开始我觉得总算有点劳逸结合,后来,当体育变成了钉钉打卡,每天都要上传跳绳视频等等的时候,我发觉自己错了。

  孩子放学后,不管多晚,都要在院子里跳绳,发视频打卡,遇上下雨天、冬天,天太晚了,在家里跳被邻居找了好几次,只好在院子里跳,那种滋味,太不好受了。

  当体育也变成了中招成绩的一项时,体育培训班也应声而起,很多孩子上完原来的培训班后又上体育培训班,体育成绩好的孩子们还好些,体育不好的孩子和家长又多了一项负担。

  

  学校里,数不清的作业和考试,孩子学习成绩不好,估计在学校里被训得不轻,越来越不愿上学了。后来,只好向学校申请,在家自学。一开始,我还以为全班只有寥寥几个在家里混的学生,后来才知道,一个班60多个学生,有15个学生申请在家自学。看来,这不是个性问题了。

  我有些想不通,我又不是没有上过初中,在我们那个年代,初三尽管紧张些,没有听说过哪个孩子不去上学,申请在家里自学的事情,学习好的正常学习,学习不好的也照常参加校园活动,并不觉得孩子们多难过,家长们多焦虑。

  可是这一代的孩子,太难过了。我,也太焦虑了。

  实行双减后

  初三那年,国家实行了双减政策,我原本认为,这是件好事。

  因为学生的课业负担实在是太重了,一套一套的习题,孩子根本都做不完,身体也出现了问题,全班同学几乎都戴眼镜。

  初三那年,学校虽然没有明确要求学生中午在学校吃饭,但要求回家吃午饭的学生必须在家里接收学校的电子卷子,做好后再带到学校。

  我家离学校远,从一开始就在学校吃的饭,学校的饭不对胃口,偏辣,但不吃没办法,吃过饭后就在教室写卷子,根本没有休息时间。

  双减对初三的孩子来说,等于一纸空文。

  

  学校也很委屈,因为学校要升学率,升学率高了,才能招到好苗子,至于这苗子是不是揠苗助长的,学校只看眼前,管不了那么长远。

  老师也很委屈,老师每天在学校训孩子,怎么训孩子的不知道,反正孩子每天回家都低眉顺眼,不敢说话,有时候是哭着回家的。在家长群里训家长:埋怨家长没有尽到家庭的责任,孩子是家长的孩子,家长不操心老师再操心白搭。

  家长群里这样的小作文几乎隔三差五就有,这篇写得还是很客气的,但是,客气的背后,你能感觉到压力吗?

  

  老师在家长群里只要一说话,家长们就一窝峰地说“老师辛苦了”,大家都小心翼翼,唯恐老师不高兴。

  孩子在家里自学后,家里气氛稍微好了一些,至少不用每天起早、晚上去接,但学校的作业永远都写不完。

  家有孩子,学校、老师、家长都活得很辛苦,很辛苦。

  和自己和解

  我觉得,自己的焦虑一直都有,特别是从初二开始,焦虑感更加强盛。开始担心孩子考不上好高中,后来担心考不上高中,再到后来担心孩子崩溃——每天都活得战战兢兢。

  因为我觉得孩子似乎出现了心理问题,除了吃饭、上厕所时出来,其他时间都不出门,我也直觉孩子没有在学习,至少他自己在屋里没有把时间都用到学习上,有可能是在发呆,也有可能是在干别的……

  我尝试着跟孩子谈了一下想去看看心理医生,他看我们的眼光像在看陌生人,不发一语,吓得我再也不敢提了。

  孩子爸爸先放弃了,他说:“别管了,把初三撑过去再说吧,能上什么学校就上什么学校。”

  我有些不太甘心,孩子爸爸是那个年代的大学生,我尽管没上高中,但学习成绩也算不错,但孩子的成绩……

  后来我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北大教授吐槽女儿成绩差走红》。说的是父母都是高才生,博士学位,但亲自给女儿讲题,女儿怎么都学不会,至于学习成绩,这位父亲仍然不失幽默:“跟班里倒数第二名还有很大的差距!”

  

  我把全文仔仔细细看了好几遍,并不完全是心理平衡了,而是文中有几句话说到我心里:她教我认命,我们该和自己和解了。这位父亲说:“这就是天道,没办法。”

  

  我又看到另外一则名人的话,记不清是谁说的了。“父母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孩子长大了,总有国之栋梁,也总有贩夫走卒。”

  也许,孩子不是读书的料,说不定,是干别的材料。

  所以,我彻底躺平了,从心里不再要求孩子学习成绩怎么怎么样,随他去吧。

  中招考试后,征求孩子的意愿,孩子上了一所职业学校。

  其实,中招考试中,孩子成绩还不错,因为疫情的关系,没有考体育,所以体格不好的他也没有因此拉分。分数能上一所普通高中,但是我们觉得,以孩子现在的心理状态和学习情况,不适合再去拼搏三年的高中生活。

  也许,对彻底摆烂的孩子的来说,这是最适合他的选择。

  结语

  这篇文章我写得非常痛苦,有很多心悸的经历没办法一一表述。从开始下笔写,到写写停停,中间经历了几个月,才至现在才草草结尾。

  我不知道有多少家长能了解这种痛苦,也可能有的家长把痛苦化为了调侃。

  

  但现在想想,除了孩子资质不同以外,中国现有的教育体质已经走偏了不少。我们那一代人的小学和初中,还是有很多能记忆起来的快乐,但现在的这代孩子,仅在义务教育阶段,又有多少是真正快乐的呢?

  希望将来,我们的孩子不再遭受这种痛苦。

  这是一篇写得最痛苦的文章,期待你的评论和表达。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