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山县清平彝族乡:用教育照亮彝乡孩子未来

  在川滇交界处的金沙江北岸下游河畔,有一个亮丽的、小巧玲珑的“明珠”镶嵌在河边,这就是颇具彝族文化风格特色建筑的场镇“屏山县清平彝族乡”。近年来,清平彝族乡大力发展教育,硬件环境得到了巨大改善,教育质量得到极大提升,彝乡教育群众十分满意。

  

  清平彝族乡场镇全貌

  把稳“责任关”,压实党委政府教育责任

  笔者了解到,清平彝族乡以前基础条件差、教育理念落后,彝乡孩子辍学比较严重。面对严峻的形势,清平彝族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主动作为,扛起推动素质教育的主体责任,着力从改变群众观念,改善教育教学基础设施,提升学校教学质量入手,切实抓好教育工作。

  清平彝族乡便民服务中心主任黑勒拉罗对笔者说:“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教育事业,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整合全乡教育资源,针对乡情合理布局“一所中心校、一所基点校、两所村小”。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从稳定教师队伍、加强师资培训、解决教师困难做起,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黑勒拉罗还告诉笔者:“乡党委书记杨勇尊师重教率先垂范,去年他到乡上工作后,第一件事就是去学校了解情况,看望慰问教师,关心帮助教师解决困难,检查指导学校消防、食品等安全工作,他的工作成绩得到上级组织的充分肯定,今年九月,屏山县委、县政府授予杨勇‘尊师重教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清平彝族乡领导与乡中心学校师生共同参加体育活动

  把稳“理念关”,转变群众教育理念

  上个世纪80、90年代,屏边彝族乡、清平彝族乡经济发展滞后,教育教学条件差,彝族群众受教育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普遍认为读不读书差别不大,只要会种地、打工找钱养家就行了,导致彝乡孩子教育水平普遍较低。

  笔者曾作过调查,2000年左右,清平彝族乡民族村300多个村民中只有一个初中毕业生名叫马黑拉里,后来他被组织送往西昌学院接受彝文学习,成为全村第一个能读懂彝文的人。马黑拉里现任民族村副主任。

  进入21世纪以来,彝族乡教育教学条件逐步改善,彝族群众教育观念逐步增强。11月17日,笔者驱车来到清平彝族乡民族村彝族大户“黑勒罗批”家走访了解,他妻子吉胡拿足是原马湖村小学教师,由于吉胡拿足老师对教育的执着追求,她对孩子们的严格要求与细心培养教育,他们家6个子女不负众望,全部都是大学生。同时黑勒罗批还供养其弟弟家的2个孩子大学毕业,这8名大学生中有4名中共党员,6名已参加工作,黑勒罗批是彝乡重视教育的楷模。

  黑勒罗批家排行第4的女儿名叫“黑勒仁信”,今年6月她从西南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参加了工作。据了解,她是近年来宜宾市第一个全日制彝族硕士研究生。17日中午,在外地工作的黑勒仁信听说严为远叔叔又到她家了,便发微信:“严叔叔好!很开心您又到我家来做客,是您从小鼓励我努力学习,走出大山去见外面的大世界,这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希望的种子,才有我的今天……”

  

  尊师重教楷模彝族大户黑勒罗批全家福

  11月24日,黑勒仁信还专程从外地驱车到宜宾日报社看望笔者,表达他们全家对笔者长期给予他们家关心关注的感激之情。

  现在,彝乡群众的观念普遍转变,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读书、读好书,用知识改变命运。

  把稳“建设关”,丰富彝乡教育资源

  因向家坝水电站建设,屏山县清平彝族乡与冒水乡合并,乡人民政府驻地冒水孔,隔金沙江与云南省绥江县相望。

  向家坝水电站库区水位380米,海拔高度381米为库区移民搬迁的“红线”,因原清平彝族乡政府位于“红线”之下,而需要整体迁建。2006年11月26日,向家坝水电站工程正式开工建设,乡政府包括学校、医院等单位以及移民安置房等开设迁建,在水电站库区蓄水前,乡政府等单位整体搬迁到新地址。

  清平彝族乡搬迁得益于国家的移民搬迁政策,对学校进行新建扩建,添置了更多的教育设施,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

  在清平乡民族中心学校,副校长耳石布前告诉笔者:“中心学校对寄宿学生实施标准化管理,按照住校统一补助标准安排好学生生活,让学生在校安心学习。免费午餐与生活补贴,减轻了困难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确保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落实。”

  笔者感言:20年前清平彝族乡教育基础设施十分落后,彝族同胞接受教育的观念滞后,学生整体成绩在全县倒数;20年后的今天笔者作为一名退休人员重回该乡走访,发现教育基础设施已经改善,彝族同胞接受教育观念已经增强,学生成绩整体大幅度提升。

  

  清平乡民族中心学校学生在阅览室学习

  把稳“教学关”,切实提升教学质量

  20年前,笔者曾经多次深入清平彝族乡走访,发现其学校教学条件十分落后,学生学习成绩很低,学生入学率很低,流失率很高。转眼20年过去了,笔者重回该乡走访学校看变化。

  11月17日,笔者驱车随清平彝族乡便民服务中心主任黑勒拉罗到该乡星星基点校。这个学校就是“老清平彝族乡”的中心学校,该乡与冒水乡合并以后,在“新清平彝族乡”布局一个乡“中心学校”,而这个“老中心学校”就是今天的“星星基点校”。

  这个学校校长彭中年仅25岁,他是这所基点校2012年最后一届初中毕业生,2018年他大学毕业后又回到母校任教并任校长。

  笔者与彭中交谈得知:他家乡情结很浓厚,自愿放弃在城市里工作,毕业后义无反顾地回到自己的母校任教。而彭中的父亲是一个有30多年教龄、一辈子在村小及基点校默默无闻地工作的乡村教师。目前他们父子俩都在星星基点校任教。

  彭中告诉笔者:“星星基点校现有学生204人,其中彝族学生143人,占比例70.09%;住校学生147人,占比例72%。这所基点校彝族小学生寄宿就读比例高,上学路程在5公里以上的学生都住校。学生住校享受免费午餐与早晚餐生活补助,小学入学率达到100%。住校读书学生很安心,家长很放心,学生成绩与10年前相比较有很大的提高。小学毕业生全部转到乡中心校读初中,小学升初中率100%,九年制义务教育实现了全覆盖。”

  

  五粮液集团公司派驻英雄村第一书记李涛了解星星基点校学生学习情况

  据五粮液集团公司派驻清平彝族乡英雄村第一书记李涛介绍,自五粮液公司对口帮扶英雄村以来,地处英雄村的星星基点校成了该公司重点关心帮助对象。今年5月,五粮液以“爱心牵手,快乐成长”志愿者服务活动形式,向星星基点校捐赠衣服、棉袜、羽毛球、篮球、乒乓、书包、笔袋等600多件生活用品与学习用具。与此同时,还组织了该校17名品学皆优的学生到宜宾市三江新区大学城校区、李庄抗战文化纪念馆、五粮液景区等地参观,开阔学生眼界,增长学生知识,激发学生求知欲。李涛还经常到基点校看望慰问师生、关心他们的生活学习,给予师生巨大鼓舞。

  时代在前进,社会在进步,彝族乡教育事业与时俱进、正在蓬勃发展,彝族乡整体脱贫致富与教育教学水平整体提升密切相关,彝族乡经济、文化、教育、乡村振兴同步协调发展,和谐美好的彝族乡人民正以崭新精神状态迈步走向新生活。(耳石布前 严为远 徐万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