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案例展示(12)丨学历继续教育全课程育人体系的构建——关键问题和应对策略

  

  2021年,为推动新时代高校继续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升继续教育的公信力、影响力,展示优秀成果,传播成功经验,推动行业“十四五”发展开好局、起好步,在总结往年经验的基础上,《中国远程教育》杂志社再次推出“中国高校继续教育优秀成果及特色案例”征集活动,遴选出67项成果。为更好地发挥这些优秀成果及特色案例的优秀示范和借鉴引领作用,特以《中国远程教育》杂志增刊形式出版。

  增刊汇集了中国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普通高等院校、开放大学(广播电视大学)、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在继续教育领域改革创新的优秀成果、特色案例、理论成果,凝聚了继续教育同仁的智慧和心血,是继续教育领域珍贵的年度成果报告。期待以此为继续教育、在线教育行业树立标杆、提供参照,助力继续教育和在线教育高质量发展。

  学历继续教育全课程育人体系的构建

  ——关键问题和应对策略

  作者:蒋秀江

  【摘要】作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关键环节,继续教育质量的提升显得尤为重要。文章分析了学历继续教育课程育人的现状,探讨了构建学历继续教育全课程育人体系的关键问题,提出实现构建学历继续教育全课程育人体系的四项策略,即:必须要以“立德树人”为整体目标,以构建思想政治课、专业课和通识课为一体的全育人课程体系为核心,以提升教师的育人能力为关键,以构建全课程育人的质量监督评价机制为保障。

  【关键词】课程育人;继续教育;课程思政;合力育人

  继续教育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关键环节,既包含学历教育也包含非学历教育,在我国终身教育体系中占据“半壁江山”的分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办好继续教育。2017年12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要切实构建“十大”育人体系,排在首位的就是课程育人体系。因此,全面深化继续教育改革,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历继续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构建全课程育人的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一、

  学历继续教育课程育人的现状

  与全日制大学生相比,学历继续教育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年龄和职业背景,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一定的难度。目前,山东省的学历继续教育在课程育人方面存在的问题如下:

  (一)课程育人的认识不到位

  长期以来,学历继续教育侧重于知识传授,对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教育不够重视,即存在重教书轻育人、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学相分离

  在知识传授和专业技能培训中,专业教学往往出现和思想政治教育相分离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对“课程思政”的探索和实践不到位。

  (三)师资队伍比较薄弱

  在学历继续教育中,思想政治课教师的队伍比较薄弱,其他课程的教师存在育人意识淡薄、育人能力不强等问题。这些都影响了育人的整体效果。所以,必须加强学历继续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使每位教师都能胜任课程育人的工作。

  二、

  构建学历继续教育全课程育人体系的关键问题

  (一)以“立德树人”为整体目标

  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何谓“立德”?即树立德业。何谓“树人”?即培养人才。通俗的讲,“立德树人”即通过思想道德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继续教育的思想道德建设主要包含理想信念、道德品质和法治素养。其中,理想信念是政治的灵魂,道德品质是做人和做事的根本,法治素养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基本素养。要实现立德树人的整体目标,必须将思想道德建设融入到继续教育的每一门课程中,让每一门课程都承担立德树人的任务,实现育人的功能。

  (二)以构建全课程育人的课程体系为核心内容

  1. 构建全课程育人的课程体系。和普通高等教育课程一样,学历继续教育的课程也分为三类,分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这三类课程的地位和作用如下: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具有显性的育人作用,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具有核心地位,能够对其他课程发挥价值引领和理论指导的作用;通识类课程具有文化育人的作用,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具有重要的渗透作用;专业课程具有隐性的育人作用,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2. 实现三类课程的同向同行。所谓“同向”就是让三类课程在政治方向和育人方向上保持一致,它是实现三类课程“同行”的前提条件(易鹏, 等, 2021)。专业课和通识课要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方向,否则,若失去了政治方向和价值引领,即使保证了课程内容的学术性,却与全课程育人的目标背道而驰。

  所谓“同行”就是让三类课程在步调上保持一致,即三类课程之间采用有效的互动和合作模式,达到“同频共振”的效应,实现三类课程育人效果的最大化。它是三类课程保持“同向”的最终目的。

  (三)关键点在教师

  在全课程育人的体系中,关键在于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和课程思政教育的能力。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充满正能量的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在全课程育人体系中,教师是关键。教师只有坚定理想信念,接受先进的教育理念,用先进的思想文化武装自己,提高职业道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四)质量评价机制是保障

  一个完整的课程育人体系离不开质量评价机制的监督、评价和反馈作用。因为有效的质量评价和反馈机制,能够激发教师育人手段的创新和育人能力的提高,还可以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学习,从而促进课程育人整体效果的提升。所以,建立科学的课程育人质量评价机制是构建全课程育人体系的重要内容。

  三、

  构建学历继续教育课程育人体系的策略

  (一)以“立德树人”为整体目标,加强课程育人的顶层设计

  1.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将学生所需之“德”加入现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重新制定每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高国希, 等, 2017)。每门课程均围绕“立德树人”的整体目标,发挥各自的优势,进行合理的分工与协作,最终实现全课程合力育人。

  2. 以“立德树人”为导向,将教材作为课程育人的重要载体,争取打造“名师、名课、名教材”。组织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积极参与到教材建设中,深入挖掘每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通过巧妙的设计,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教材中。其次,鼓励教师们积累课程思政案例,编写课程思政案例教材。

  (二)构建思政课、专业课和通识课“三位一体”的合力育人课程体系

  1. 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的主导地位,发挥价值引领和理论指导的作用。首先,将大数据技术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实现个性化的服务和精准化教育。通过全面收集学生的数据,以充分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关注热点,分析他们的兴趣爱好和需求,从而为个性化服务和精准化教育提供参考和依据。其次,实现新媒体技术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让思想政治教育活起来。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的优势改进教学方法、拓宽教育载体、丰富教育资源,引发学生深度思考,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2. 坚持专业课程育人的支撑作用,实现知识传授、技能培训和价值引领三者有机统一。首先,专业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思想引领。引导学生不断提高个人修养,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平时的自觉行动。其次,专业课程需要加强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具备诚信意识,引导学生自觉遵守各行各业的职业道德与法规,增强社会责任感、集体观念和大局意识,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等。

  3. 坚持通识课程育人的渗透作用,以实现文化育人。首先,在通识课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传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弘扬勇于创新的时代精神,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提升道德品质,塑造健康人格。其次,可增加地方特色的通识课。例如,山东是海洋大省,可以增加有关海洋文化的通识课,如“海洋与人类社会”“海洋科学导论”等课程,以增强学生们的蓝色国土意识、海洋环保意识、海洋安全意识等。

  4. 从“课程思政”入手,实现三类课程的同向同行、协同推进。首先,以“课程思政”为切入点,以“立德”为目标,让“课程思政”与思想政治课程保持“同向”。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为“课程思政”提供“立德”的依据,即提供理论指导和价值引领。同时,还为“课程思政”的规划与设计、思政元素的挖掘、教材的开发等提供支持服务。其次,以“树人”为目的,让“课程思政”与思想政治课程实现“同行”。思想政治课为“课程思政”提供方向指导,同时,“课程思政”又为思想政治课提供案例支持。另外,各科教师可以成为合作伙伴,通过合作与良性互动,实现三类课程的协同推进(陆道坤, 2018)。

  (三)提升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提高课程育人的能力,实现教育合力

  1. 加强对教师的教育培训工作。通过培训活动和政治理论学习提升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和师德修养,通过学术讲座或者技术讲座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在大数据时代,教师需要具备大数据思维,即开放性思维、创新性思维和交互性思维,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

  2. 加强教师的交流与沟通。定期组织开展思想政治课教师与其他教师的互动交流活动,分享教学资源、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以及学情信息等。活动方式可以采用小型的学术会议、“课程思政”教学沙龙、讲座等形式。

  (四)构建科学的全课程育人质量监督评价机制

  1. 建立并健全多维度的全课程育人的质量监督评价标准。评价标准分为两类,分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和其他课程,评价的内容以育人质量为核心,涵盖课程育人过程的每个环节。对于其他课程的评价可包含课程思政内容的选取,知识点与课程思政内容的融合度,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等。

  2. 加强对课程育人优秀成果的支持,设立表彰制度。学校可以对课程育人的优秀成果进行表彰,利用榜样的力量,激励教师们继续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韦泽红, 2019)。

  3. 建议将课程育人的考核纳入年终考核评价中。这样可充分调动教师们的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对育人质量的评价可采用专家评价、学生评价、自我评价、思政课教师与其他课教师相互评价等相结合的方式。

  四、

  结论与展望

  学历继续教育的课程育人工作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需要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首先,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们需要不断地学习先进的信息技术,将大数据思维和技术以及新媒体技术应用到课程教学中,以满足继续教育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其次,利用山东独特的地理优势,增加有关海洋文化的通识课,努力形成“亲海、爱海、知海”的局面。最后,还需要将课程育人与其他思政工作育人相互衔接和有机融合,以实现合力育人效果的最大化。

  [基金项目]

  山东开放大学2019年度继续教育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专项课题“继续教育课程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19SZ009)

  [参考文献]

  丁耀,文东茅.2014.退役士兵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情况实证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7):68-73.

  张万秋.2013.退役士兵“三位一体”教育培训模式[J].成人教育 (11):107-108.

  罗斯文.2016.退役士兵教育培训规范化、集约化的江苏探索[J].中国民政(9):44-45.

  晁玉方.2016.中国退役军人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李炎炎,徐娜.2018.地方高职院校促进退役士兵职业技能提升的创新研究——以温州科技职业学院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36):21-23.

  孙凤敏.2019.浙江省高职院校退役军人教育培训供需匹配失衡与路径优化[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5):25-31.

  作者简介

  蒋秀江,副教授。山东开放大学理工学院(250014)。

  本文刊载于2021年11月30日出版的《中国远程教育》增刊。

  

  精品悦读

  

  学术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