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比天大”,今天俞丽拿和她的学生有一场别开生面的音乐会将上演......

  以下文章来源于上海音乐学院 ,作者小音

  

  上海音乐学院.

  关注小音,倾听上音好声音

  

  “俞丽拿和她的学生们”音乐会将上演

  俞丽拿教授演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作曲:何占豪、陈钢)

  鹤发银丝映日月,丹心热血沃新花。11月23日, “辛勤耕耘六十载,桃李芬芳满天下——俞丽拿和她的学生们音乐会”将在上音歌剧院上演。68名俞丽拿教授的学生和俞老师学生的学生将登台献演,通过特别的选曲以及共同奏响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选段,用琴声表达对先生的深情,也在台上再次接受先生的教诲。

  从教已六十载,学生开枝散叶,中国小提琴事业蒸蒸日上。俞丽拿教授从未停下脚步,她数十年如一日,从学习、生活等人生的方方面面,撑起守护学生的翅膀。

  

  

  俞丽拿教授当选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

  “教书育人是我的神圣使命,富国强国必须树立文化自信。新时代为祖国文化艺术的繁荣昌盛创造了新的历史机遇,我将不忘初心,生命不止,教学不息!”俞丽拿教授当选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发言时说。

  (下拉滑动阅读)

  

  俞丽拿

  现任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小提琴、中提琴教研室主任,上海市“国际一流音乐表演人才培养与实践”战略创新团队首席教授,上海音乐学院学科带头人。中国著名小提琴演奏家、教育家。历任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曾任全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上海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

  俞丽拿出生于上海,1951年进入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前身少年班,被分配学习小提琴,1957年9月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小提琴演奏专业,先后师从窦立勋、谭抒真、苏联专家。1962年以优异成绩本科毕业并留校任教,1979年2月任讲师,1986年8月任副教授,1991年12月任教授,从1984年起担任小、中提琴教研室主任。

  

  俞丽拿长期以来一直活跃在艺术舞台上,为弘扬中国的民族文化,创造了中西音乐结合的典范,她参加的重要演出持续至今:1959年《梁祝小提琴协奏曲》首演,年仅18岁的俞丽拿担任小提琴独奏。《梁祝》是小提琴艺术“洋为中用”的重要尝试,她用弓弦揭开了中国音乐史的崭新一页,震动了中国乐坛。俞丽拿演奏的《梁祝小提琴协奏曲》唱片发行量多达三百多万张,是中国器乐唱片发行量最多、影响面最广的唱片,为此她获得了中国首届《金唱片奖》。半个世纪以来,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伴随着俞丽拿的琴声享誉国内国际乐坛。

  

  1960年,经文化部选拔、派遣,“上海音乐学院女子四重奏组”参加了在德国柏林举行的“舒曼国际弦乐四重奏比赛”,并荣获第四名。这是中国首次在国际弦乐重奏比赛中获得成功。俞丽拿作为第一小提琴手与她的伙伴们深深感到中国需要发展室内乐。获奖后,她们在教学之余坚持排练,坚持参加国内外的重要演出,持续了三十年之久,在国内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对室内乐在中国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俞丽拿在世界各地举办独奏、重奏音乐会。多次赴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俄罗斯、日本和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及全国大部分主要城市演出。1990年作为首位大陆音乐家出访台湾,在台北演出《梁祝小提琴协奏曲》,轰动台湾,成为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第一人。2000年9月在加拿大温哥华、多伦多演出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引起轰动,香港有线电视台还特别专程赴加拿大拍摄专题片,并在全世界播出。2002年在美国卡内基音乐厅举行了音乐会。她还录制了许多张独奏和重奏唱片,其中包括与英国BBC乐队、俄罗斯爱乐乐团合作录制的唱片。她演出过三十多套重奏音乐会曲目,是中国国内掌握重奏曲目最多的一位小提琴家。2010年10月,年届七十的俞丽拿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举行了封琴告别音乐会。

  由于杰出的演奏和教学成就,俞丽拿教授频频接受邀请,在三十多个国际小提琴比赛中担任过评委,其中包括两次担任极具权威的柴可夫斯基国际小提琴比赛评委,2007年担任该赛事评委副主席;还包括担任过波兰(波兹南)维尼亚夫斯基国际小提琴比赛、德国汉诺威约阿希姆国际小提琴比赛、西班牙萨拉萨蒂国际小提琴比赛、奥地利维也纳克莱斯勒国际小提琴比赛、意大利里匹策国际小提琴比赛、日本仙台、韩国首尔、中国青岛、上海艾萨克·斯特恩等等国际小提琴比赛的评委。俞丽拿的艺术造诣成就了她在国际乐坛的地位,她经常受邀担任国际比赛评委,是担任国际比赛评委最多的国内小提琴家。

  俞丽拿应邀在世界各地的音乐学院和音乐节讲学。如加拿大“音乐桥”国际夏令营、日本石川音乐节、澳大利亚国际音乐节、小提琴大师帕尔曼的国际弦乐夏令营、英国皇家音乐学院、以色列国际夏令营、美国博登国际音乐节、奥地利Zell am See国际音乐节等等。

  俞丽拿教授呕心沥血为祖国音乐事业培养了大批中国本土的音乐人才,闪耀在世界各地舞台上。作为一名音乐教育家,她的诸多优秀学生或留校或在高校任教,或于国内外乐团中担任要职等,为中国小提琴事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1993年,俞丽拿教授成立中国第一个以艺术家名字命名的“俞丽拿小提琴艺术基金”,以推动中国小提琴尖端人才的培养。为此邀请了世界顶级小提琴教授来国内讲学,资助贫困学生出国参加比赛,为了推动中国小提琴作品的创作,在世界范围为中国新的小提琴协奏曲举办征稿评选及作品音乐会。

  

  

  

  俞丽拿教授和她的部分学生

  机场、医院、课堂

  “课比天大”

  俞丽拿教授常年奔走于世界各地小提琴比赛以及各大音乐学院,或担任评委或应邀讲学,她在采访中多次提到机场。

  据管弦系教授何弦回忆,有一次他去浦东机场接俞老师,俞老师从东欧担任国际比赛评委工作返沪,由于没有直飞航班,旅途长达30多小时。上午八点多抵达,原以为先送她回家休息,可是她却要求直接到学校,因为这次出去的时间比较长,需要马上给学生们上课。她当天的课一直上到晚上八点多。还有一次,俞老师去丹麦担任卡尔·尼尔森国际比赛评委,比赛临结束前一天,不小心摔了一跤,左半边皮肤几乎都擦伤了,可一回到上海,仍然直奔教室上课,何弦见她手上脚上都还扎着绷带,劝她先回去休息,可俞老师拒绝了。

  张洋老师也有一个关于机场的小故事:2010年,他在一次国际比赛中铩羽而归,俞老师怕他伤心难过,特意驱车前往浦东机场接机。原定落地时间是凌晨3点,然而由于转机延误,张洋只得改签航班,俞老师便在机场等候了整整4个小时。如今已经是讲师的他回首12年前的那个凌晨,仍然历历在目,感动至今。

  有件事令现任管弦系副主任,小、中提琴教研室副主任王之炅教授很难忘:她曾和俞老师约定,一起到意大利驻沪领事馆办理签证,但一向守时的俞老师却打来长途电话,说她还在广州,这可急坏了学院外事办的老师。一打听,原来俞老师还有演出。在学校的“追问”下,她才透露实情,原来这场演出是为了赚经费,陪学生赴国际赛场,“我想用自己的能力为学生做一点点事,请不要惊动更多人。”

  

  王之炅教授演出现场

  艺术辅导印悦副教授这样描述随俞老师出征比赛的经历:“在学生上台前,俞老师总是鼓励学生不要计较得失,把自己现阶段最好的水平发挥出来,就是成功。得到好的结果固然可喜,回来“夹紧尾巴”低调做人,还是我们原来的自己,一步步向前。即使失败了,也没有关系,因为在准备比赛的过程中有一个目标,所以进步比平时快得多,这就是收获。多问问评委意见,回来再接再厉就行了。我对于成绩没有要求,只是要求你们自身的进步。”

  俞老师为培养青年学生无私付出,不计回报。小提琴副教授袁佳敏如今还能回忆起学生时期上专业课时,俞老师一边握着筷子,一边哼着需要再进行改善的旋律的场景。有时候,俞老师甚至直接睡在教室的沙发上,为的是省去路上来回的时间多给学生上会儿课。俞老师从来没有午饭时间,因为她只要上起课来,都是排得满满的一天。中午时分,俞老师的琴房里总是琴声依旧,时不时还能听见她的声音“音不准,注意节奏!”袁佳敏说:“为了教学连贯性,天冷的时候,俞老师往往在饭盒里倒点开水,在琴房里匆匆地吃完……”同事们无数次苦劝俞老师注意身体,但她总是回答:“这块时间要听学生合钢琴,不能换”“这块时间要给新生补课,不能动”等等。对俞老师而言,只要是留给学生的时间都是不能动的。

  即使是在医院住院时,俞老师也会把学生叫到医院上课,为的是不耽误学生的进度。现上音在读博士、时年附小四年级的花卉当时正处于准备考试的关键阶段。站在瑞金医院的病房里,百味杂陈,迟迟不敢演奏。而俞老师虽然躺在病床上,却神采飞扬地鼓励着他,为他细致讲解,情到深处,盐水瓶都随之震动。刚出医院,花卉便情不自禁地落泪,为拥有这样一位好老师而感动。

  

  俞丽拿教授与花卉(小学时期)

  特殊时期的坚持

  “活到老学到老”

  今年3月,新冠疫情突然来袭,据获得珠海莫扎特国际青少年音乐比赛决赛证书奖的本科四年级崔帛同学所述,为备赛,每周俞老师都为他上两次课,每次课时都在三个小时以上。而由于崔帛住校,为保证他的练琴时间,俞老师向学校递交了申请,希望让他到家里练。5月4日,在由管控区转为防范区的当天,崔帛去到俞老师家中,而这一住,便住到了7月29日,整整86天。若按平日正常一周一次课,一次90分钟计算,俞老师、助教张洋老师,以及艺术辅导印悦老师为崔帛加课的时长总计超过了三个学期,这还没有算上五月之前正常的上课时间。6月底到7月,在崔帛备赛冲刺关头,因为要合钢琴,俞老师冒着高温酷暑,每周陪伴崔帛去学校排练厅合伴奏,抓问题,讲音乐。崔帛来自四川,为了让他全心备赛,俞老师在物资并不充沛的特殊时期,更是通过抢购等方式,弄到一些川味食物。

  

  崔帛入选上音登峰人才计划

  要教好小提琴,一定要掌握教学规律及特点,还要跟得上世界潮流。俞老师虽然没留过学,但她的学生从来没有与国际脱轨,靠的就是不懈学习。从上世纪70年代末期起,一批批世界级大师如斯特恩、梅纽因、帕尔曼等陆续受邀来到上音讲学。俞丽拿听完会琢磨半天,一句话、一个想法都会及时、细致总结,使之最后成为自己教学经验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