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药物治疗之单克隆抗体的起源

  作者: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药剂科 主管药师 郑士奇

  我们的免疫系统能制造多达数十亿种抗体,每一种抗体都对应着一个特异的标靶,比如某种毒素、细菌、病毒以及肿瘤细胞。抗体可以和这些标靶结合,并释放出信号,然后通过机体的免疫系统将其消灭。

  

  抗体的这一特性迅速引起了医学界的关注,从理论上讲我们可以用抗体的这一特性,来治疗几乎所有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恶性肿瘤。要达到这一目的,我们需要得到一种只针对对应的疾病,并且能够实现大规模生产的特异性抗体,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单克隆抗体。

  科学家们发现抗体是由 B 细胞分化而成的浆细胞是产生的,用特定的抗原对模式动物(例如小鼠或兔子)进行免疫,能获得我们做需要的抗体,比如,用灭活的流感病毒来免疫模式动物,获得针对流感的抗体。但是由于正常的浆细胞无法无法被培养,如何实现抗体的大规模生产一度成为困扰科学家的难题。直到多发性骨髓瘤的发现。

  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浆细胞来源的肿瘤, 它在人体内可不受控制地无限增殖. 保持了浆细胞高效率分泌抗体的特性,剑桥大学的实验室的科学家乔治斯·科勒(Georg Khler)和色萨·米尔斯坦( Cesar Milstein)想到了将分泌单一抗体的浆细胞与多发性骨髓瘤融合,并利用瑞士巴塞尔免疫学研究所所长尼尔斯·杰尼(Niels Jerne) 开发的一种可以筛选分泌单一抗体浆细胞的方法,培养出并分离出了第一代杂交瘤细胞。

  

  细心的朋友可能会发现,多发性骨髓瘤自身也会分泌抗体,培养出的杂交瘤细胞胞分泌的特异性抗体中会不会掺杂骨髓瘤分泌的非特异性抗体呢?

  科学家们早就注意到了这个问题,经过筛选,他们很快就分离出了一类不会分泌抗体的多发性骨髓瘤,很好的解决了特异性抗体与非特异性抗体混杂的问题。

  终于,在1986年,美国FDA批准上市了第一个单克隆抗体药物莫罗莫那-SD3,用于治疗移植物抗宿主病,开启了药物治疗一个新的征程,单克隆抗体药物治疗时代来临。

  1、特异性

  针对特定的单一抗原表位,它具有高度的特异性,表现为特异性结合、选择性杀伤靶细胞、体内靶向性分布,具有更强的疗效。

  2、安全性

  由于单克隆抗体只针对靶细胞,对机体其他细胞影响不大,相比其他药物,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

  3、多样性

  不同的单克隆抗体结合不同的抗原表位,作用机制各不相同,我们可以针对不同的疾病,研制出不同的单克隆抗体。

  1、制备技术复杂,制备过程费时费力,研发成本高,导致药品价格也相应较高。

  2、由于单克隆抗体的特异性,它的应用范围受到限制,一种单克隆抗体只能用于某一种或某一类疾病的治疗。

  3、目前的技术条件下,单克隆抗体的反应强度相对较弱。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任何一项科学技术都需要不断地探索研究,才能不断完善甚至发现其新的价值。随着生物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单克隆抗体也必将在未来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审稿专家:广东省药学会 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药剂科 刘丽亚

  以上为“药品安全合作联盟”志愿者的原创作品,如若转载请注明作者和来源!

  【药盾公益】以中国非处方药物协会、中国药学会,中华医学会等共同发起和成立的公益性组织——PSM药盾公益(公众号:PSMChina),广汇资源,凝聚力量,促进公众用药安全。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