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什么是波普艺术?他在半个世纪前,就预言了现代波普艺术

  转载自:日本设计小站

  原标题:人物 | 到底什么是波普艺术?他在半个世纪前,就预言了现代波普艺术

     后台回复‘设计说’

  日站君会为您推送一条设计物语

  365天,365句经典,每天只更新一次哦

     最近国内最受瞩目的艺术大展,京城的《成为安迪 ? 沃霍尔》,至少算上一个。

  即使你不熟悉这个名字,也一定见过他的创作,《玛丽莲梦露》《可口可乐》《金宝汤罐头》等,早已成为不可磨灭的时代影像。

     作为上世纪末最成功的艺术家,波普艺术教父,安迪 ? 沃霍尔同时还是雕塑家、制片人、作家、印刷家、摄影师、出版商、演员、模特,是社交和艺术界炙手可热的明星。

  不仅如此,他更是时尚媒体潮流界,当之无愧的时代预言者。

  早在半个世纪前,沃霍尔就敏锐地意识到:时代膨胀的流行文化和消费潮流,‘在未来,每个人都将成名15分钟’。这句话至今仍是对当下互联网时代的完美预言。

  8月6日刚好是沃霍尔诞辰,本期就带你走进他的作品,以及所思所想,感受一个远远领先于时代的有趣灵魂。

  艺术应当担负起

  哺育思想的责任

  ▼

  Andy Warhol 1928.8.6-1987.2.22   安迪 ? 沃霍尔,1928年8月6日生于美国宾州匹兹堡虔诚的天主教家庭。

  沃霍尔(中)家庭合影   沃霍尔9岁罹患神经系统疾病,四肢会不自主抖动,又因为治疗染上抑郁症。常常卧床不起,便以画画、听收音机、收集明星海报度日。这也成为他性格爱好形成的关键时期。

  14岁的沃霍尔及其画作   1945至1949年,沃霍尔在卡内基梅隆大学获得海报设计艺术学士学位,随即在纽约开启了商业画师的生涯。

  传统西方绘画,总试图追求作品背后的深意,但沃霍尔在开始就公开袒露 —— 艺术应该走向大众,通俗化、符号化。抹去高雅低俗一切界限,没有什么是现代艺术不能容纳的。

     他笔下的鞋子广告、设计的唱片封套等,构思独特而异想天开,一经推出就引发轰动,很快就成为炙手可热的设计师。26岁就获得包括美国平面设计学会杰出成就奖等最高荣誉。

  沃霍尔的部分广告插画   28岁那年,沃霍尔用一场体面的全球旅行,来奖励自己的事业成就。调整状态,决定进军纽约艺术界。

     沃霍尔对当时用拼贴手法,和流行艺术创作的‘波普艺术’十分神往。

  波普艺术,顾名思义 Popular Art,意指流行艺术、通俗艺术,就是将流行商业元素应用到创作,包括使用批量生产的手段,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1962年沃霍尔创作了波普作品《可口可乐瓶子》。对于这种看似肤浅而又重复的广告画,沃霍尔的解释是:

  当代文化伟大之处就在于:无论贫穷还是富有,买到的产品都是一样的。无论总统、明星、任何人都可以喝可乐。花再多钱买到的可乐,也不会比流浪汉买到的好喝,就这么简单。

  Five Coke Bottles,1962   明白了吗?沃霍尔后来成了社会名流,但他的创作意识始终是彻底平等的。

  就像他说:‘任何事物都有它美妙的一面,但並不是所有人都能看得到。我喜欢用剩余的,甚至被丢弃的东西创作。别人都认为不好的东西,我认为他们也有价值变得有趣。’

  brillo boxes ,Andy warhol   因此,波普艺术和大众、媒体、年青一代,以及主张自由平等的时代精神紧密捆绑,与其说它是艺术运动,不如说是一场颠覆性的社会文化运动。

     从这个观念出发,会更懂得他标志性的丝网印刷创作。这种印刷术是把相片压到醋酸板再挪到丝网,让颜料滚过丝网印到画布上。不仅成本低廉,还可以像车间生产一样大量复制。

     他早期最有名的丝网印刷作品,就是1962年创作的《玛丽莲 ? 梦露双联画》,左面那一组25张梦露画像是明亮鲜艳的,颜色各有不同。

  Marilyn Monroe by Andy Warhol   而右面那一组的黑白图像则是灰暗破败的,甚至有一部分是污损和模糊的,正好对应梦露在这年离奇去世,而她的命运又是那个时代的缩影。

     沃霍尔的创作简单到不像艺术,他用胶片制版和丝网印刷,将所有形象纳入复制、量产、流传、符号化的程序。代表性的商业元素组画:《一百个汤罐》《一百个可乐瓶》《一百张美元钞票》以及各种商标包装。

  Campbell‘sSoupCans,1962

  当这些作品被作为艺术品展览时,所有人都崩溃了。这种反差和就像你去维也纳金色大厅听音乐会,结果台上重复播放了三小时的肥皂剧。

  日本艺术家村上隆曾以沃霍尔的丝网印刷为例直言:人们往往过于关注艺术品里的技术含量,但随着时间推移,会转而思索作品的动机和主题。

  对沃霍尔而言,那种单调和重复的价值在于:它使艺术丧失意义属性,纯化为商业媒介传达的空虚符号。

     他们以艺术的方式,模仿了现代文化中那种通过媒体,用同样的信息和形象,对公众狂轰滥炸,最终达到传播意义上的灌输和说服效果的做法。

  想想如今各大网络媒体上,那些狂欢于无休无止的解构和二创。沃霍尔正是用这种片面而空洞的特质,恰如其分地呼应了消费社会的内在本质。

     这些作品直接瓦解了以往‘艺术精英化’的审美体系。从此,世界越来越清晰地见证着艺术领域的商业转变,而沃霍尔正是这场转变的核心。

  如果说媒体创造了全新的传播时代

  那么沃霍尔就宛若先知,宣告这个

  碎片化、表面和娱乐化的时代精神

     不仅如此,沃霍尔对于艺术、摄影及电影的理念,甚至媒体潮流的把握,早已远超那个时代,甚至领先当代。

  1963年,他拍了一部电影《沉睡》。长达8个小时里没有任何情节,只有诗人John Giorno 的睡眠,几乎可以称为有史以来最无聊的电影。

  评论界当下无语,没有一个人看的下去,至今豆瓣上一篇影评都没有。

     他还自拍了自己吃汉堡的视频。用45分钟拍摄了另一个男人吃蘑菇的全过程,名为《吃》。

     用整整8个小时,纪录从黄昏到凌晨的整个时间段内,帝国大厦及周围天空的光线变化,名为《帝国大厦》。

     这些影片就像尘封许久的千古棋局,毫无玄妙却无人破解,冗长的无聊情节,充满了困钝到极致的无敌。

  直到如今,互联网无时无刻不在创造着这种虚无、空洞如泡沫般影像,直播平台上无数人在日复一日的上演《沉睡》《吃》,我们才终于领悟。

     原来沃霍尔早半个世纪前

  就洞悉商业社会消费和娱乐至上的本质

  索性连内容都抛弃,直接消费无聊本身

     不仅如此,早在60年代沃霍尔就热衷造星,发明了 Superstar 网红,确信只要足够曝光度,就会成为明星。

  《工厂女孩》就记录了沃霍尔和伊迪 ? 塞奇维克的故事。电影根本没有任何情节,只有伊迪对着镜头说话、聊天,就像如今的自拍和短视频。

  Edie Sedgwick,1943-1971

  沃霍尔捧红伊迪的方式就是如此简单:拍电影、照片,各种场合刷脸出镜。他认为‘名声’是只要有机会,人们就会拼命享用的东西,而这个世界的名声分配的越平均就越美好。

  在如今的‘眼球经济’或‘注意力经济’时代,人们才意识到半个世纪前,他就熟悉的东西:曝光率就是一切。

     沃霍尔还频繁玩跨界,进入其他领域扩充个人标签。他玩摇滚乐,包装了传奇的地下丝绒乐队,并留下那张闻名世界的大香蕉封面,至今无敌。

  The Velvet Underground & Nico

  1969年,炙手可热的沃霍尔成立工作室 Factory,和摇滚及好莱坞明星打得火热,开始拍商业片。

  Andy Warhol‘s studio The Factory

  1969年11月,为获取纽约电影节的入场券,沃霍尔创立了《inter/VIEW》杂志,借此申请新闻通行证,自由进入纽约电影节的聚会。

     《inter/VIEW》开始主要介绍电影,后来改造成专门报道明星的潮流月刊 —— 《Interview》。凭借敏感的时尚触觉和社交影响力,挖掘潮流事件,创造流行文化。

  在沃霍尔掌舵杂志的这段时间,艺术家、明星、音乐家、模特、富豪、名流等在《Interview》轮番出境,弄得整个纽约趋之若鹜。

     《Interview》的特点,首先是高级的审美品位,照片质感无敌。即使缺乏灵魂的名人,只要被《Interview》镜头加持,四面八方的灵气都来了。

  晚期《Interview》依旧延续这种高级审美

  其二就是原生态的名流访谈,甚至明星互访。《Interview》的文章没有编辑,整篇就是单纯的访谈对话,新颖的形式甚至有种读剧本的错觉。

     《Interview》用最纯粹的表达方式,传达最真实的年代。正如沃霍尔所言:‘那些正在当下发生,原本以为毫无意义的此时此刻,往往到头来成为你一生整段时期的印记。’

     辉煌时期的《Interview》被誉为‘流行界的水晶球’,比《时尚杂志》更流行,比《时代周刊》更具影响力。不管你是谁,如果没上过《Interview》,根本不值一提。

     《Interview》不仅纪录和定义了那个穿梭着先锋艺术,和社会名流的传奇年代。还奠定了如今时尚杂志的基本格调,对于出版界的影响,完全不亚于沃霍尔的波普之于艺术界。

  沃霍尔的事业也以《Interview》为核心,逐渐扩展为整个媒介王国 —— 包括《Interview》杂志、制作的电影,以及以名流为对象的肖像创作。

     1980年代,沃霍尔从媒体王国走进公共视野:主持多档电视节目,出版书籍不计其数,不仅成为职业模特,还在ABC主流电视剧中客串演出,被各大媒体疯狂刷屏。

     沃霍尔创造了全新的传播方式,预言了即将到来的网络社交和媒体时代。快速消费、快速迭代、快速消亡。而此刻的我们,正处于他所预言的‘每个人都可以成名15分钟’的时代。

  也许不应该用深刻和肤浅来观察他,而应该从敏锐和洞察力的角度。沃霍尔能够流传至今,是因为他感知到了时代和艺术的关系,准确地把这种关系表现了出来。

     如果你想了解真正的沃霍尔

  只需看我绘画、电影和外表

  没有任何别的东西隐藏其后

  ‘赚钱是艺术,工作是艺术,做好生意是最上乘的艺术。’而这整个过程中的每分每秒,都是沃霍尔的作品。

     在这个意义上,沃霍尔和他追随的杜尚是一致的,即保持纯粹个人的生活方式——‘艺术应反映日常生活,日常生活也应表现在艺术之中。’

  他勇敢地剥离艺术中那些高深莫测的东西,把一剖切开、摊平,再陈列出来。如此浅薄,也如此简单。

     1987年,沃霍尔因为胆囊手术后的药物过敏在纽约去世,享年58岁。

  葬礼上,目之所及皆是皇室、政治家、富豪、电影明星、流行歌星等,这个世界上最有名望的人。索斯比拍卖行用了整整九天时间,才拍卖完他的部分遗产,估价高达7亿美金。

  他生前热衷的派对,在他身后仍旧继续。他生前认为赚钱的商业,是最棒的艺术。在他身后,数次拍卖作品都创下战后艺术最高成交记录。

     除去金钱和名望,沃霍尔算成功吗?看他现在展览的火爆程度就知道了。

  时间可以公允的评判一切,抹去自作聪明和哗众取宠。沃霍尔从先锋变成主流,是因为他洞察到真正的问题,和给出能覆盖当下的答案。

     这个世界总是追随者众,开创者寡。最后,借用沃霍尔的一句名言结尾:‘他们总说时间会改变事情,但事实上,你得自己去改变它们。’

  纪念一个至今仍未落幕的时代

  以及一个开启时代的传奇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