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诗情、诗心、正大之气写祖国山河之瑰丽多彩‖品读洪潮的山水画
初识洪潮的画,正在一个朋友的办公室聊天,彼时且说且看,初时只粗粗一个印象:有他老师贾又福的影子。
等到画册拿回家,再读再品,方知洪潮之于其师,似而不似:眉目间有些相似,却也并非亦步亦趋。朝夕对着师长,岂可无分毫影响?即其相似之处,亦不乏自家面目。今世人多以“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褒贬师徒之间,固然不无道理,而事师至诚,以致声情偶然肖似,或以为正合儒家最强调的“敬”——曲禮曰:“毋不敬。”佛家亦强调“依师”,认为对于依止之老师有几分恭敬,便得几分利益;无恭敬,则无收获。洪潮是个至诚的君子,故能于师事之际,笔追心摩,得其面貌,亦得其神髓。
幽谷清籁 纸本 洪潮 180x190cm
细细读洪潮的画,竟欲对之作诗。待再见洪潮,听他自陈“作画必有情,无情不作画”,方知我这想要写诗的感觉并非空穴来风。打开洪潮去年才出的新画册,几乎幅幅堪称佳构,画家揉进笔墨里那种强烈的个人情绪、精神、志趣一似他笔下太行山间的罡风,扑面袭来。乃想起五代荆浩所云:凡画山水,意在笔先。看洪潮的画,乃知此“意”绝非造作扭捏,绝非主题先行,必是画家与造化目击神遇中精神会晤的产物!
对着中意的画面,我有时候会诌几句或韵或散的文字作为消遣。只是一旦提笔,搜索枯肠,却又发觉洪潮的山水画那种浓重的情感就像画家惯用的积墨法一样,乍看只是一团墨黑,细细品味,华滋润泽者有之,斩截坚硬者有之;流美轻盈者有之,跌宕缠缚者有之;沉郁雄浑者有之,锦色斑斓者有之——俨然百味杂陈,毕竟难以一词一句求之。
洪潮生长在安徽宁国乡下,当他不惑之年,他画了一幅山水画《童年记忆》。纵46公分,横196公分的画面,给了画家铺排他记忆的阔大空间。左方,是远山近石掩映中的村舍;右方断崖山谷和着云雾渐延至远方:黑压压的山石树木,凝重如滞的云气;大自然巍巍不动,风雨晴晦与它毫无干系;天光亦矜持着,它将熹微渗透到各处,却不肯轻易假以颜色——那个小小的孩童每天早晨起来后,对着这样的山村早晨,他感受到的到底是什么呢?是大自然无可置疑的权威、力量还是大自然无可与人道的辽远、神秘?
童年记忆 纸本 洪潮 196x46cm
听洪潮说,他做教师的父亲四清的时候受到冲击,一家子从城里下放到农村,低人一等的家庭成分给了洪潮很多特殊的童年记忆。洪潮说,他小时候字写得很好,有一次捡到一个粉笔头,就拿来在自家外墙上写了一段毛主席语录,大意是要对资产阶级实行专政云云,结果后来发现母亲和哥哥一整天都惶惶不安,原来他们误以为那是村里人写的,以为又要对他们家采取批判行动。可知《童年记忆》中那种凝重、威严,是时代烙在一个孩童心灵上的特殊颜色。
然,切不可据此断定:洪潮画画,以申压抑。其实洪潮的面目很多,有些完全相反。比《童年记忆》早一年的《观自在》写洪潮太行山中写生所见,作于2007年。如果只是粗粗看去,则太行山的雄浑电影先生造就的对人的情绪的压抑似乎是第一位的;而如果仔细去解读画面中对于黑白块面的分割和黑白线条的交织的组织,你会有新的发现:虽然画面主调依然是黑色,主要景物也是那种压倒一切的雄伟太行山,其间老农驱牛情景,不过占了画面二十分之一强,而这二十分之一恰是此画中最关要的部分所在。所谓“观自在”者,套用佛典《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中“观自在菩萨”语。
观自在纸本 洪潮 196x97cm
以常理而言,在山多地少的太行腹地,老农的生计必然是艰辛的,他的生活,永远处在太行山的过于强大压力之下,永远与贫瘠相邻相伴。而他倒背着手驱牛来归的心情,却在观者洪潮的心中引发了关于“观自在菩萨”的想象:无论外境如何,主体精神的人面对丰歉、顺逆、祸福,还是要依靠着无法被人夺取的内心力量去达成自在,达成真正的自得其乐,自在安隐。画面正中断崖处留有一大团白,却还是黑白交织之白;画面上方峰顶与远山衔接处有白色的云气隐隐流动,亦是与黑难解难分之白;唯有画面下方人、牛与树林间少许留白纯粹而耀眼——洪潮精心地将光明面、将他偶然得之的美好感受小心地收藏在这个小小的点面中。我凝目画中的这一部分,感觉这微小的白有一种巨大的张力,足以引发观者内心的同等力量,和着它一起去生发、膨胀,最终撑满天地,达成无往而不观自在!
2009年,洪潮有《锦云似衣绣山峰》。黑色依然是他钟爱的大调子,而他常用的白色在这幅画中被黄白色取代了。山谷中弥漫着像絮一样柔软的大团黄白色云朵,峰顶、远处的天空也是黄白色的——雄壮峭拔的山峰、巍然挺立的黑松似乎也被这云朵给同化了,在耸峙中微微颔首,几乎也要随着这云团流动起来——天地间流淌着一股温暖的、类似于心花怒放的情绪,弥漫开来,感染着每一个看到画的人。
锦云似衣绣山峰 纸本 洪潮 62x136cm
2010年,洪潮创作了《澄观图》——太行山,黑白两色,没有一棵树木,只是山和云。澄怀味道是道家的一种体认方式,所谓《澄观图》者,要表现的当是这样一种感受:一向充满了凝重感、壁立压迫感的太行山常常作为一个权威而存在,作为一个对比而存在,于此画中却少有地变化了,具有了一种完全不同的面貌:所有的峰顶都笼罩在一种宁静的气氛之下,山本自在,人本自在,过去、未来统统失语,宇宙洪荒于此各自自在……
即使是小品——古人把闲逸山水发展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洪潮也不肯轻轻只是一个闲逸了得。作于2007年的《夏木阴阴》依然只是墨色主打,而且黑色几乎盘踞了全部画面,但是那份酷暑中的清凉,却透过密密交集的枝柯、透过树下清浅的水流不可遏地流出来。对着画久了,甚至想竖起耳朵去听:夏木阴阴中,真的有鸣蝉不歇的嘶唱;溪流蜿蜒处,涓滴自喜的天籁亦不停地弹拨着观者的心。那份真实的、只属于某一时某一处的对于山水的体验都在洪潮的笔下毫不造作地流淌了出来。
澄观图 纸本 洪潮 146x365cm
画家能够对着绘画的客体产生一份独特的情感体验、乃知情感体认已经不容易了,能够心手相应地将之奉献出来,令观者卧游之时亦有所激发,则更为不易。这需要画家有生活、有一颗传统文化浸淫过的活泼泼的灵心。洪潮爱看书,尤喜翻阅古人典籍。洪潮说,父母都是语文老师出身,小时候家里还是存了几本书。洪潮说自己十岁左右就能作诗,其中一首是:云门双桥无人闻,垂柳溪边读古文。农夫忙种我偷闲,远山近水赋诗情。
小小年纪便溪边读古文,可知洪潮对于知识、对于传统文化的喜爱。如今声名已具,洪潮依然爱读书。他说自己并无嗜好,闲居是不是读书,便是写字画画,儒释道三教典籍虽不敢说通读,也都广泛涉猎。许是小时候读古人诗集读得多了,他至今爱诗,表现在他的画中,有些跋文直接就是诗:“夏山即雨色如黛”、“铁骨迎朝晖”、“云动山欲飞”、“夏雨生墨染千山”、“山空明月深”、“春山常在好闲眠”、“归云抱石峰”、“锦云似衣绣山峰”,有一些只是三两个字,如“澄观”“观自在”“清籁”“醒”,都非常见的落实实景,而是如诗般纯写作者内心。而这些如诗的追求,并非只是追求单一的诗情画意。
对于自己的艺术追求,洪潮有坚定而鲜明的主张:以往的文人山水画只是一种闲情雅致的附属品,而“为祖国河山立传”则是画家之责,正是因为这种使命感,使得我每次外出写生都是一次“苦旅”——-苦苦求索之旅,追寻中国水墨山水精神之旅。我写过一篇文章叫《守卫正大之美》,弘扬时代精神。像古代画家范宽的一些作品就有民族精神融合在里面。又如“八大”,他的画透露出一丝冷峻,因为这和他的生存环境有关。但是我们处在这么一个辉煌的时代,作为画家有责任和义务来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
故乡朗月 纸本 洪潮 90x90cm
的确,读洪潮的山水画,我们很难将之与传统山水画的那种意境做等量齐观。洪潮说他作画追求山水的“个性化、情绪化、灵性化、意志化、精神化”,追求“与物神游的精神感应”。这令我想起古老的文论——古人作画六法中第一条乃“气韵生动”:气韵生动,非师可传,多是轩冕才贤、岩穴上士,高雅之情之所寄也。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不尔,虽竭巧思,止同众工之事,虽曰画而非画。(明朱谋垔《画史绘要》)
古人以为画家须具高雅之情、高蹈之品,方可成就气韵生动之作。在洪潮,此非从概念来,一切都是生活的赋予。童年的曲折经历没有造就洪潮的愤世嫉俗,他说自己对于祖国、对于时代的情感只有两个字可以传达:“感恩”。懂得感恩的人遭受过挫折也许会忧郁,会悲怀,但是一定不会怨天尤人,而是一定会奋发图强,一定会尽力奉献自己最美好的东西。洪潮就是如此。他说自己在农村长到十六七岁才离开,生活的艰辛让他懂得珍惜一切,不仅是自己的,包括别人的。十年前,当洪潮可以以画谋生之后,他就尽己之力去做慈善,或者捐款,或者捐作品,一直到今天他还在做。他笑着说:自己的力量还是很小的,非常希望大家都能来做这件事,让这个世界变得不那么艰难。人生的洪潮关怀如是,则画家的洪潮怎么可能置身时代洪流之外,去写那些漠不关心的闲情逸致,沉浮于个人润格的高低上下呢?
黄山铁骨 纸本 洪潮 36x225cm
想起洪潮的名字。我想:这个在父亲下放农村后出生的孩子,他的名字中也许隐含着彼时那个惴惴不安的父亲的复杂心绪:自己被时代抛出去了,但愿这个孩子能够与时代合拍,在滚滚洪流中弄潮。也想起洪潮幼时所作的诗,名字和诗都有点“一语成谶”的感觉,暗合了洪潮一生的追求:在洪潮,“气韵生动”这四个字,已经注入了新的时代血液,那就是以诗情、诗心、正大之气,写祖国山河之瑰丽多彩。“无情不作画”的洪潮正是怀抱着一颗与时代共搏的赤诚之心,写那些触目无非是诗、无在而不引发人心中最美好的情绪、精神、灵性的祖国山水,其手写其心,其心状山河。
愿山河万古,愿以其心手书写此一时代之山河情韵的洪潮亦能在未来获致他不朽的声名。
——作者:姜玉芳( 文学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华文化画报》社主编、社长)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