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差楼阁烟尘外 窈窕山川图画中

  《江南园林志》记载:“宋时江南园林,萃于吴兴。”湖州园林在宋代处于兴盛,而且胜过苏州和杭州。

  

  (一)

  “宋词鼻祖”的神秘画作

  1995年秋日的一天,和往常一样,北京琉璃厂挤满了前来淘宝的人流。一位农民模样的老人,推开北京翰海拍卖公司的大门。这位神秘客人走进来后,小心翼翼地拿出一卷古画,找到碑帖和书画鉴定专家、公司老总秦公说:“我手里有一幅古画,想了解它的价值,您给看看好吗?”秦公刚打开画的卷首部分,便惊呆了,这竟然是北宋词人张先的《十咏图》,而神秘客人却收起画卷,急着离开,好说歹说,总算留下了联系方式。经秦公努力,在当年秋天的翰海拍卖会上,经过激烈竞价,最终,以1980万元的天价成交,在20世纪初从故宫失踪后,历近80年后,又回归故宫。作为张先唯一存世的画作,《十咏图》又是怎样一幅画呢?

  这幅长125厘米宽50厘米的画卷讲述的是张先为完成其父亲生前所作的十首诗绘成丹青的心愿,在同一画卷上展现了十个不同的场景,而其中的背景,就是张先家族的私家园林——南园。

  1046年夏日的一天,在湖州南园的一处水榭楼台中正进行着一场雅集,雅集的组织者为时任湖州知州的马太卿。在一座重檐歇山顶的楼阁之中,两位老者对坐弈棋,其中一位老者正欲执棋,身旁观弈的老翁神情专注,若有所思。彼时,另有一长者手持团扇,拾阶而上,身后的侍从抱琴紧随,似是前来助兴。侧旁的水榭里,二老凭栏观水,交谈甚欢。庭院中,花树玉立,仙鹤悠游。雅集的参与者之一,时年九十一岁的张维写下了《吴兴太守马太卿会六老于南园人各赋诗》以纪念此次“南园盛会”。18年后,已致仕归家的张先读到先父留下的诗句“他日定知传好事,丹青宁羡洛中图”时,不禁涕泪纵横,遂作画以感念先父。张先将其父张维的十首诗作题于图中,每一首诗都有其相呼应的美景,故名《十咏图》。

  

  图为张先《十咏图》局部。

  《十咏图》以此次雅集为开篇,对应诗歌《吴兴太守马太卿会六老于南园人各赋诗》,庭院中花树和仙鹤呼应《玉蝴蝶花》《庭鹤》二诗。

  水中远处,帆饱舟轻,再现“江心云破处,遥见去帆孤”之意。顺着凭栏观水的二老的目光远眺,只见湖对岸远渚汀洲,双燕于飞,女子捣衣,村庄茅舍,高士独吟,群山耸翠,秀才赴举,贫女纺织,以此表现出《归燕》《闻砧》《宿清江小舍》《宿后陈庄偶书》《送丁秀才赴举》《贫女》六首诗的内容。张先巧妙地将十首诗歌之意境集于一卷,情节转换与时序变迁自然流畅,不仅还原了北宋文人雅集的情形,也让我们窥探到了宋代湖州园林的样貌。

  (二)

  宋代湖州园林何以兴盛

  宋朝南迁,朝廷偏安于杭州,湖州地处京畿要地,交通便捷,风景秀丽,吸引了众多皇室后裔及达官贵人来此地定居。随着这些王公贵胄一起前来的,还有众多能工巧匠。周密在《吴兴园林记》中记载:“吴兴山水清远,升平日,士大夫多居之。其后秀安僖王府邸在焉,尤为盛观。城中二溪横贯,此天下之所无,故好事者多园池之胜。”

  宋朝时期山水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许多文人画家直接参与造园,使得当时的园林和山水融为一体。山水画和园林由此建立了互相渗透的密切关系。

  湖州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带,四季分明,雨水充沛,物种多样性丰富,加之宋代园林观赏树木与栽培技术较唐代提升不少,养花业和园艺的发展促进了园林的发展。

  宋徽宗在其统治时期,大兴“艮岳”,其不仅亲自参与园林的建设,还特设专门机构“应奉局”于平江(今苏州),用来搜求江南的石料和花木。这些千姿百态的石料在艮岳中或用以单块“特置”,或进行“叠石成山”。虽然“艮岳”毁于战争,但随着宋室南渡,这股叠山造园的风气也带到了江南地区。

  宋代湖州园林高出苏州、杭州园林,有其鲜明的特点:

  1.叠山。“盖吴兴北连洞庭,多产花石,而卞山所出,类亦奇秀,古四方之为山者,皆于此中取之”(《癸辛杂识》)。南宋时期,湖州园林在继承北宋对奇石的欣赏和使用的基础上,加上太湖石产自湖州这个得天独厚的条件,使“理石叠山”进一步发扬光大。湖州园林在太湖石的运用上,融合了江南水乡的地域特点,且发展出自己的一套审美趣味。有俞氏园的“假山之奇,甲于天下”,亦有南沈尚书园“内有聚芝堂藏书室,堂前凿大池几十亩,中有小山,谓之蓬莱。池南竖太湖三大石,各高数丈,秀润奇峭,有名于时。”湖州园林注重石头的安置,不再是简单的重叠,倾向于横向布置,使石头与其所处的自然景色融为一体。周密描述叶氏石林用了“万石环之”,可见其规模。童寯在《江南园林志》中也夸赞:“宋时江南园林,萃于吴兴。叶氏石林,其尤著也”。

  

  2.理水。湖州地处江南水网地带,水多地狭,园林多依水而建,引水入院。周密在《吴兴园林记》中有记载赵氏小隐园:“在北出法华寺后,有‘流杯亭’,引涧水为之,有古意,梅竹殊胜。”及其在游览了莲花庄后,用“四面皆水”来描述莲花庄的地理特点。更有甚者,在园内开挖数池,模仿大自然的山水风光。北沈尚书园中“园内凿五池,三面背水,极有野意,后又名之曰:‘自足’。”(《吴兴园林记》)。

  3.花木。“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子因其形象和寓意,深得文人士大夫的喜爱,湖州的气候土壤非常适合竹子的生长,叶氏园、赵氏小隐园和章氏水竹屋都种植了大量的文竹。湖州园林除了种植具有观赏价值的花卉乔木外,还种植具有经济价值的果树,通过花卉与果树的参差交错、互相掩映来打造空间感,形成一种“柳暗花明”“峰回路转”的氛围,以有限的面积,造无垠空间,使人信步盘桓,流连忘返。

  南宋时期,园林从简单的人工方池向自然曲水演变,文人士大夫在喧嚣的城廓中追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仿佛置身于一幅写意山水画中。

  提及江南古典园林时有“言必称苏州”的现象,然而,曾几何时湖州园林在江南园林发展史上拥有浓墨重彩的一笔。湖州园林的没落,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首先,南宋覆亡后,湖州的地理优势不再,园林的发展也停滞了下来。其次,由于战乱和当地士绅家族的衰败,许多私家园林面积日渐缩小,直至消失。

  (三)

  水晶宫里莲花庄

  湖州园林在宋代辉煌之后,一直延续着传统,在清末民初又达到兴盛,现在存世的尚有莲花庄、潜园、千甓亭、钱业会馆、小莲庄、宜园等。这些园林其间楼台亭榭,山石水池,移步换景,各有风格,充分展示了湖州先民高超的造园艺术。

  “莲花庄北长桥东,客来卜居水晶宫。参差楼阁烟尘外,窈窕山川图画中。细雨新帆来舞袖,故家乔木镇春风。请看杜牧题诗处,千古风流一笑同。”元代著名诗人沈梦麟的诗,形象地勾勒出元代艺术巨匠赵孟頫故宅和其别业莲花庄的位置,由故居经长桥,越月河漾,过四面厅,就是莲花庄。在湖州地方志中,都明确记载着莲花庄的位置,并称其为赵孟頫的别业,莲花庄最早是北宋时期的“月河莫氏园”,是和苏轼科举同年的莫君陈家族的园林,后为新安郡王赵菊坡私家园林,但面积已为原来的一半。

  “在月河之东南,四面皆水,荷花盛开时,锦云百顷,亦城中之所无。昔为莫氏产,后为赵氏菊坡园,新安郡王之园也。分莲庄之半为之,前面大溪,为修堤画桥,蓉柳夹岸数百株,照影水中,如铺锦绣。其中庭宇甚多,中岛植菊五百种,为菊坡,相望一水,则其宅在焉”。

  这是南宋末期,湖州籍著名词人、藏书家周密在《癸辛杂识》中的记载,描绘了莲花庄别业和故宅隔水相望的情形,以及莲花庄清幽绝尘的景致。故宅是赵孟頫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而莲花庄则是赵孟頫幼年和少年读书的地方,中年出仕,他也不时来故居小憩,莲花庄大致成为他攻习书画、赋诗会友、下棋听琴的场所,年老归里,更是与好友相互唱和,切磋书艺。

  赵孟頫曾在莲花庄中购置了一峰玲珑剔透的太湖奇石,形状酷似一朵含苞欲放的莲花,他非常喜爱,亲题“莲花峰”三字篆书镌刻于石上,同时,在园中水面种植莲荷,使石莲与水莲相映成趣,他和夫人管道升终日盘桓园中,怡情自然,使莲花庄成为清新雅致的一代名园。

  现代的莲花庄是和毗连的清代著名藏书家陆心源的别业——潜园连在一起的,并成为一个整体,占地112亩。园中主要建筑有松雪斋、题山楼、鸥波亭、青卞居、大雅堂、集芳园、晓清阁、三品石等。松雪斋是赵孟頫研习书画的书斋,松雪斋前后有洗砚池和笔山。与松雪斋相邻的是题山楼,即管楼,是为了纪念其夫人管道升而筑。管道升也是精通诗词书画的一代才女。

  莲花庄集聚了宋代遗韵,水系环绕,湖面开阔,亭台楼阁邻水而筑,俨然玲珑剔透的水晶宫。

  延伸阅读

  太湖石与花石纲

  太湖石

  太湖石又名湖石,因产于太湖地区而得名,是中国园林最好的用石。北宋大书画家之一的米芾,提出以“皱、瘦、透、漏”为太湖石的评鉴标准。

  太湖石是石灰岩,有水石和旱石之分。水石是指从太湖水中取得的,石性坚实、圆滑而润泽。旱石是指从山崖上挖凿取得的,其质地不如水石,但水石毕竟数量有限,现早已被挖尽,现今苏浙地区所开采的太湖石全部是旱石。

  浙江太湖石是指产于环绕太湖的湖州一带的石灰岩,其中以长兴所产最为有名。目前浙江太湖石由石炭系黄龙组与船山组、二迭系栖霞组、二迭系长兴组、三迭系青龙群等碳酸盐岩形成,分布于煤山盆地四周等地。

  老地质工作者曾有诗云:瘦奇漏透集一身,海陆苍桑亿年痕,若问珍稀何处有,太湖两岸白岘村。长兴组灰岩与青龙群灰岩在煤山葆青至新槐一带出露最完整,已设立了世界级标准剖面(金钉子),设立了国家级保护区,并建立了国家地质公园。

  花石纲

  北宋崇宁四年(1105年),为了帝国最大的园林建设工程——艮岳,徽宗皇帝在苏州设置了一个叫应奉局的专门机构,有一个叫朱勔的苏州人,于山石素有心得,被蔡京推荐来管领该局,专事在东南江浙一带搜罗奇花异木,嶙峋美石。花石到手后,多经水路运河,千里迢迢,运往京城汴京,就是现在的开封,十船一组,称作一“纲”,此“花石纲”名称之由来。

  运送路途异常悲壮。有的太湖石高达4丈,把它们搬到大船上沿运河而行,背纤者竟达数千人之众。途中凡遇水闸、桥梁挡道者,一律拆除,太湖之山,凭借着运河之水,运往遥远的开封。

  “花石纲”持续了20多年,到了后来,“大率太湖,灵壁、慈溪、武康诸石;二渐花竹、杂木、海错;福建异花、荔枝、龙眼、橄榄;海南椰实;湖湘木竹、文竹;江南诸果;登莱淄沂海错、文石;两广、四川异花奇果”,都是搜求强夺的目标,侵扰范围之广,亦远不止于东南一带了。现存的江南六大名石中的瑞云峰和冠云峰就是“花石纲”的遗物。

  文化快评

  让湖州园林的美学之树常青

  我国的园林艺术发展到现在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按功能分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寺庙园林,按风格分有北方园林、江南园林和岭南园林。中国园林如城市中山林,利用自然地形安排景物,以小见大,“虽由人作,苑自天开”。它是人与自然的有机融合,也是生态与文明的统一。中国古建筑园林艺术家陈从周说:“中国园林如诗如画,集中了建筑、书画、文学、园艺等艺术精华,在世界造园艺术中独树一帜。”

  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的综合体。在有限的空间里,通过匠人的巧妙布局,叠山理水,栽花移木,构建亭台楼阁,并用大量的匾额、联屏、书画、雕刻、碑石、家具陈设和各式器物摆件等来反映古代哲理观念、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从而形成充满诗情画意的文人山水园林。园林几乎涉及中国历史、文化、艺术所有的内容,包含了造园综合性科学与艺术,而能真正达到如此境界,成为中国人的理想家园和人间天堂,实属不易。

  湖州园林始于何时无从考证,但是从文献记载,前期有青塘别业,在宋代处于兴盛,而且胜过苏州和杭州。这与宋王朝南迁、政治中心的南移有关,此后不仅促进了江南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也带来了大批的能工巧匠,湖州成为了南宋皇家的后花园,许多达官贵人及皇室后裔在此安家,出现了众多私家园林。

  园林是人们心中理想世界的外化,体现了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代表了中国人的世界观和宇宙观,融汇了中国文化的精华。湖州园林所展示的也正是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的美学追求,这是按照美的规律塑造的蓬莱阆苑,这些美的精髓已经沉淀为现代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元素,并将继续推动我们发现美、创造美。

  (来源:爱上吴兴,刘荣华(湖州博物馆研究员);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