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桦:“小英雄雨来”的创造者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特别报道
品读河北大地上的红色经典⑥
他是“小英雄雨来”的创造者,也是《听妈妈讲过去的事情》《我们的田野》等儿童歌曲的词作者,他的作品中有烽火硝烟的战争场面,也有宁静安详的田园生活,还有充满希望的新世界,他是我省著名作家管桦。
□本报记者 石雅彬
塑造了一位有勇有谋、个性鲜明的少年英雄
在冀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五年级下册,有一篇课文叫《小英雄雨来》,孩子们通过这篇课文认识了一位有勇有谋、个性鲜明的少年英雄,也了解了抗日战争时期的社会环境和人民生活状况,许多人并不了解,这篇课文的作者以及课文背后的故事。
《小英雄雨来》的作者名叫管桦,原名鲍化普,他是地道的河北人。1922年,管桦出生在冀东还乡河畔,他的父亲是一位抗日英雄。管桦从小和村里的儿童一起站岗放哨,给八路军送鸡毛信,上树瞭望,观察敌情。1940年,管桦离家奔赴抗日战场,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靠着勤学苦练,以及在战场上深切的感受,管桦成为一名随军记者,用笔尖发动民众,与敌人作斗争。
在战场上,管桦常常回忆起童年时代的情景。那芦花飘荡的还乡河,那勤劳质朴的乡亲,还有那些可爱又勇敢的少年……在抗战前线,管桦遇到过拽着他的衣襟非要当八路军的孩子,亲眼见到被鬼子的机枪射死的孩子,还听说过给日军带路把他们带进地雷阵的孩子……这些孩子给管桦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于是管桦创作了小说《雨来没有死》,1948年发表在《晋察冀日报》上,因为情节的真实和生动,小说引发了很多同时代读者的共鸣。
管桦曾经说过,雨来的形象绝不是凭空想象的。雨来,是抗日战争年代里冀东少年儿童的一个缩影,这其中也包括管桦本人在内。书中的芦花村、还乡河都是管桦无比熟悉的地方。作者用优美的笔触来写雨来的家乡、写这条母亲河,因为他在这里出生,在这里生长,他对这片土地、对这条母亲河有深深的依恋。小说中的芦花戏水、星夜攻读、智护交通员的情节,苇丛雏鸭、五谷飘香的田园风光景物,鲜活的方言土语,无一不是那场风起云涌的民族解放战争中燕赵大地的真实写照。
在管桦笔下的小英雄有倔强英勇的一面,被敌人威逼利诱也绝不松口:但他也有顽皮的一面,妈妈不让他去河里洗澡,可他不听话非要去,然而“在河里洗澡”这一情节并非闲笔,正因为他从小练就的游泳技能,在关键时刻才能惊险脱身。作者巧妙的开篇设计,成了作品中的重要伏笔,看似毫不相关,却在文章结尾才显示其作用。
在雨来这个形象背后,还有一个更伟大的形象,这也是这部作品的精妙之处。作者并未停留在塑造一个少年英雄的层面,而是在字里行间塑造了中国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李大叔这样的共产党员,在抗日敌后战场上,有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发动民众,民众中既有雨来爸爸、雨来舅舅这样的青壮年男性,也有雨来的母亲这样在家打掩护的女性,甚至还有雨来这样的孩子,是中国共产党教给这些质朴的孩子“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潜移默化间,让孩子们懂得热爱家乡、保卫家乡、报效祖国的道理,也让故事后面的情节顺理成章。
这样的布局,使小说超越了个人英雄主义,虽然全篇看似在写雨来,写雨来如何帮助交通员李大叔躲过难关,如何巧妙地躲过敌人的枪口,后文还写到他如何发动群众和小伙伴一起加入革命队伍。但是透过这些行为,我们能清晰地看到那个战争年代的真实情景,我们的党在民族危难之际所付出的努力,还有我们的人民是如何全力以赴、不畏牺牲。
在管桦的家乡,有一座“小英雄雨来纪念园”,管桦在纪念园里的小英雄雨来纪念碑上亲笔写道:“1937年,日本法西斯侵略中国,中国进行全民族抗战。青壮年参加八路军,拿起枪抗击日本侵略者,冀东还乡河两岸各村的民兵、老年人、妇女、少年儿童,为保卫祖国家园与敌进行顽强的斗争。在那个战争年代,像雨来那样站岗放哨、手拿红缨枪、挺起小胸脯、给八路军送信、带路的情况是很多很多的……”
20世纪50年代,这篇作品被选入全国语文课本,题目改为《小英雄雨来》,一句“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感染和教育了多少青少年。如今除了冀教版,这篇作品还入选长春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及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等课本,雨来英勇抗日、机智斗争的故事将继续伴随新时期青少年一起成长。
反映风起云涌的战争年代
《雨来没有死》这部作品被普遍认为是管桦的处女作,其实在此之前几年,他已经开始创作和发表文学作品,1942年华北联大毕业后,管桦被分配到中共冀热边特委主办的救国报社任随军记者。这期间他创作了描写抗战生活的短篇小说《行军》,被《挺进军报》发表。1946年在东北参加解放战争期间,管桦先后撰写了话剧《归队立功》,写作发表了中篇小说《荆各庄的故事》,与他人合著出版了歌剧《国军现形记》和话剧《蒋敌伪合流》。其中《归队立功》受到冀热辽军区通令嘉奖,并荣获朱德奖章。
新中国成立后,管桦成为河北文学的领军人物之一,1963年,管桦调北京市作家协会工作,曾担任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主席,北京市文联主席,北京老舍文艺基金会会长,北京老舍研究会会长等职。
1957年起,他响应中央作家下乡安家落户,用作品反映现实农村生活和抗日战争,先后发表了《葛梅》《辛俊地》等中短篇小说,他还访问了包括共产党和原国民将领在内的许许多多的人物,为以后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从20世纪70年代起,管桦开始创作长篇小说《将军河》,历时20余年,数易其稿,终于完成了这部视野开阔、规模宏大的文学巨著。《将军河》共三卷,第一卷《将军河》,第二卷《深渊》,第三卷《龙争虎斗》,在出版时统称为《将军河》。
《将军河》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生动地描绘了我国华北地区军民团结抗日的历史画卷。小说以一系列紧张、曲折、惊险的情节,展示了人类社会善与恶的厮杀、文明与野蛮的苦斗,还有对人生的深刻思索、对爱情的热烈追求,对命运的奋力抗争。小说富有华北地区浓郁的生活气息,展现了冀东人民在血与火的洗礼中表现出的“慷慨悲歌上战场”的历史选择,也展现了中华民族敢于抗争的不屈精神。作家在抗日战争中认识的、熟悉的指战员、老百姓,他们的形貌、他们的品格,在作者的头脑中积存了几十年,都被融入这部作品中,作者所亲历的战争场面,也成为作品中引人入胜的情节。
除了小说,管桦还擅长写歌词。抗日战争时期,他就与人合写歌剧。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管桦不顾危险,毅然到前线访问,回国后与人合作写成《五虎山故事大合唱》,作品在布加勒斯特举行的世界音乐作品大赛中获得三等奖。
歌颂美好的社会主义新生活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管桦的视角开始变化,除了继续创作记述战争生活的文学作品,他也开始积极地描画社会主义新生活。这一时期,他在中央音乐学院和中央乐团从事歌词创作,创作了大量反映新中国美好生活的歌曲。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管桦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儿童歌曲。作家关仁山曾说,儿童歌曲《听妈妈讲过去的事情》的歌词就是管桦坐在河边的谷垛上创作的,至今为人们所喜爱。歌曲《我们的田野》创作于1953年,由管桦填词、张文纲谱曲,多年来一直广受喜爱。儿歌歌曲《绿色的祖国》描写了祖国植树造林的火热景象。《我们的田野》《快乐的节日》2009年入选中宣部等推荐的100首爱国歌曲,《我们的田野》获1980年全国第二届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选一等奖、1992年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并被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选用。
管桦的歌词大多以爱祖国、爱家乡为主题,他用优美的词句滋润孩子们的心灵,让他们懂得真善美,从小树立报效祖国的理想。“小鸟在前面带路,风儿吹向我们,我们像春天一样,来到花园里,来到草地上。”(《快乐的节日》);“我们的田野,美丽的田野,碧绿的河水,流过无边的稻田。”(《我们的田野》);“荒山野岭种植松杉果树,河边路旁栽下垂柳白杨,给山野挂起红色的帘子翠绿的幔帐。”《绿色的祖国》……多少孩子在这美妙的歌声中成长。他不止一次提起:“爱国主义教育应当从娃娃抓起,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家乡都不热爱,还谈何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