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新高考各地高三试题文言文文化常识汇编

  1.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农历每月初一叫“朔”,十五叫“望”,月末一天叫“晦”。“七月既望”中的“既望”指农历十六日。

  B.酉,是十二地支的第十位;十二辰之一,相当于下午五点到七点;十二属相之一,指鸡。

  C.晡时,十二时辰之一,即申时,下午三时至下午五时,又名日晡、夕食等。

  D.寅,地支名,用以计时,“寅时”,介于“卯时”与“辰时”之间。

  2.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古代的爵位。爵位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在周代爵位按照由高到低分别是公、侯、伯、子、男五等。《鸿门宴》中“公为我献之”中的“公”与此意思相同。

  B.细弱,在古代,因女子和孩子细小柔弱,所以常常用“细弱”来借指妻子儿女,泛指家属。

  C.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有达到壮年,所以叫作弱冠。

  D.髫龀,垂髫换牙之时,指童年。“黄发垂髫”“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中的“髫”“龀”与此处含义相同。

  3.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布衣,指平民百姓。古代“布”指麻葛之类织物,“帛”指丝织品。古代平民不能衣锦绣,故称。我国古代常见的百姓称谓还有黔首、黎民、庶民、苍生、黎元、元元、氓等。

  B.友婿,同门女婿之间的称谓,也叫“连襟”,是姐姐的丈夫和妹妹的丈夫之间的互称或者合称。

  C.鳏寡,泛指老弱孤苦。鳏,年老无夫或丧夫的女子;寡,年老无妻或丧妻的男子。

  D.昆弟,兄弟,同昆仲,长曰昆,次曰仲,也常用来比喻亲密友好。

  4.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清的科举考试分为四个级别,最低一级叫院试,通过后为秀才;其次乡试,考中的就成了举人;再次会试,考取的叫贡士;最后殿试,通过的为进士。。

  B.廷试,即殿试、御试,科举制度中皇帝对会试录取的举人在殿廷上亲发策问的考试。

  C.宏辞,指“博学鸿词”科,唐代科举考试时针对进士及第者特别设置了这一科目。

  D.经术,犹经学,原泛指先秦各家学说要义的学问,汉代独尊儒术后特指儒家经典。

  5.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应考者为各省的举人,录取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B.科举取仕始于隋代,此前,选拔官吏主要是实行“选士”“察举”“九品中正”制度。。

  C.进士登第,是科举时代考选进士,录取时按成绩排列的等第。古代科举考试,要通过层层选拔,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

  D.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6.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试,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明代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中试之举人原则上即获得了选官的资格。凡中试者均可参加次年在京师举行的会试。

  B.移疾,意为旧时官员上书称病,是居官者请求辞官的委婉说法。相同的说法还有“移病”“托疾”。

  C.博士,官名,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汉武帝时设五经博士,专掌经学教授。

  D.同年生,科举时代同榜考中的人,不管年龄差别有多大,都称“同年生”。

  7.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博士指古代学位最高的人。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B.祭酒是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司业为国子监或太学副长官,协助祭酒主管教务训导之职。

  C.学政是“提督学政”的简称,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并督察各地学官的官员。学政一般由翰林院或进士出身的京官担任。

  D.太学是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

  8.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尊号,是指加给皇帝或者皇后的称号,意在歌功颂德,赞美他们的文治武功等。

  B.成祖,是庙号,是皇帝即位时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封建时代称皇帝父祖名讳为庙讳。

  C.开元,唐玄宗李隆基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名号,汉武帝继位后首创,明以后一般一帝一号。

  D.谥号,是对死去的王公大臣等根据其生平事迹,给予的带有评判性质的褒或贬的称号。文帝,指汉文帝刘恒,因为他擅长于政治经济的治理,所以谥号被尊为“文”。

  9.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宗庙,人们为亡灵建立的寄居所,是儒教徒活动的场所。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

  B.服阕,我国古代,父母去世,子女通常穿丧服守丧。

  C.赠,古代朝廷对有功绩的大臣或其先人死后追封官职或荣誉称号,所赠官职通常比其生前官职高。

  D.夺情起复,又称夺情,是中国古代丁忧制度的延伸,意思是为国家夺去了孝亲之情,可不必去职,以素服办公,不参加吉礼。

  10.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居丧,古代为直系亲属(父母或祖父母)服丧,尊亲死后,在家守丧,不办理外事。根据生者和逝者亲疏关系的远近,居丧时的丧服分为五个等级,依次为齐衰、斩衰、大功、小功和缌麻。

  B.崩,指天子、帝王的死。根据《礼记》记载:天子死叫“崩”,诸侯死叫“薨”,大夫死叫“卒”,“士死”叫“不禄”,庶人死叫“死”。

  C.讳,有忌讳、回避的意思。中国古代讲求“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即避讳直呼尊长其名,以表达对其尊敬之心。

  D.碑诔是刻在碑上的文字,多用于叙述死者生前事迹并表示哀悼或赞颂。

  11.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秋二社,即春秋两季的社日。社日,是古代劳动人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其标志性习俗是祭祀和宴饮。

  B.祖,出行前祭祀路神。从周朝的时候起,上至君王,下至平民,出门都要祭祀路神,意思是求路神保佑自己一路平安。

  C.成语“素车白马”指古代凶、丧之事所用的白车白马。“哀毁骨立”形容孝子在守孝期间由于过分悲哀而损伤了身体。

  D.立生祠是指古代老百姓在深得民心的官员在世时,自发为其修建祠堂并加以奉祀,借此表达爱戴之意。

  12.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行在,即“行在所”。是皇帝所在的地方,本指京都,后泛指皇帝所到之处。

  B.梓宫,古代帝、后的棺材以梓木制做,故历代以梓宫称皇帝、皇后或重臣的棺材。

  C.东宫,封建时代太子居住的宫殿,因方位而得名,也借指太子本人。又称“储宫”。

  D.中国,古代华夏族建国于长江流域一带,以为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国。

  13.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B.居摄是指古代帝王因年幼不能亲政,大臣代居其位来处理政务的一种制度。

  C.监国,是中国古代一种政治制度,多指皇帝外出时,由重要人物留守在宫廷处理国事。

  D.恤典,朝廷对去世官吏给予辍朝示哀、赐祭、配飨、追封、赠谥、树碑等的典例。

  14.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践祚:即“践阼”,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在东,称阼阶。原指走上阼阶主位,后指即位、登基。

  B.封禅,封为祭地,禅为祭天,是帝王在太平盛世或止乱复治时举行的大型祭祀典礼。

  C.巡狩(巡守),谓天子出行,视察邦国州郡。古时皇帝五年一巡守,以视察诸侯所守的地方。

  D.垂帘,又称“垂帘听政”,指封建时代太后或皇后临朝管理政事,殿上用帘子遮隔。

  15.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以后每一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作“改元”。

  B.谥号专指皇帝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带有评价性质的称号。如文帝、武帝等属于褒谥,厉帝、炀帝属于恶谥。

  C.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叫“社”,谷神叫“稷”,后来以社稷代指国家,可见土地和粮食的重要性。

  D.首辅,明中期后,内阁大学士成为实际宰相,称之为辅臣,首席大学士称作首辅。

  16.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户部,六部之一,掌管土地户籍、军需赋税、财政俸禄,长官为尚书、副职为郎中。

  B.吏部,古代官制,六部之一,主管文官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长官为吏部尚书。

  C.参军,中国古代官职,官品不高,陶渊明、杜甫、白居易都曾担任过此职。

  D.尚书,中国古代官名,执掌文书奏章。汉朝时,尚书在皇帝左右办事,地位逐渐重要。

  17.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刑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的刑罚政令,复核各地送部的犯罪案件。

  B.户部,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是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起源于周代官制中的地官,亦称民部,因避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讳而改称户部。

  C.工部,是我国古代官署名,属中央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土木水利工程、机器制造、交通运输等。

  D.礼部,古代六部之一。六部各司其职,如工部掌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漕运等事务。

  18.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漕挽,“漕”指水路运输,“挽”指陆路运输。“漕挽”指水、陆运输,也指运输粮饷。

  B.漕运,我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经济制度,是利用水道调运粮食的一种专业运输方式,方式有河运、水陆递运两种。

  C.互市是中国历史上中央王朝与外国或异族之间贸易的通称,互市盛衰与政治、军事斗争密切相关。

  D.饥馑,谷不熟为饥,蔬不熟为馑,泛指因为粮食歉收等引起的食物严重缺乏的状况。

  19.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出阁,古时称公主出嫁为“出阁”,后泛指女子出嫁;皇子大婚,亦作“出阁”;也指内阁官员出任外职。

  B.入阁,明清时期作为宰辅的官员,以大学士的身份进入内阁参与国家机要事务称为入阁。

  C.嗣位,指继承君位,嗣的本义是(经皇上恩准)父亲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位即君位。

  D.禅位,即“禅让”,是指统治者把首领之位让给别人。“禅让”可分“内禅”与“外禅”,“内禅”指将帝位让给家族里的人,“外禅”指天子禅位于外姓。

  20.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世券,又称“铁券”,是中国古代皇帝分封给功臣爵位时赏赐给臣子的信物和凭证。持有铁券的重臣及后代,可以享受皇帝赐予的种种特权。

  B.食邑,指中国古代君王赐予臣下作为世禄的田邑,又称“采邑”,受封者以其中民户赋税为食禄。

  C.禄千石,为汉官秩。古代年俸一千石以上的官员品级较高,因以“千石”指高官。汉代以俸禄高低计官品,千石官指丞相长史、大司马长史等。

  D.常平仓,古代的一种官仓,以谷贱时用高价粜出,谷贵时减价籴入,平衡米价而名。

  21.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敕有司,敕,特指皇帝命令或诏书;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泛指官吏。

  B.廨钱,隋唐时期官府用以放债收息的公款,由各州令史负责,所收利息作为官员津贴。

  C.夏代学校的名称是“校”,是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殷商时代学校称“庠”;周代学校称“序”。

  D.后主,指末代君王。我们熟知的“后主”还有蜀汉的刘禅,南唐的李煜等。

  22.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吴,指的是魏晋时期重要的地理范围,一般指吴郡,吴兴,会稽三地,现泛指江浙地区。

  B.三秦,指当时秦关中地,因刘邦曾将关中地分封给秦三个降将而得名。今把陕西的陕南、陕北、关中并称“三秦”。

  C.两淮,是个方位地理概念,泛指今天江苏和安徽两省长江淮河之间的地区。

  D.关中是古代地区名,所指范围大小不一,一般泛指函谷关以西战国末秦故地。

  23.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畿辅,畿,取其“京畿”一词中的含义;辅,相当于汉代所说的“三辅”之地。合指京都附近的地区。

  B.江左,长江下游南岸地区,古人在地理上以西为左,故江西又名江左。

  C.东都,位置在东的都城,古时有些朝代设置两个都城,隋唐定都长安,设东都洛阳。

  D.蓬灜,指蓬莱和灜洲,是传说中的海上仙山,为仙人所居之处,后常指仙境。

  24.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疏,又称“奏议”或“奏疏”,是臣僚向帝王进言使用文书的统称。

  B.敕,古代帝王诏令文书的名称之一,特指皇帝的命令或诏书。

  C.牒,本指古人用以书写的竹片木片等,“文牒”,即官府往来文书的通称。

  D.剖符,文中指帝王命将领统兵时,将调兵的符节剖分为二,君臣各执一半,作为凭证。

  25.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行人,官职名。春秋战国时各国都有设置,明代设置行人司,掌管传旨、册封、抚谕等事。

  B.经筵,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论史而设的御前讲席,为宋、元、明、清沿袭。置讲官以翰林学士或其他官员充任或兼任。

  C.太子洗马,汉时亦作“先马”,是太子侍从官,平时负责管理宫廷马匹,太子出行时充任先导。唐代沿称,掌管东宫经史子集四库图书的刊辑贮藏。

  D.御史在秦以前仅为负责记录之史官,自秦汉至清,则专司监察,监督巡查中央及地方官吏。

  26.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知制诰,掌管起草诰命之意,后作官名。唐初以中书舍人为之,掌外制。其后亦有以他官代行其职者。

  B.节度使,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节是当时一种全权印信,受有此全权印信者,便可全权调度,故称节度使。

  C.刺史,又称刺使,职官。“刺”是检核问事的意思,即监察之职。“史”为“御史”之意。

  D.亭长是管理亭的官吏。亭即驿亭,是由驿站所设置的供行旅途中歇宿的处所。

  27.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辅,既指汉代治理长安京畿地区的三种官职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亦指其所辖地区。

  B.侍郎,官名,汉代郎官的一种。本为宫廷的近侍,唐以后,官位渐高。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均以侍郎为长官。

  C.参知政事,唐宋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

  D.郎中本是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备顾问及差遣,战国始有,秦汉沿置。后世遂以侍郎、郎中、员外郎为各部要职。

  28.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执事,有“主持工作”“执掌事务的人”“供役使者”等多个义项。

  B.太保,古代三公之一,位次于太师和太傅。西周始置,为监护与辅弼国君的官员,在朝廷中,官位高,但一般无实际权力。

  C.祭酒,有首席、主管意,后指年高德劭、举足轻重的人,如军谘祭酒即军中首席幕僚,国子祭酒即国子监主管官。

  D.太守是郡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主要掌管民政、司法、军事、科举等事务。

  29.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史是古代职官名。秦时为丞相属官,相当于丞相的秘书长。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

  B.国史,古代国家史官,负责修纂本朝历史;后也指一国或一朝的历史。

  C.礼科给事中,官名,分掌稽核典礼事务,注销礼部、宗人府、理藩院等衙门之文卷。

  D.太学,中国古代的大学。太学是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其下设置国子监等机构。

  30.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牙兵,即亲兵或卫兵,是唐末和五代时期节度使的私兵。节度使所树之旗为牙旗,所居之城为牙城,亲兵则称牙兵。

  B.三衙,宋代掌管禁军的机构,有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和侍卫亲军步军司,合称三衙。

  C.牧守,“牧”是指一州之长,“守”是指一郡之长,“牧守”泛指治理一方的最高长官。

  D.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文武官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其长官为兵部尚书。

  31.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致仕,古代官员奉命退休。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

  B.西席、西宾是旧时家塾教师的代称。唐以前,俗以东向座为尊。宾客至必请入西席面东而坐,故尊称私塾教师为西宾,亦称西席。

  C.持节,节即符节,缀有牦牛尾的竹竿,古代使臣奉命出使时,必执符节以为凭证。

  D.假节,即借用符节,持节者大都镇守一方,战时可以斩杀违犯军令的人。

  32.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伏惟,表示伏身在地上想,是下对上陈述时的敬辞,多用于奏疏或信函。

  B.锦衣,即锦衣卫,是历代封建王朝的警卫机构,主要从事侦察、逮捕、审问等活动。

  C.尺籍伍符,指记载军令、军功簿籍和军士中各伍互相作保、不容奸诈的守则。

  D.荫,封建时代子孙因先世有功劳而得到封赏或免罪。

  33.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徇首,指斩首示众,以达到警告民众的目的。在古代,被徇首的都是十恶不赦的犯人。

  B.配流,是古代惩治犯人的一种刑罚,指把犯人发配、流放到偏远的地方;“流”指流放,封建社会的五刑(笞、杖、徒、流、死)之一。

  C.黥、刖、劓、杖、笞、髡等均是古代刑罚,轻重不一,其中刖比黥更重。

  D.削籍,朝廷对官员的处罚方式,官员登记在册,因获罪从官名册中除名即为削籍。

  34.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实,是向官府交代本人或别人的犯罪事实。

  B.折狱,指判决诉讼案件。古人“折狱”很重视听取陈述,这是官员职责所在。

  C.收考,指先行将嫌犯拘捕关进监狱,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

  D.策免,帝王以策书免官,汉代皇帝任免官吏,书于竹简,称为策书。

  35.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假,指代理、暂代官职。与此同义的词还有“权、署、摄、守”等。《苏武传》中,常惠担任的“假吏”即为此意。正式任命,实授官职可称为“真拜、真除”。

  B.领,指在本职之外另兼较低职位,范阳王是诸侯,兼任豫州刺史,故称领。

  C.左迁,降低官职,即降官。迁本指变动官职,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后世沿用之。

  D.释褐,是指脱去丧服,换上官服,即做官的意思,新进士及第授官亦称为释褐。

  36.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拜,指“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古代表示授官的词语还有“除”“授”“辟”“征”“陟”等。

  B.“出”,即京官到地方任职,也称“外放”、“放外任”,与地方官进朝廷任职的“入”相对。

  C.迁,调动改派。一般情况下,“右迁”“陟”表示晋升,“左迁”“迁谪”表示降职等。

  D.在古代官职的任免术语中,“擢”“升”“拔”都是指提升官职,“谪”是指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贬”是指降职并外放,与“谪”相近。

  37.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B.字,古时男女成年行冠礼笄礼时所取;名,出生后由父母所取。“字”与“名”在语义上一般有所关联。古人自称称字,称人称名。

  C.卿是古代高级官名:三公九卿,卿相。汉以前有六卿,汉设九卿,以后历代相沿,清末始废卿。代也是对人的敬称,如称荀子为“荀卿”。

  D.中国古代臣民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汉代则分成“章”“奏”“表”“议”四类,主要是内容上的分工不同。

  38.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年,可以指帝王或诸侯即位的第一年或帝王改元的第一年,也指纪年的第一年。

  B.舍:古代行军三十里为一舍。此处意思与成语“退避三舍”中的“舍”相同。

  C.步,古人称跨出一脚为“跬”,再跨一脚为“步”,后即以“步”作为长度单位。

  D.“路”,在宋代指由朝廷主导修筑的,连接各府、州、军、监的道路。

  参考答案

  1.D(D项,“寅时”,介于“丑时”与“卯时”之间。)

  2.A(A项,《鸿门宴》中的“公”是对人的敬称,二者不是一个意思。)

  3.C(C项,应为鳏,年老无妻或丧妻的男子;寡,年老无夫或丧夫的女子。

  4.B(B项,“对会试录取的举人”错,应该是会试录取的贡士。

  5.D(D项,“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错,“察茂才”“举孝廉”是自下而上选拔官吏的制度。)

  6.B(B项,“托疾”是称病推托(可以推托的事项很多),并非只指居官者请求辞官。)

  7.A(博士是指经学教师。)

  8.B(B项,“成祖是庙号,是皇帝即位时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错,庙号是皇帝“死后”而非“即位时”的封号。补充D项,“文帝”在位期间很少发动战争,以治理国家,关注民生为主;武帝在位期间以开疆扩土,发动战争为主。)

  9.B(B项,“服阕”指守丧期满除去丧服。)

  10.A(A项,“依次为齐衰、斩衰、大功、小功和缌麻”错,应该是依次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和缌麻。)

  11.D.(D有误,老百姓为某人立生祠,也有迫于对方威势,出于谄媚或者畏惧的心理为其立生祠的,如给魏忠贤之流立生祠。)

  12.D(应为“黄河流域”。)

  13.A(A项错在“长子继承”,应为“嫡长子继承”。)

  14.B(封为祭天,禅为祭地。)

  15.B(B项,谥号不一定是皇帝专用,大臣也有。)

  16.A(六部各部长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

  17.D(D项,“如工部掌管……漕运等事务”错误,漕运归户部管理。)

  18.B(B项,“方式有河运、水陆递运两种”错,漕运方式有河运、水陆递运、海运三种。)

  19.A(A项,“皇子大婚,亦作‘出阁’”错,应为“皇子出就封国”。)

  20.D(把买卖的情形说反了。)

  21.C(C项,殷商时代学校称“庠”,周代学校称“序”。)

  22.B(B项项羽灭秦后,把秦关中之地分封给三个秦朝降将,其所辖地就称三秦。)

  23.B(古人在地理上以东为左,以西为右,故江东又名江左。)

  24.D(“帝王命将领统兵时,将调兵的符节剖分为二,君臣各执一半,作为凭证”是虎符。剖符指古代帝王分封诸侯、功臣,把符节剖分为二,双方各执一半,作为凭证。)

  25.C(C项,“平时负责管理宫廷马匹”错,洗马没有“管理宫廷马匹”的职责。)

  26.D(亭长职责是维持地方治安。)

  27.B(B项,“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均以侍郎为长官”错,各部的最高长官叫“尚书”,“侍郎”是副长官。)

  28.D(“太守是郡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主要掌管民政、司法、军事、科举等事务”说法错误。太守不负责掌管军事和科举,太守的职责是“治民、进贤、决讼、检奸,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

  29.D(D项,“其下设置国子监等机构”的说法不正确。两汉时期国家的最高学府称为“太学”,北京国子监是元、明、清三代的国家最高学府及教育行政管理机构。)

  30.D(D项,“掌管全国文武官员选用”错,兵部掌管的不包括文官。)

  31.A(A项,“奉命退休”错,“致仕”是古代官员正常退休。一般是自己主动请辞,皇上挽留,如此反复几次,以显示君臣情意。)

  32.B(B项,锦衣卫是“历代封建王朝的警卫机构”错,锦衣卫是“明朝专有军政搜集情报机构”。)

  33.A(A项,在古代,被徇首的并不一定都是十恶不赦的犯人。C项,黥刑,也叫墨刑,即是先用利刃割破犯人的面部,然后涂上墨水,等伤好了以后,就会留下深黑色的伤疤。这种刑罚我们在电视上经常见到,比如水浒传里的武松、林冲等。刖,古代一种酷刑,把脚砍掉。劓用刀把犯人的鼻子生生割下来。髡,古代一种把头发剃光的刑罚。)

  34.C(C项,“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错误。考通“拷”,是“拷问”之意。)

  35.D(D项,“释褐是指脱去丧服”错,是指脱去平民衣服,比喻始任官职。)

  36.A(A项,“陟”是“提升官职”而不是“授予官职”。)

  37.B(项,B古人自称称名,称人称字。)

  38.D(D项,“在宋代指由朝廷主导修筑的,连接各府、州、军、监的道路”错,“路”是宋元时期的行政区域名,相当于明清的省。)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