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考心理指导第一人”王极盛:蹲考点20年记录高考“心路”

  

  王极盛是中国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中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与创造学家。他毕业于北京大学心理学专业,此后一直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工作。最初,他研究的领域非常广泛,管理心理学、人事心理学、青年心理学等等都有涉猎,但并没有专门研究过高考心理。那时候,偶尔有考生家长找他咨询高考考生的心理问题,“有个家长在高考前一天的夜里3点多给我打电话,说孩子觉得自己没有复习好,不想去考试了,问我该怎么办。高考是事关孩子一辈子的大事,辛苦了那么多年,可能因为一场考试就改变了命运。我不懂,不敢随便应付,所以我就去研究。”从那以后,王极盛开始接触高考心理指导,这一研究就研究了20多年。为了获取一手资料,他从1995年开始,就在北京的200所学校展开了学生心理测试,覆盖了4万多名学生。通过严谨的数据调查,摸清规律,总结经验。

  他还调查了1000余所中学,对400名高考状元进行了面对面、一对一的访谈,从而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总结出高考成功规律。

  “通过对高考状元的访谈,我总结出一个规律,那就是成功=实力+心态。其中,实力是硬件,心态是软件。据我的研究,高考生当中,有10%的人是超常发挥,而40%的人是发挥失常。决定超常发挥和发挥失常的就是心态。拥有一个好的心态,作用绝对超乎你的想象。它可以让一个考生多考出50到100分!”如此高水平的超常发挥让人觉得有些不可思议,但这些数据都来自王极盛多年来的一线研究。他清楚地记得2002年,北京八十中有个名叫陆程远的考生,高考前的一模考试考了598分,二模考试604分。到了高考时,他心态稳定,超常发挥,“你们猜他考了多少分?”有人猜620,有人猜640,有人猜650,“大胆往高了猜。”最终的答案是,陆程远考了704分!这个成绩足足高出二模考试100分,陆程远也成了那一年北京市的理科状元,考入清华大学。有成功的,就有失败的。王极盛记得,当年湖北有位成绩很好的考生,一心要上清华北大,第一年没发挥好,考上了一所二本院校,他不甘心,又复读一年,结果因为心理压力太大导致他在考场上口吐白沫,四肢抽搐,多年辛苦付之东流。

  “这就是心态的作用,心态好可以提高50至100分,心态不好可能会毁了一场考试,导致零分的结果。”王极盛说。全国各地有很多学校邀请王极盛去给学生做考前的心理辅导,这一招果然非常奏效。从来没出过状元的学校在那一年考出了状元;原本只有300多名学生能上一本的学校那一年有600人考上了一本。

  20年来,王极盛还坚持在高考当天去人大附中考点门前蹲守,7点钟大致来了多少人,8点钟又来了多少人,家长和考生说了些什么……他都仔仔细细地记在一个小本子上,从中总结出考生和家长心态的细微变化。从这些细节当中可以窥见中国高考史上考生和家长心理变化的整个路程。

  “要想高考考得好,首先,家长必须心态好。”王极盛说,90.6%的考生的心理压力都源自“考不好对不起父母”的愧疚感。2000年以前,家长们都将高考看做一场激烈的战斗,精神高度紧张,很多人提前两个多小时就把孩子送来,然后就守在学校门口不肯离去,一颗心吊在嗓子眼上,生怕里面出一点点意外。“家长们一副如临大敌的样子,孩子怎么可能安心赴考呢?那时候有个50多岁的家长,急得满嘴起泡,孩子问她怎么了,她还骗孩子说自己是吃辣椒辣的。孩子当然知道妈妈是在撒谎,这样一来,孩子的心理包袱就更沉重了,他生怕考砸了会对不起妈妈。这样就会很影响他的发挥。”不过,最近这些年,王极盛发现,家长们的心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7点多来的考生很少了,家长们把孩子送来之后就走了,陪考的家长越来越少,大家都有说有笑,给孩子鼓劲,这对考生的临场发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王极盛说,现如今,高考的录取率提高了,北京以前是考前报志愿,现在是出分之后报志愿,考生和家长心里有底了,很多高考加分也取消了,高考更加公平合理,这些都让考生和家长的心态更加平和。这也是社会和谐进步的一个缩影。

  今年王极盛已经80岁高龄,但他依然每天都坚持工作,调查研究、讲课、写书。他说:“有时讲完课,校长说,从学生爽朗的笑声和灿烂的笑脸可以看出这是一场高效的调节课,考生们几个月的郁闷和忧愁都一扫而光,心理得到极大的放松,我就感觉非常幸福。每当我讲完课,学生鼓掌三分钟之久,我也感到幸福。我到农村中学讲课,操场离校门口有五十米远,我在学生掌声中走出校门,我也感觉很幸福。我讲课都是站着讲,为的是学生听得清,在学生掌声中,我就忘记了疲劳。”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代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