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专什本政治毛中特知识点重点记忆小结
依据教材提提炼,仅代表个人观点勿喷!
毛泽东指出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必须根据政治形势、阶级关系和实际情况及其变化制定党的政策,把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起来。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要实现自己对同盟者的领导,必领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率领被领导者向着共同的敌人作坚决斗争并取得胜利,二是对被领导者给以物质利益益,至少不损害其利益,同时给以政治教育。
毛泽东指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是中国共产党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大外交方针。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全书简称《历史决议》)指出: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群众路线本质上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基本原理,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
独立自主的探索和实践精神,是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立足点,也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占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口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又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中国革命要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第二步是完成社会王又里频任务,这是性质不同但又相互联系的两个革命过程。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近代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以及世界形势的新变化,呼唤着新的革命理论的诞生。
总路线是相对于具体路线而言的根本指导路线。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1948年,他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表述了总路线的内容,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分清敌友,这是革命的首要问题。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的主要敌人就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首要对象。 帝国主义是中国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最大障碍,是近代中国贫困落后和一切灾难祸害的总根源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是中国走向独立和富强的前提。
封建地主阶级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和封建军阀实行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地主阶级是中国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的主要障碍。
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互勾结,残酷地压迫和掠夺中国人民,严重地阻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国革命“主要地就是打击这两个敌人,就是对外推翻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革命和对内推翻封建地主压迫的民主革命,而最主要的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的民族革命”。
中国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 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它们是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但是,在不同历史阶段,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革命的主要对象有所不同。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包括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程中最早出现的一个新的社会阶级。它不但是伴随着中国民族工业的产生、发展而产生的,而且是伴随着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直接经营企业而产生的。中国无产阶级是新的社会生产力的代表,是近代中国最进步的队阶级,是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
农民中的贫雇农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中农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质上就是党领导下的农民革命,中国革命战争实质上就是党领导下的农民战争。 工人阶级对农民的领导,是实现革命领导权的基础。
权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区别新旧两种不同范畴的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是,革命的领导权是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还是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无产阶级的特点和优点:
中国无产阶级除了具有与先进的生产方式相联系、没有私人占有有的生产资料、富于组织纪律性等一般无产阶级的基本优点外,还具有自身的特点和优点。
一是它从诞生之日起,就身受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的三重压迫、
二是它分布集中,有利于无产阶级队伍的组织和团结,有利于于革命思想的传播和强大革命力量的形成。
三是它的成员中的大部分出身于破产农民,和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这使得无产阶级便于和农民结成亲密的联盟,共同团结战斗。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相比有新的内容和特点,集中表现在:中国革命处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时代,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革命的领导力量是中国无产阶级主义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
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新民主主义政治:国体--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政体--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是: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第一,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内容。
第二,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题中应有之义。 没收官僚资本,包含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双重性质。
第三,保护民族工商业,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中极具特色的一项内容,这是由中国落后的生产力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所决定的。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党的工作重心开始转向农村。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率领队伍开赴井冈山,创法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把武装斗争的主攻方向首先指向农村。在领导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实践中,毛泽东相继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初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的的革命道路理论。
1938年11月,他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明确指出:“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从而确立了经过长期武装斗争,先占乡村,后取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
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根本在于处理好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
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策略思想的重要内容。
中国共产党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
党加强自身建设的经验:(1)必须把思想建设始终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
必须在任何时候都重视党的组织建设。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根本的是要贯彻民主集中制。(3)必须重视党的作风建设。(4)必须联系党的政治路线加强党的建设。
三大法宝之间的关系:
毛泽东系统地论述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利党的建设者之间的关系。他指出,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 器 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1949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了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即“两个转变”同时并举的思想。从1949年至1952年,党领导人民集中力量恢复国民经济,继续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活为“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过渡时期的根本任务是把剥削阶级的生产资料转化为公有财产,同时,通过合作社的形式使农民民走上集体化道路,并把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的劳动生产率的根本任务提到首位,以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三个步骤:
第一步主要实行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在私营工业中实行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在私营商业中采取委托经销、代销等形式,既帮助私营企业克服困难,也使其生产和经营开始纳入国家计划的
轨道。这些企业的利润按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 资方红利这四个方面进行分配,即当时所说的“四马分肥”。这就使企业具有了社会主义的因素。
第二步主要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国家向私营企业投资入股,企业的生产资料由国家和资本家共同所有;企业利润的分配仍为“四马分肥 国家派干部(即公方代表)进入企业内部,根据国家建设需要,同工人、资本家(私方代表)共同管理和改造企业,公方代表居居领导地位资本家的剥削进一步受到限制。
第三步是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1956年,全行业公私合营进入高潮。1956年年底,全国私营工业户数的99%和私营商业户数的82%,分别纳入了公私合营或合作社的轨道。这标志着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已基本完成。全行业公私合营后,企业的生产关系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基本上成为社会主义国营性质的企业。
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国家对资方在职人员和资方代理人采取“包下来”的政策,以企业为基地,根据“量才使用适当照顾”的原则。
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改造就是变革不适应工业化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是围绕着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这个中心任务进行的;
1956年4月和5月,毛泽东先后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最高国务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明确提出要以苏为鉴,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道路这根本思想。《论十大关 系》标志着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论十大关系》确定了一个基本方针,就是“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社会主义又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
我们国内的主要矛质,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
毛泽东指出,用民主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这是一个总方针。针对人民内部矛盾在具体实践中的不同情况,毛泽东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方针、原则:对于政治思想领域的人民内部矛盾,实行“团绩一批评一团结”的方针,坚持说服教育、讨论的方法;对于物质利益分配方面的人民内部矛盾,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方面的利益;对于民群众和政府机关的矛盾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努力克服政府机关的官僚主义,也要加强对群众的思想教育;对于科学文化领域里的矛盾,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对于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矛盾,实行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共产党领导的前提下“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对于民族之间的矛盾,实行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方针所有这些方针,都是用民主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这一总方针的具体化,为解决不同形式的人民内部矛盾指明了方向。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论述的第一大关系,便是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
毛泽东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组经济的总方针。
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出上,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
党的十二大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创新的主题。
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比较体统的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党的十四大,系统阐述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并高度评价了邓小平对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杰出贡献。
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这一概念,深刻阐述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进一步论述了邓小平对这一理论的创立作出的独创性贡献。
邓小平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公认的享有崇高威望的卓越领导人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什么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这一新的革命过程中,不断提出和反复思考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关键是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
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作了总结性理论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科学概括,既包括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问题,又包括了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问题,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突出地强调“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为我们坚持公有制又完善和发展公有制指出了明确的方向。邓小平说:“在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毫不动摇地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维护公有制利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前提。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
以经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冶久安的根本要求。
党的十三太报告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党的基本路线在改革开放实践中不断充实实和完善。党的十七大把“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一走起写人了基本路线。党的十九木提出“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不仅将“美丽”纳入了基本路线,而且将“现代化国家”提升为“现代化强国”,扩展了党的基本路线的内涵,提升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决定性因素,社会 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革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邓小平明确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先,归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
对外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
改革开放后的一个很长时期内,我国经济体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主要有:
第一坚持一个中国,这是“和平统一、国两制”的核心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第二,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两制并存。第三,高度自治,祖国完全统一后,台湾、香港、澳门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不同于中国其他省、市自治区的高度自治权,台湾、香港、澳门同胞各种合法权益将得到切实尊重重和维护。;第四,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第五,解决台湾问题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 平理论的精髓。
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掌握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党所肩负的历史任务、党的自身状况,都发生了新的重大变化。这一时期,正值我们党的队伍进入整体性交接的关键时刻,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是我们党必须解决好的两大历史性课题。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 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 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最根本的就是要通过改革,不断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使我国形成发达的生产力。
广大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而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者。知识分子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有着特殊重要的作用。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开发人力资源,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是关系我国发展的重大问题。必须树本人才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实施人才战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保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本现和主要标志。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我们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
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
社会主义要强大,体现优越性,关键在发展。
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国家宏观调控控,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
理顺分配关系,调整和规范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分配关系 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再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规范分配秩序,合理调节少数垄团新性行业的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人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别的重要内容,要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基本本医疗保险制度,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领导干部一定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讲学习是前提。
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物质基础、文化支撑和社会基础方面揭示了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基本国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现实依据。
党带领人民战胜各种风险挑战、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探索,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实践基础。
当今世界发展大势、国外发展的经验教训,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时代背景。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是二十多年改革开放实践的经验总结,是战胜非典疫情给我们的重要启示,也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这是我们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
十七大报告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概念,把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立场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
坚持统筹兼顾,必须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就是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推动圳成乡发展一体化。统筹区域发展,就是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逐步形成东中西部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就是要加快科技、教育、就业、文化、卫生、体育、社会保障、社会管理等社会事业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有机统一。统筹人与自然利和谐发展,就是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就是要统筹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统筹把握好国内产业发展和国际产业分工,努力促进我国发展和各国共同发展的良性互动。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战略决策;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提升国民经济整体素质、赢得国际经济竞争主动权的根本途径,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重大战略;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是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也是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好、发展好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用党执政的成功经验,努力认识和把握执政规律,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建新机制、增长新本领,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党的执政方略更加完善、执政体制更加健全、执政方式更加科学、执政基础更加巩固。
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永恒课题。
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