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吝啬”的亿万富翁:1双鞋穿10年,却捐了300所学校

  

  

  神佛不及田家炳。

  作者:正风

  来源:正和岛(ID:zhenghedao)

  在中国,有这样一位企业家,他被称为最“吝啬”的亿万富翁。从他的生活来看,这样的形容并不算夸大。

  他身家亿万,却没有私家车,出门全靠步行或地铁;一双鞋穿了10年,袜子补了又补;儿女婚嫁一切从简,80岁大寿也不摆酒席;他临终前,人们发现,他身上那套洗得发白的西装,已经穿了40年之久.....

  但如此吝啬的他,干出的事情,却让无数人为之敬仰和动容。

  93所大学、166所中学、41所小学、19所专业院校及幼儿园、1800多间乡村图书馆,他的足迹踏遍中国大江南北。

  人生下半场,他想方设法让自己变穷,却让华夏大地多了几百所学校,无数孩子的命运因他而改变。

  他就是“中国百校之父”田家炳。

  坦白说,这个名字很少见诸报端,但背后的事迹却泽荫神州。今天我们就来聊聊田家炳的故事,一个把慈善视为本能的故事。

  01

  丧父、辍学、逃难..

  人生上半场,他几经磨难和波折

  1919年,田家炳出生在广东梅州市大埔县。梅州地处粤北,盛产制作瓷器的瓷土,凭借这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田家祖上把瓷土生意做得风生水起。

  父亲田玉瑚虽以经商为业,但为人怜贫恤孤、乐善好施,被当地人尊称为“玉瑚公”。

  自田家炳懂事起,他就教导儿子背诵《治家格言》,要他“勤、俭、诚、朴”。那些年里,田家炳深受父亲言传身教的影响。

  但不幸的是,1935年,因突发疾病,田玉瑚在短短几天内就撒手人寰。为了家中上下十几口人的生计,16岁的田家炳不得不辍学回家,打理家中的大小事宜。

  自此,那没有读完的书,没能念完的学,便成为他一生的遗憾。

  后来接受媒体采访时,他曾感慨万分,如果当年继续把学业坚持下去,或许他会成为一名学者。

  1937年,田家炳前往越南推销家乡生产的瓷土。在那里,他被黑社会恐吓过,被殖民政府敲诈过,但凭借毅力和才智,他在短短2年内就成为了越南最大的瓷土供应商。

  可好景不长,随着抗日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相继爆发,田家炳的瓷土生意开始受到波及。

  1939年,日军占领汕头港,直接掐断了他的瓷土运输线。为了保全家中产业,他迫不得已带着一家老小前往了印度尼西亚。

  虽然被日军侵华挫败了家中生意,但梅州人骨子里有一种开拓精神,田家炳并没有因此萎靡不振。

  到了印尼后,他很快就发现这里的气候非常适合橡胶的种植。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田家炳大胆地把资金投入到橡胶生意,创办了超伦树胶厂和南洋橡胶厂两家公司。

  

  随着业务量的与日俱增,两个橡胶厂的利润也非常可观,刚刚30岁出头的田家炳,便已经跻身印尼富豪之列。

  可那个年代的局势总是充满太多的不确定,而且每一次重大变动和转折,似乎都在与他作对。

  1958年,印尼排华倾向愈演愈烈,开始爆发一系列暴力排华事件。为了避免家人被殃及,田家炳再度放弃了苦心经营多年的橡胶加工厂,举家迁往香港避难。

  于田家炳而言,带着一家老小四处逃难无疑是充满波折。但在这种波折之上,他的商人嗅觉也被锻炼到了极致。

  踏上香港不久,田家炳就发现这里的皮革市场还是一块空白。他当机立断,拿出多年的积蓄,在香港屯门购买填海地皮,开办人造皮革厂,随后又引入大量先进的生产机器。

  1968年,“田氏塑料厂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后来成为了香港最大的人造革企业。巅峰时期,他的人造革几乎占据了整个东亚市场。

  

  为了表彰他对香港人造革产业的突出贡献,时任香港总督的尤德爵士还专门为他颁发了英国女皇荣誉奖章。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田家炳已是香港知名的亿万富翁,他本人也被誉为“香港皮革大王”。

  可就在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他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意想不到,甚至难以理解的决定.....

  02

  香港有个田家炳,捐来捐去不知名

  上世纪八十年代是一个香港财富积累的黄金年代,无数富豪瞅准时机准备扩张自己的商业版图,力图争夺香港乃至亚洲首富的宝座。

  有着皮革大王之称的田家炳,一直被认为是最具竞争力的人物之一。以他的实力,在这样的争霸中获得更多的财富,无疑是一件板上钉钉的事。

  可就在人们以为属于田家炳的时代即将到来时,他的选择却震惊了整个香港。

  1982年,田家炳将自己的4栋工业大厦全部卖掉,变现10亿元。他用这笔钱创立了纯公益性质的“田家炳基金会”,将每年几千万元的收入,全部用于教育公益。

  1983年,第一所以田家炳命名的“保良局田家炳幼稚园”成立;第二年,第一家田家炳中学在梅州大埔县建成。

  1984年,65岁的田家炳彻底离开集团,将化工厂交给几个儿子经营,规定每年至少捐出工厂利润的10%用于公益,而自己则全力从事基金会的工作,并将80%的个人财产拨予基金会作慈善捐款用途。

  

  在财富浪潮中逆流转身,他成了商界的“逆行者”。

  这也引来了不少香港富商的嘲笑,就连合作多年的商业伙伴都无法理解:明明可以钱生钱,事业更上一层楼,却非要把巨额财富填入到一个无底洞当中,这不是傻吗?

  那段时间,支持他这么做的,唯有电影大亨邵逸夫,而田家炳对此的回应只有一句话:

  “留财富予子孙,不如积德予后代。”

  至于为什么会专注于教育慈善,这与他的经历密切相关。

  因为工作的关系,田家炳早年走访过很多欧洲国家。所见所闻中,他经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经济发达的地方,人们的素质都很高?

  田家炳认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当地教育发达,“13亿人口是中国的‘大包袱’,如何将这个‘包袱’变成财富,我认为就是办好教育。”

  

  另一方面,彼时的香港高楼林立,教育模式多样,可回内地考察的田家炳却亲眼看到家乡的落后——很多地区甚至都没有学校,田间地头多的是大字不识一个的孩子。

  强烈的反差深深刺痛了田家炳,年少时没能念完书是自己最大的遗憾,而像他这样的孩子还有多少呢?还有多少孩子因为家庭的变故而离开了校园呢?

  于是,他决定投身教育慈善,用自己的能力,让更多的中国孩子有书读、有学上。

  但相较于邵逸夫对高等教育的捐赠,田家炳把重点放在了中小学上,尤其是偏远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这也让他没能引起大众的太多关注。

  “人活一世,要么为名要么为利,你田家炳不要利了,连名也没落下,那你图啥呢?”

  有人甚至在背地里嘲讽他:“香港有个田家炳,捐来捐去不知名。”

  对于这样的声音,田家炳从不回应,他只是笑着说,中小学的“投资回报率更高”。

  “大学并不是谁都能够念的,但有了中小学,每一个学生就能有接受基础教育的机会,受基础教育的孩子比例比受高等教育的要高。”

  而因为田家炳定下的捐赠规矩,田家的事业规模变得越来越小,此后,富豪榜上再也没有田家炳的名字,但慈善界,却多了一束温暖的光芒。

  03

  一诺千金为建学校,

  他卖掉住了40年的别墅

  长期的捐献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纵然是田家炳,也会面临资金上的困境。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席卷香港,田家的皮革生意受到重创,基金会的收入也大不如前,这让他深感焦虑。因为他刚刚向大陆地方政府承诺要捐赠20所学校,以供孩子们上学读书。

  金融风暴是一件所有人意料之外的事情,一般来说,大家都会选择延期捐赠,只要和大陆方面说清楚就好,可田家炳过不去自己心里的那道坎。

  在他看来,学校延期一年,可能就会有一批失学孩子,可能就会影响到这些孩子一生的命运,孩子们绝不能没学上。

  可企业和基金会都没有钱了,怎么办?他做出了一个连家人都相劝的决定——卖别墅建学堂。

  2001年,82岁的田家炳咬着牙把自己和妻子、孩子们住了近40年的别墅卖掉。

  因为着急用钱,这栋在当时市值过亿的别墅仅仅卖了5300万元。买家听闻他的故事后深受感动,又主动加了300万元,最终以5600万元成交。

  孩子们听说他要卖别墅,纷纷从各地赶来劝他,不是因为价格有多低,而是这里承载了田氏一家九口无数的回忆。

  “有游泳池,有秋千,后面还有篮球场,我妈妈可以在那边种花养鱼,也有种菜。一时之间,我们的反应就是很舍不得。”长子田庆先回忆道。

  可田家炳心意已决,他算了一笔账:

  “别墅价值五六千万,利息每月就达40万元,即每晚等于用去了1.33万元,实在太浪费了。”

  “每间中学捐250万,可以捐二十几间中学。我觉得捐建中学后,受惠学子的那种收获、那种效果会比自己住大很多。”

  随后,他带着老伴搬到了离别墅仅有百米远的一间公寓中。新家的面积很小,在这里,他打开窗就能看到自己原来的那栋别墅。

  

  卖掉别墅后,田家炳的新家

  虽然那里已经不再属于他,但田家炳时常会向别墅的方向眺望:那时他与妻子坐在藤椅上,望着泳池中嬉笑打闹的孩子,一家人其乐融融,一切仿佛就在昨天。

  尽管万般不舍,可转念间想到用“家”换来的钱可以建20所学校,那泳池中嬉戏的孩子们便立刻变成了校园中无数朗朗读书的学子。想到这里,他还是不由得笑了起来。

  2005年,为了提前清付承诺的教育捐资,田家炳又将旗下的核心物业田氏广场卖出,获得近3亿的港币,全部用作基金会善款,加快捐建学校的建设速度。

  这样的精神和理念,虽然让田家炳千金散尽,但换来的,却是内地“田家炳楼”的遍地开花。

  04

  把学校办好,便是给我最好的礼物

  为了尽可能地将钱用于捐赠,田家炳对自己的日常生活可以说是吝啬到了极致。

  他没有自己的私家车,日常出行不是乘地铁就是靠双腿步行,一双皮鞋穿了10年,几双袜子也是缝缝补补。

  全身上下最值钱的东西是一块电子表,由于款式太旧不便示人,他就揣在兜里,自己偷偷看,每月的开支更是严格限定在3000港币以内。

  这是什么概念呢?在生活成本极高的香港,这样的生活标准甚至低于贫困线。

  1999年,田家炳80岁,身边人想为他庆祝八十大寿,他却坚持不摆酒不办席,孩子们最后在家里给父亲庆祝了生日。

  晚年的他,总是不厌其烦地对身边人说:

  “每个人都做一点小好事,最后就会变成一件大好事,这个社会就会变好;每个人都做一点小坏事,最后就会变成一件大坏事,这个社会就会变坏。”

  

  而如果说他有什么爱好,尽可能去各地田家炳学校看一看,是他最愿意做的一件事了。

  他捐助的学校,有很多都建在交通不便的山村里。飞机不能直达,他就坐火车;火车也不能到,他就改乘汽车;再不行,他就拄着拐杖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往上走。

  他对参观学校如此执着,并不是为了听赞美或褒奖,也不是为了接受感谢,他只是想确认一件事,学生的学习环境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

  “如果你的教育做不好、学校做不好,把田家炳3个字写上去,不但不会荣耀田家炳,反而会丑化田家炳。家长就会讲,儿女千万不要送到田家炳学校读书,那田家炳就会是个耻辱。”

  田家炳说,他一直用这个激励自己,也要求基金会的同仁,要求所有接受捐赠的对象,一定要实实在在把学校办好,不要辜负大家的期待。

  为表达对田家炳的敬意,国内数十所大学院校授予他荣誉博士、教授等头衔,80多个城市先后授予他荣誉市民等称号。

  1994年,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把编号2886的小行星命名为田家炳星,他受宠若惊地说:“这真是我人生中最大的荣耀了”。

  

  面对铺天盖地的荣誉,他不以德自居、不以功自傲,能推掉的采访和表彰他都推掉了,只是谦虚地表示:

  “我其实只做了一点点微不足道的小事,慈善与身份地位无关,只要心存善念,人人都能办好事、做好人,我不怕钱捐得多,就怕教学楼盖不好,只要能把我捐资的学校办好,便是给我最好的礼物。”

  而遵循了父亲的遗志,也让田家炳深感欣慰。回忆起父亲的教导,他哽咽道:

  “(父亲说)能够为国家,为我们民族多做点好事,那是孝亲最高的境界。所以我现在想起来,虽然我的爸爸离开了我,可是我确实每天都没有忘记他的教导。

  我今天确实尽了我最大的绵力来为社会做了点事,我想他在天之灵也应该是很高兴的。”

  05

  仁慈沐万家,功业炳千秋

  2018年7月,在田家炳生命的最后时刻,他的眼睛已经看不见东西,药物也无法再缓解他的痛苦。

  基金会为他带来了一张展板,上面密密麻麻地印着几百所他曾捐赠的学校,那是他几十年来的心血。

  他用消瘦的手指慢慢地划过展板上的名字,静心地听着工作人员介绍学校的近况。那一刻,他似乎忘记了痛苦,笑了起来。

  

  他走那天,有超过5000人自发来到大埔县田家炳中学悼念,其中不少人从韶关、潮州、汕头等地驱车赶来;香港一个能容纳1800人的大剧院,也是座无虚席,门外还站了百余人来参加追悼会;各地几百所“田校”也纷纷举行悼念活动。

  有人默默写下了几个字:

  “神佛不及田家炳。”

  田氏祖训里有这样几个关键词——重孝悌,敦忠信、崇俭约,敦善行。不难发现,田家炳从未背离过祖训,而他也把一生活成了自己的名字:

  仁慈沐万家,功业炳千秋。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教育家陶行知的这句名言,是田家炳一生的写照。

  而他也如同那颗行星般,永远星光璀璨,继续守护着中华,守护着他的学生们。

  斯人已去,灵魂永恒。

  田老,谢谢您。

  参考资料:

  1.《10 万人口小县,4 万多人烘焙出“中国面包之乡”》

  2.《透过爆红的鲍师傅 看“中国面包之乡"的发展密码》

  3.《不产小麦的“面包之乡”:两个江西退伍军人,如何带出了200亿大生意?》

  *免责声明:本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创业家立场。

  让创业者不再孤独

  《2023黑马日历》限时预售中

  立刻扫码购买

  

  更多精彩内容,尽在创业家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