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共建”,剑指改革开放新高地

  “在之前的5次会议中,从来没有哪次会议把改革开放提到这样一个新高度,这是新形势也是新机遇。”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庆四川党政联席会议第六次会议现场,不少与会者注意到同一个细节。

  12月30日15时,作为大会前设置的一个特别环节,“川渝共建改革开放新高地推进活动”在短短20分钟内连续举行了5个活动。在主会场与分会场的视频连线中,来自机场、铁路、公路、口岸等生产现场的建设者们,纷纷发来川渝两省市重要开放通道、开放平台等最新建设进展的喜讯。

  时间虽短,但信息量和含金量却非同一般。现场,双方提出共建世界级机场群、共建对外开放大通道、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三个共建”,究竟带来了什么新目标、新信号?

  新时代、新方位

  随着两地深化合作共建,将让整个西部地区发展“极核化”效应更加明显

  从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到聚焦碳达峰碳中和,再到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已连续举办过5次的川渝党政联席会议,此次将主题聚焦到改革开放。

  “三个共建”的最终目的就是共建改革开放新高地,省委改革办相关负责人介绍。

  在该负责人看来,这既是落实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新时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必然要求。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强调,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坚定不移扩大开放,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聚焦改革开放,深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川渝两地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改革开放相关重大决策部署的应有之义纪录片。”

  在其看来,还有一个更加现实、更加紧迫的内生动力发展之需:相比东部沿海地区,川渝两省市既不靠海也不沿边,要在新一轮发展中抢占先机,必须向改革要动力、向开放要活力。“此次活动,标志着川渝两地共建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战略共识的进一步深化,为未来拓宽相关领域的合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四川省人民政府口岸与物流办公室主任解伟则看到了新时代背景下带来的发展机遇。他认为,川渝两省市正面临共建“一带一路”、新一轮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发展等重大机遇,特别是RCEP协定正式生效,党的二十大将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等,均为川渝共建改革开放新高地注入新的强大动力。

  长期关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的国家高端智库、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研究所所长王国文,对此次川渝两省市连续提出的“三个共建”感到兴奋。

  “这是非常大的战略提升。”王国文表示,无论是机场还是铁路,长期以来川渝两省市都有着高度的战略重叠,随着两地深化合作共建,将让整个西部地区发展“极核化”效应更加明显,经济活动的产出密度更大,辐射带动作用更强。

  新目标、新举措

  下一步将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向大家通报一个最新信息,成渝中线高铁今天开工建设。”11月28日,在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分组讨论现场,省发展改革委主任郑备向与会者分享了川渝重大项目建设的最新进展。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双核”间最高效的直连通道,成渝中线高铁建成后,成都、重庆双城直达时间将进一步缩短至1小时内。

  这样令人振奋的场面,贯穿了2022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全过程,改革开放也成为这次会议被提及最多的词汇之一。

  一条事件轴清晰呈现了一年来川渝两地为改革开放打下的坚实基础:

  建机制——今年年初,《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联合办公室改革开放专项工作组2022年重点任务》正式印发,双方共同部署实施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高水平推进开放平台建设、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等8个方面33项具体任务。

  3月,《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口岸物流体系实施方案》印发实施,围绕共建改革开放新高地,双方制定了全面优化区域协同发展环境,畅通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欧班列、沿江综合立体物流通道、国际航空网络通道等物流通道,以及促进区域口岸物流降本增效等方面的“行动路线图”。

  7月,重庆市、四川省印发《成渝地区联手打造内陆开放高地方案》,进一步强化重庆和成都中心城市带动作用,促进成渝地区协同扩大全方位高水平开放,合力打造区域协作的高水平样板。

  抓项目——新成昆铁路全线通车运营,中老班列(攀枝花)顺利首发;共建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嘉陵江利泽航运枢纽、万州新田港二期等项目加快建设等,以项目为依托,川渝对外开放通道能级不断提升、功能不断完善。

  强平台——高水平打造自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国家级开发区;“一带一路”对外交往中心和进出口商品集散中心加快建设;协同共建首批12个重点物流园区……以平台为支撑,川渝两地对外开放空间不断延伸。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目的是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其中,改革开放新高地处于关键位置,是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核心竞争力。”省委改革办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川渝党政联席会议不仅鲜明提出了“三个共建”,同时在确定2023年重点任务方面,针对深化重点改革全域开放,也作出了进一步部署和细化。

  该负责人透露,以落实此次会议精神为指导,下一步将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改革方面,将深入探索开展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以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为契机,继续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争取将重庆市、成都市纳入国家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等。

  开放方面,将全力推进开放大通道建设,着力打造国际航运和物流枢纽;全方位深化开放合作,推动出台示范区《改革创新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加快建设高能级开放平台,高水平打造海关特殊监管区,新增实施一批高层级开放合作项目等。

  着眼于“三个共建”,省政府口岸与物流办副主任张岩则认为,随着川渝两省市在空间布局、口岸服务、基础设施、运营组织等方面深化合作,将全面优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协同发展环境,打造高度一体化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现代口岸物流体系。(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碧红)

  现场素描

  火速开工,快速投用

  一年半前开工的这批项目再见时,已出落大方

  一张蓝图,一个背影。12月30日,来川考察的重庆市党政代表团嘉宾已奔赴下一个点位,重庆市科技局局长明炬还在天府兴隆湖实验室的大厅内驻足。

  巨幅大屏上,兴隆湖波光潋滟,国科大成都学院、中科院光电所、国家超算成都中心、四川鲲鹏生态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环湖布局。“这当中,有不少是一年半前才开工的项目,如今已然成型!”明炬说。

  2021年5月,40个科创重大项目,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庆四川党政联席会议第三次会议后集中开工。

  是巧合,也是回应。一年半以后,部分项目迎来出席第六次会议的川渝党政领导审视。

  从“旋风开工”到密集落子科技创新中心加速成势

  群贤街上,一栋栋通体橙红的建筑,都有一家刚入驻的科技界“金字招牌”,3000多人在一年内迁入,让这里迅速成为四川人才密度最高的区域。路口的斑马线上,化学分子式、博士帽、显微镜等图标时时提醒着来人——这里“含科量”极高。

  2021年5月27日,西部(重庆)科学城、重庆两江新区、西部(成都)科学城、中国(绵阳)科技城,短短10分钟的开工仪式上,总投资超千亿元的40个科技创新项目,以视频连线形式开工。11天后,西部(成都)科学城和天府实验室同时挂牌,开启科技“大国重器”拔节生长的征程。

  一年半后,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迁至兴隆湖畔,四川天府新区宇宙线研究中心正式投用,国家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载体基本建成。

  在整个西部(成都)科学城核心区域,已聚集重大科技基础设施6个、交叉研究平台5个、科教基础设施6个、“中科系”“中核系”国家级科研机构26家、国家级创新平台35个。

  同样的“快马加鞭”也在200多公里外的西部(重庆)科学城上演。西部(重庆)科学城科技创新的“头号工程”——金凤实验室今年已揭牌投用,将围绕生命健康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展开研究。

  同时开工的超瞬态实验装置正紧锣密鼓建设中。这个大科学装置能在精确到“飞秒(1秒的一千万亿分之一)”+“埃(1纳米的十分之一)”的尺度下研究物质瞬息变化,解决先进制造、新能源等领域关键技术需求。

  四川省科技厅厅长吴群刚说,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创平台、重大项目加速布局,彰显出两地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决心和效率。

  从共建共享到“一纵一横”协同创新正走深走实

  在当天下午的会议中,《推动川渝共建重点实验室的实施意见》提交审议。这个新名词瞬间挑动着与会者的神经,川渝间又迎来一批重大创新平台!川渝两地将在人工智能、先进制造、大健康、节能环保和现代农业等重点领域,统筹布局一批川渝共建重点实验室。

  “合力突破产业技术瓶颈。”吴群刚介绍,这是对标对表天府实验室、金凤实验室,着眼现实需求、产业应用,高起点规划、高规格建设、高水平实施的重大创新平台。

  共建实验室,是今年两省市科技管理部门确定重点抓好的10项重点工作之一。明炬说,3年来,重庆市科技局就和四川省科技厅建立了科技创新专项合作机制。在这个机制下,双方3年间已经有15项科技合作的协议落地生效。

  从上万台大型科研仪器共享,到组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研院所联盟,再到共建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西部(成都)科学城等,协同创新的内涵在协议落地间得以彰显。

  就在联席会议前一天,明炬和吴群刚二人还开过视频会,谋划2023年协同创新工作。深化协同创新,“一横一纵”的布局正在酝酿。

  这是纵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两条“科技创新大走廊”。两地谋划,一条围绕成渝中线等交通要道,把双城经济圈中部地区的高新区、企业、园区串点成面,连线成片;另一条在“犬牙交错”的川渝毗邻地区,打造创新协同示范区,凝聚协同创新发展的合力。(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莉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