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足协 “脱钩”两年成5A社团
从2017年至今,北京足球“管办分离”的路已经走了两年。新京报记者日前采访了北京市足协相关负责人,“脱钩”后,今年获得5A级社会团体称号的北京市足协在校园足球、基层教练员和裁判员培养等方面均取得不错进展,但同样面临着生存发展的新课题。采写/新京报记者 周萧
教练管理
降低门槛创设E级
青训向来是中国足球的热点话题之一,基层好教练少是业内公认的现状。从近几年的情况看,北京市基层教练的培养、管理工作已被纳入正轨。
2016年3月,北京市足协首创的“教练员管理系统”上线,实现网格化、信息化管理,现全市各级别教练注册人数达到3550人。按中国足协相关规定,教练员分为职业、A、B、C、D五个等级,不过市足协创设了E级作为入门级。市足协技术部高级主管于林介绍:“E级教练员培训班是报名最踊跃的,经常开班几秒钟就报满了,很多人希望通过在E级班的学习来了解足球。”
目前北京市足协所属会员单位中有青训机构107家,作为行业管理者,市足协对在册青训机构的教练员人数、等级均有相应要求。此外,足协与各职业俱乐部也有相关合作,无法进入一线队的年轻队员也可以学习教练员资格证转型。从现状来看,退役球员从事教练员工作的比例并不高。市足协常务副主席、秘书长刘军提出建议,希望提高基层教练员的待遇和地位,以吸引更多曾经的职业球员投身基层。
裁判培养
搭建裁判队伍塔基
在如今的中国足坛,焦点场次往往由“洋哨”执法,中国足球水平遭受诟病的同时,国内裁判员的执法能力同样受到质疑。提升足球水平向来应是“配套进行”,搭建裁判队伍塔基的工作由各地方足协承担,从一组数字可以看出相应进步:2015年北京市足协的裁判注册人数为800多人,今年的注册人数达到2800余人。
人数增加的同时,裁判员培养也面临着困难,于林透露:“裁判员与教练员是完全不同的培养方式,作为兼职的个体,裁判员的流失率其实很高,每一级别的流失率大概达到60%。因为裁判员待遇低、执法难度高,社会评价也不是很好,很多人虽然是注册裁判,但活跃度并不高。”针对这一情况,市足协正采取措施以做出改变,如每年在等级教练员、裁判员培训基础上开展继续教育,设立市级精英裁判员等,让塔基能再夯实一些。
校园足球
实现“八个一体化”
目前,北京市已全面实现青少年校园足球体教深度融合的“八个一体化”北京发展模式。刘军告诉新京报记者,“八个一体化”分别为组织实施、高水平人才培养、赛事活动体系、高水平教练员、裁判员培养体系、竞赛注册管理、足球场地共享、业余训练和与青训机构融合发展等方面的一体化。
从北京青少年足球俱乐部联赛(简称京少联赛)的发展可见“一体化”推进的历程——这一赛事在2017年推出定级赛后,2018年3月正式开幕。参赛队伍为在市足协注册的青少年俱乐部,参赛的孩子们有俱乐部队员和校队成员双重身份,这让他们很疲惫,“当时市足协和教育系统是分开办比赛,有时候会出现孩子们上午在这里参赛,下午赶场去参加另一场比赛。”刘军说。竞赛一体化之后,这一问题得到解决:周一到周五为校园比赛时间,足协赛事在周末进行。
商务开发
仍在艰难中摸索
“管办分离”之后,生存及如何更好生存成为了北京市足协所面临的新课题,尤其是资金问题。据新京报记者了解,市足协全年得到的现金和物资两项赞助相加的总金额并不理想,市足协通过社会众筹持续支持足球事业发展,但商务开发形势依然严峻,在艰难中摸索道路。
对于市足协所面临的现状,刘军表示:“在脱钩之后,地方协会就被完全推向市场了,生存和发展是我们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从赞助情况来看,市足协所拥有的品牌赛事与企业的需求有着较大差距,不论是业余比赛、京少联赛还是拥有着37年历史的“百队杯”,均难以满足企业赞助所希望达到的曝光率等要求。这一问题也是中国足球面对的尴尬局面——顶级职业联赛的红火并未带动基层足球和青少年足球。
据新京报记者了解,市足协希望明年能以整合资源等方式推动市场开发,这是除了行业管理、竞赛组织等方面外,地方协会面临的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