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夫离世14年后,竟与妻子在母校“重逢”!一张合照感动中国!
2019年9月25日,许多医学者来到昆明医科大学生命科学馆,祭奠一对特殊的夫妻,他们分别是李秉权和胡素秋。
他们在死后都将遗体捐赠给了医学院,时隔14年,夫妻俩以骨骼标本的方式重逢,引无数医学者感动,他们到底是谁?他们又为何要捐赠遗体?
本期子牙童趣人物纪,就带你一起走进李秉权和胡素秋的相濡以沫、至死不休的伟大爱情。
1922年,李秉权出生于云南腾冲县的一个贫困家庭里,父母在他年幼时就因为无钱治病,相继撒手人寰。
所以从那时起,李秉权便立志长大要成为一名医生,希望能减少亲人阴阳两隔的悲剧。
为了学习,李秉权也过上了寄人篱下的生活,先是靠着哥嫂家里的3台木机织布勉强读完了高中,考上了国立云南大学,然后又徒步两个月前往昆明投奔辛亥革命元老李根源,顺利进入大学攻读医学。
幸运的是,李秉权成长路上遇到的都是良人,他本人也非常刻苦用功,成绩一直都很优秀,每学期都能拿到学校的奖学金。
而那个年代,骨骼标本非常少,没有优厚的教育条件,那就自己创造条件,李秉权只好跟同学冒着生命危险,在战乱中跑到圆通山的乱葬岗找无名尸骨做医学标本。
所以他深知医学标本的重要性,或许在那时,他就已经下定决心要捐献遗体了。
在李秉权进入大学的第二年,医学院迎来的一批入学新生,其中就有胡素秋,她可是护国战争名将、曾经的云南省代主席胡瑛的女儿。
胡瑛在整个云南省可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所以胡素秋从踏进校园的那一刻起,就成为了学校里的风云人物,李秉权当然也知道她。
但就是这样一位家世背景好、本身漂亮且优秀的女生,却爱上了一穷二白的李秉权,可以说让所有校友都大跌眼镜。
可只有胡素秋知道,李秉权身上那种自强不息、谦逊好学的优秀品质令她十分欣赏,两人在医学方面都有着共同的追求,精神上也非常契合,所以,她不顾父母的反对也要嫁给李秉权。
这让李秉权十分感动,更是下定决心要在医学方面做出一番成就,1948年,刚开始工作的他用一个月的工资买了一支派克笔向胡素秋求婚。
第二年,也就是新中国成立的这一年,大学毕业后的胡素秋便和李秉权携手走入了婚姻的殿堂。
成为夫妻后,胡素秋进入了李秉权所在的云大医学院附属医院工作,在这里,身为新中国首批医师的夫妻双双开启了属于他们的辉煌医学生涯。
李秉权最初在放射科工作,4年后转去了神经外科,从此便在这个领域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他先是和同仁成立了脑系科,在国内脑科学领域还处在探索发展的阶段时,李秉权便在1966年,进行了云南省第一例的“人体大脑半球切除术”。
之后,他不断钻研国内外的各种脑科学文献资料,一直在学习新的医疗技术。
当其他脑科医师都不敢尝试全新的手术时,李秉权已经先后进行了全国首例“经颅中窝硬膜外进路面神经移植术”和“切除寄生性小头手术”,为无数病人带去了希望。
因为他知道,早一点掌握医疗技术,就能拯救更多的病人!
而他在1979年发明的“颅骨大骨瓣切除并脑室外引流联合减压法”,在战争中把无数颅脑火器伤员从死亡线拉了回来,大大降低了战争死亡率,这样巨大的贡献,也让他获得了一等军功章。
相比之下,胡素秋在岗位上取得的成就虽然没有李秉权的影响力大,但对妇女来说,确是非常重要且有价值的。
她将自己的事业全都奉献给了妇产科,屡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先进教师等荣誉称号,她还根据自己数十年的工作经验,编写了一本《妇女更年期卫生》,解决了许多妇女的生活困扰。
可以说,胡素秋带来了人的第一次生命,李秉权给予了人的第二次生命,没有谁轻谁重之分。
他们的一生都在不停地学习,不停地抢救病人,在他们孩子的印象里,父母的工作非常忙,忙到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一家人不论是平时还是春节等假日,都会去食堂吃饭。
好不容易聚在家里吃饭,父母也都只会谈论医院里的事情,睡觉前,两人还会在房间里阅读各种医学书籍,可以说,除了睡觉外,他们心里想着的永远都是医院里的病人。
有次,胡素秋因在工作中不慎跌倒脑出血,年近70岁的李秉权亲自为妻子做手术,将她抢救了回来,不是医院缺少医术高超的医师,而是他们实在舍不得这个岗位。
胡素秋直到85岁,才愿意退休,此时,医生对他们来说,已经不是职业,而是一份要奉献一生的事业,抢救病人就是他们来到这个人间的使命。
生来为医,死后为医,2000年,78岁的李秉权召集了全家人,表明了自己捐献遗体的心愿,他希望自己死后也能继续为国家的医学做贡献。
只要医生们在他身上做研究,病人们就能少受一点罪,最后把他剩下的骨骼做成标本,继续供以后更多的学子研究。
一开始,这个想法得到了胡素秋和子女们的反对,毕竟以他一生的成就,他死后应该被安葬在一块墓地里好好安息,能让家人们每年去祭奠,而不是被许多医学者拿来解刨研究。
可李秉权的态度非常坚决,一直坚持着这个想法,哪怕到了2005年,他病入膏肓躺在病床上,也依旧清楚地记得这件事。
终于在他的再三要求下,获得家人们的同意,他签下了捐献遗体的同意书,那一刻,他终于露出了笑容,不再惧怕死亡。
胡素秋被他的坚持所打动,也在丈夫的签名处落下了自己的名字,因为,她不想与丈夫分开,不论是生前还是身后。
如果他们不能安葬在一起,那他们也要在另一个地方重新相遇,她知道,他们一定会重逢的。
李秉权拿到捐献遗体的荣誉证书后第21天,他没有任何遗憾地离开了人世,他的遗体随后被送进了昆明基础医学院。
2007年,李秉权的骨骼标本出现在了昆明医科大学人体医学馆里,但他的骨骼旁边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显得有些孤独。
2015年,胡素秋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段旅程,安详地离开了人世,4年后,李秉权的骨骼旁边,出现了她的骨骼,这副标本才终于完整了。
为了纪念这个意义非凡的重逢时刻,他们的子女家属和其他医学者们,纷纷来到医学馆里,为这对伉俪送上鲜花,无人不为他们的事迹所感动。
14年前,他们是医院里并肩作战的医生,14年后,他们是医学馆里相互陪伴的骨骼标本,他们是独立的个体,却因为同样的理想和精神,融为了不可分割的一体。
他们的决定是正确的、是伟大的、是无私的,因为他们用这种方式延续了生命,创造了短暂生命之外更多的价值。
如果我们对自己热爱的事业有着这样跨越生死抵达精神永恒的追求,或许我们也能创造出一番成就。
以上就是本期文章的全部内容,喜欢本期内容的可以点赞关注一下,方便您收看下期的精彩内容。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