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北京市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生物试卷权威解析
7月10日中午,2020年北京市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生物科目的考试已经结束。北京教育考试院和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的专家对生物试卷进行了权威解析。
生物试卷整体分析
试卷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彻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精神,强调整体设计,展开多维度考查,旨在选拔与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试卷延续近年来高考北京卷的命题理念,注重由高考向等级考平稳过渡,继承并发扬生物试题的特色与风格,促进高中生物学教育与高等教育在学科思想方法上的衔接。
试卷立足基础,突出能力,在考出北京学生视野开阔、思维灵活、勇于创新等特点的同时,通过真实情境与实际任务,考查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快速学习等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关键能力,引导考生增强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态度与价值观。
融入疫情防控内容,提高生物安全意识,落实立德树人,彰显首善标准
试卷积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提升社会责任感、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等角度选取命题素材,设置实际任务,将立德树人融入学科内容考查。引导考生关心时事,敬畏生命,提高生物安全意识,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勤奋学习的远大志向。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爆发,全社会都深刻认识到生物安全问题是人类共同面临的生存和发展的重大威胁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从保护人民健康,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把生物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
例如:
第15题将教材中多项知识有机融入到这一重大话题之中,引导考生从疫病防治、生态环境保护、遗传信息安全等多方面思考生物安全风险,使考生在答题过程中将关心国家大事的正能量和社会责任感自然流露出来。
第11题通过介绍我国科学家在抗击新冠疫情期间的重要科学贡献,展现出中国科学家的社会责任与担当。试题密切联系现实生活,不但涉及对新冠病毒的治疗与检测,而且提升了考生对新冠疫情的科学认识,体会到生物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在试卷六道大题中,有四道选用了我国科学家的研究成果作为命题素材。其中既有世界领先的科学发现,又有对人类生存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至关重要的科研成果。
例如:
第21题以我国作为全球水稻的起源中心,拥有最悠久的水稻栽种历史为引子,以杂交水稻研究为背景,在考查知识与能力的同时,介绍了以袁隆平院士为代表的我国科学家团队培育出的高产杂交水稻品系,为国家乃至世界的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凸显中国科学家的智慧,提升考生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注重学科基础,强调主干知识,倡导回归教材、回归课堂学习
试卷重基础,强主干,在防疫抗疫、学情特殊的背景下,更加突出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进行考查,试题不偏不怪。试题素材多源自学生教材、教学实际、课堂实验,体现回归教材、回归课堂、回归学科本质的命题理念。
例如:
试卷第1、2、3、6、7、8、11、13题,第16~21题每题的(1)(2)小题都是对学科主干知识和基础能力的考查,引导考生重视对核心概念的学习与理解,关注知识间的区别与联系,正确构建知识网络。
试卷第4、5、14题,源于考生亲身参与过的高中生物学实验。试题情境和设问都是在这些实验的基础上关联、变化和延伸而来。引导考生重视课堂学习,重视动手操作,做真实验、真探究、真思考。
设置递进式任务,引导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强调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
引导考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是生物学试卷的重要特色。试题广泛选用科技文献作为素材进行命制,将复杂高深的研究以简洁明了的图表和浅显易懂的文字予以呈现。试题注重联系生产生活,以真实的科研数据,创建真实的科学探究情境和研究任务。问题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关注考生的创新性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
第21题围绕籼粳杂交水稻杂种优势的遗传机制展开设问,从考查进化的基本概念,到通过简单的数据图分析杂种优势的产生,再到用所学的遗传定律说明杂交种结实率低的机理,最后要求考生利用题目给出的水稻广亲和基因信息,结合培育籼粳杂交种的方法解决水稻育种的实际问题。试题通过递进式设问,引领考生拾阶而上,循着科学家探索真理、解决问题的路径深入思考,实践创新,为不同层次的考生提供了展示科学思维水平的平台。
创新采用“科学阅读”题型,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知识不断涌现,要求考生具备更强的主动学习意识和快速学习能力。通过阅读科学文本信息,正确理解并内化,既反映了考生的学习积累,也体现出其学习能力。试卷首次选用科学阅读题型,侧重考查快速筛选并获取信息,进而将新知识融入已有知识网络的学习能力。试题关注点由考查是否“学会”已有内容向是否“会学”新知识转变,符合教育改革精神,有助于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与习惯。
科学阅读题以滋养了地球上几乎所有生命的光合作用为主题,介绍了光合作用在受到高温等不利环境因素影响时,光反应的核心蛋白D1会受损,导致作物减产的基本原理。随后讲述了我国科学家独辟蹊径,利用高温响应启动子将编码D1蛋白的叶绿体基因导入到细胞核中表达,创建了D1蛋白表达的“双途径”机制。该研究能够明显减轻高温胁迫,大幅提高作物产量,为解决全球气候变暖造成的粮食减产问题提供了有效方案。考生在解答试题的过程中,对原有的课堂知识进行了拓展,既展示了自己的学习成果,又收获了新的知识。
传递正确态度与观念,突出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试题以核心素养为评价导向,通过恰当的情境,设置适度开放的任务,直接或间接地考查、引导考生崇尚健康生活,增强环保意识,培养生命观念,提高核心素养。
例如:
第9题通过实验结果让考生在运用生物学知识解释体育运动后细胞发生明显变化的冒险片同时,深入理解运动对人体健康的有益作用,能用科学知识指导健康生活。
第17题的最后一问,通过让考生预期工程细菌在保护环境方面可能的应用,引导考生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考生亦可结合实施不久的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提出在处理生活垃圾方面的建议。试卷对生命观念的考查与渗透贯穿始终。第3题考查对生命统一性的理解。
第18题体现了生物间关系的复杂性。
第19题考查了物质与能量观。第16题结合大型野外生态学实验,考查生态学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稳态与平衡观。
2020年生物试卷以科学实验、生产实践和生活实际为情境,学科特色鲜明,不仅考查了基础知识与关键能力,而且更加突出试卷的育人功能,强调社会责任与担当,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态度与价值观,是一套既有深度,又有温度的试卷。
这份试卷既是当前在纸笔考试形式下对考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考查的重要介质,也是对考生综合素质与核心素养进行评价与引导的良好载体。本试卷更加有利于不同水平的考生展示自身学习成果,更加凸显出对中学教学的积极引导作用,更加契合新时代全面发展的育人选才目标。
生物试卷试题解析
一、聚焦育人选才 发挥立德树人的导向功能
试卷在弘扬和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选拔具有全球视野、关爱生命健康和生态文明意识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
对生命观念考查的落地
如第3题将学生分散学习的细胞结构、遗传功能和分裂过程等知识聚合起来,利用统一性观点统领对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的认识,这是生物学科独有的对世界的认识视角。
对科学思维考查的设计
如第16题(4)利用排序的方法解释北极狐引入导致群落变化的过程,是对溯因推理方式的考查,设计巧妙。通过学生的作答,又能反映出学生掌握生态学原理的深度以及分析问题的准确性。作为第一道非选择题,对稳定学生作答心理、正常发挥水平非常有益。
对科学探究考查的深化
如第4题在呈现不同组别的实验体系后,通过实验结果曲线,引导学生思考单一变量是什么,体现出对实验原则的理解和实验结果的分析。
再如第18题(3)实验设计方案利用活泼形象的图示展现出来,学生补充实验设计方案,是对实验设计能力的综合考查。
对社会责任考查的关注
如第11、15、17、21题等,试题背景利用我国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生活中的生物安全形势、粮食安全和温饱等国计民生问题,引导学生关切生产生活实践,聚焦生物学原理和学科思想方法的应用,感悟学科学习价值和未来发展。
总之,首张等级考试卷平中见奇,有利于学生在考场中发挥,有助于教师评估现有的教学水平,在学科核心素养在教学和评价中的落地提供了优秀的示范。
二、从国家生物安全体系建设的背景下思考疫情防控问题
全球爆发的新冠疫情,是生物学教学内容和考题情境必然关注的热点问题。试题不仅局限在传染病的致病机理、免疫应答机制和预防措施类型等基础知识概念本身,而是从国家安全体系建设的高度着眼,引导考生理解生物安全对保护人民健康、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意义。
例如:
选择题第15题的设计,让选考生物学的考生能够站在国家安全防御体系建设的高度,综合分析重大疫病、生物多样性、全球气候变暖等相关问题。无论考生将来学习什么专业、从事哪个方面的社会工作,他们所需具备的全球化视野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都可通过这样的试题得以发展。
中国通过积极参与全球合作同国际社会分享了抗疫经验,中国科研工作者一系列的检测试剂、治疗方案和疫苗研制的成果也让世界瞩目。
例如:
选择题第11题,聚焦我国科学家全人源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成果,既考查了考生对免疫学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理解,也综合考查了考生对现代生物技术与工程在药物制备中的应用,提升未来国家栋梁的科技自信和民族自信。试卷倡导考生要像科学家一样思考。
非选择题第18题中,考生需要更深入一步地对细菌感染引起的免疫应答实验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在(2)小题中需要考生从研究者的视角探讨丝状噬菌体(f)与铜绿假单胞菌(Pa)感染的关系,要求分析实验数据结果得出结论;在(3)小题中考生需要进一步经历丝状噬菌体(f)表面蛋白在小鼠身上的实验方案设计、实验结果分析的科学探究过程,在真科研中展示真素养。
三、立足基础,回归教材和课堂教学,注重考查主干知识和关键能力
1.重视基础,通过递进式问题设置,引导中学生物教学回归基础和科学的本质。
试题突出了学科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考查。试题考查的知识与技能在学生平时的学习中都会给予充分的关注。这些试题源于教材,但又不是教材的照搬。
例如:
选择题第1题,考查合成ATP的细胞器,选择第2题考查蛋白质与核酸的共性,第3题考查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共性,第5题以有丝分裂实验为基础,考查相关的知识与技能,第14题,考查高中生物学实验中用途的关系。
试题对基础知识的考查,更多是融入到新的情境中的。
例如:
如第8题,考查的知识内容是突触的传递,但递质的释放,递质的功能等内容是放在作用于突触的药物分析中进行考查的,第11题中核酸、抗体的检测,单抗的制备等知识内容是结合在新冠肺炎病原体的检测与治疗背景中考查的。
非择题部分每一题也都有涉及基础知识的考查,如16题中关于生态系统的成分,第17题中糖的种类,18题中吞噬的作用等,都是学科中的重要知识内容。
试题对知识的考查方式,对中学教学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他引导师生关注基础,回归教材,回归课堂。
试卷在全卷的设计中,对知识与能力的考查是呈递进式呈现的。从选择题与非选择题来看,选择题更基础些,而非选择题则都是科学研究的背景,非选择题考查能力要求更高。
在选择题部分,15道题的编排也体现了考查要求的梯级分布的。前3题直接借助学过的知识内容即可回答,第4题开始设置新的情境了,如第4题是学生常见的坐标曲线图,第5题是真实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分裂图,第7题是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发生变化的模式图。这些情境相对是简单的,考生利用已有知识,结合情境分析,一般也都能得到解决。但选择题中也有些题情境是稍复杂些的,如第9题不仅有实验结果的坐标曲线,还给出葡萄糖转运蛋白这一新的信息,考生需要获得新信息后再结合实验结果及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解答。
非选择题在设计中考查要求的梯度呈现更明显的变化。一方面是从第16题到第21题,试题考查体现明显的增大趋势。如第16题(2)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要求,就是柱状图的识读;第(3)题支持结论的结果分析就是用题中给予的信息作答;第(4)题的综合分析考查的方式是选择填空。这些考查要求相对是比较低的,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实验分析的一般方法与思路就可回答好。但到第21题,以杂交水稻研究为背景的试题,不仅信息量变大,情境变复杂,回答问题的思维要求也都更高。如题目最后需要考生写出杂交稻的育种流程,这就需要考生具有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试题在同一题的前后设问之间考查要求的递进性也是非常明显的。
例如:
如17题,第(1)题是知识内容的直接考查,学生记住相关知识就可作答;第(2)小题因果解释,考生需要将学过的知识结合问题灵活作答;第(3)题是应用分析,需要基于实验的结果及题目呈现的新情境分析作答;第(4)题是实验设计中的对照处理;第(5)题是综合应用。从知识到因果分析到综合应用,问题设计层层递进。
答案的作答方式,包括选择填空、填空、填关系图、填表,开放论述等多种形式,体现在考查的不同要求。同时,答题卡设计很有特点,如第20题第(4)小题,给出了关系图的框架,要求学生完善该关系图;第21题①要求填写杂交图解,而②则是一个大方框留空,要求学生设计杂交稻的育种流程。这些不同的答题方式,其考查要求也是各不相同的。
试题的递进式设计,一方面引导师生重视基础,另一方面通过问题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设计,能有效考查考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引导中学教学回归科学的本质。
2.通过“科学阅读”题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第19题为科学阅读题,试题背景是以我国科学家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研究揭示了高温或强光抑制光合作用的机理,这一研究成果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粮食短缺等世界性问题的贡献,本题展示了我国的科技成就,又引导学生关注国际重大问题。
作为一种新的题型,在北京市2018年以来的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已经出现,在以往等级考测试卷中也都出现过,考生对此题型并不陌生。本题提供约800字科普短文,要求考生获取和加工科学文本信息,回答相关问题。这一题型的设置,既考查学生的学习积累,又考查学生的学习能力,如获取信息能力、重新构建认知体系的能力。
“科学阅读”题是考查学科素养的积极尝试,考生解答“科学阅读”题的过程,是学生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分析、评价、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科学阅读”题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快速学习能力,进而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都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