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哪些医改举措更有新意、更接地气?30条入围举措等你来投票
第四届“上海医改十大创新举措”评选活动启动以来,全市各办医主体、医疗卫生机构踊跃推荐、积极申报,共收到50余家单位推荐申报的65条举措,经过专家严格遴选产生了30条入围举措。筒子们快来投票,选出你心目中的“上海医改十大创新举措”吧~
由上海市医改办、上海市卫生健康委、上海市医保局指导,由解放日报社联合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组织开展,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协办的第四届“上海医改十大创新举措”评选今日(17日)起接受网络投票。
自2017年开始,上海市率先开展省级十大医改创新举措评选,全市各办医主体、医疗卫生机构踊跃推荐、积极申报参加三届十大医改创新举措评选,累计申报210余项,经专家严格遴选后的获奖、入围举措引起社会强烈反响,全方位展示了上海医改的突破性进展和积极成效,为上海、长三角乃至全国居民就医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
一起来看本届入围的30条医改举措吧
1.推进医保卡脱卡支付 优化群众就医体验
申报单位:上海市医疗保障局统计信息处
“医保卡脱卡支付”工作已全面落地实施,此项举措有效减少医保患者排队付费环节,减少付费排队时间。
2020年7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对“医保卡脱卡支付”作出批示:上海市推进“医保卡脱卡支付”应用很有意义,广受肯定,要不断总结完善,真正做到实用、方便、安全。
截至2021年4月,全市医保电子凭证激活量为785万人,超过总参保人数的40%。医保电子凭证应用已覆盖全市所有定点医疗机构(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38家互联网医疗机构、800余家定点药店。
2.精准流调精密织网,精细化防控新冠肺炎疫情
申报单位: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面对新冠肺炎这一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传染病疫情,市疾控中心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发挥专业技术机构作用,创新技术手段和工作模式,协同各联防联控单位,建立严密的疫情防控网,为维护市民群众健康、保障城市公共卫生安全发挥积极作用。
第一时间预警响应。2019年12月31日即启动不明原因肺炎疫情风险评估。在2020年1月20日上海首例新冠病例确诊前,市疾控中心已完成了防控预案、人员培训、检测技术、防控物资等各项准备。在一年多的疫情防控中,定期开展风险评估和研判分析,及时制修订技术方案200余个。
科学高效防控疫情。建立道口、社区、医院三道防线,严防境内输入。构建入境、转运、社区隔离管理三个闭环,严防境外输入。坚持人物同防,有效防范冷链物流传播。坚持“快、准、全”,“瓷器店里捉老鼠”,实施精准流调,快速联动处置,科学查明源头,快速阻断传播,精准高效处置本地疫情。一年多来,累计完成6000余例确诊和疑似病例流调处置,有效防范了疫情传播蔓延。
快速推进疫苗接种。制订新冠疫苗接种各项技术方案,积极协调疫苗供应配送,指导各区提升接种能力,严密监测接种效果和异常反应。至5月15日全市已累计接种2100万剂次,正向着建立人群免疫屏障的目标快速推进。
3.医疗付费“一件事”重塑业务流程,打造医疗领域城市精细化管理样板
申报单位:上海市卫生健康信息中心
医疗付费“一件事”是深化“一网通办”改革重点任务。依托市大数据中心“随申办”APP统一基础平台,作为医疗付费“一件事”的总入口。面向患者,基于国家“医保电子凭证”实名认证,经平台评估信用后,线上签约、额度授信。面向公立医院,统一接入、身份校验、协助付费对账。面向医保,提供用户基础身份及本市参保信息校验,制定扫码支付接口规范,实现患者就医无感支付。面向支付机构,打造支付聚合平台,实现医疗机构与第三方金融机构每日实时对账与结算机制。
4.一部手机走医院,数字化转型赋能智慧医院
申报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瑞金医院致力于“隔壁的房间,身边的瑞金”便捷就医服务数字化转型建设,在全市率先实现“数字健康1.0”7大应用全场景示范。
推动精准预约,部分科室号源时段优化到30分钟以内,预约患者候诊时间缩短至29分钟。开展大陆综艺智能预问诊,利用候诊时间,AI赋能询问病史,自动生成病历,提高诊疗效率。推广电子病历卡,应用率超过95%,并率先在官微提供调阅服务。率先试点44个项目跨院互联互通互认,医生工作站接入率100%。在沪首批实现诊间直付、信用医疗,首家开出医疗收费电子票据,率先打通挂号、就诊、付费、取药、检查等环节,实现“一部手机走医院”。与120实现实时互联,提升急救患者抢救能力。
推动“数字健康2.0”,AI辅助诊断、智能病房已得到大规模示范应用,与嘉定区开展数字健康城区试点,5G远程查房、5G超声、5G康复等新模式得到应用。
5.“一体化”共享,“一码通”服务互联网医疗,用“指尖”让就医“行云流水”
申报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长期以来,看病难,排队长,是被群众广为诟病的就医“痛点”。为了切实解决问题,仁济医院勇于探索传统医疗与移动互联网技术相融合,特别是在2020年,上海市政府大力推动“医疗付费一件事”、医疗电子票据等移动便民项目,仁济医院匠心助力全流程智慧医疗的建设,全面率先实现了医保脱卡支付、信用就医、线上就医、精准预约等服务,大大提升了患者满意度和获得感,并荣获了2020年度国家卫健委改善医疗服务先进服务等称号。
6.支付方式改革背景下医疗行业病种成本管理体系构建及应用
申报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以DRG为核心的支付方式改革是新医改的核心内容,但开展至今瓶颈凸显,主要体现在:一是DRG成本同质化测定难度较大、管理成本较高;二是价格调整机制仍以医保基金承受能力等作为主要参考依据,与医疗机构实际成本水平相脱节,造成定价机制的有效性缺失;三是现行补偿机制无法合理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不能有效约束公立医院的趋利性。
新华医院开展了基于DRG的病种成本管理体系构建,经过技术攻关,国内首次提出了“成本收入比”作为各DRG组内成本测定的技术方案,并验证了其可行性和可复制性,为解决各区域差异、测定标准成本提供了依据。从而打破改革瓶颈,形成基于DRG的管理策略与实施路径:一方面探索建立依据病种成本进行价格动态调整的有效模型,为医疗服务价格政策制定、完善价格机制提供支撑;另一方面建立适宜于医疗机构内部资源整合的病种成本管理策略和评价体系,为完善公立医院补偿机制夯实基础。关键技术方法已形成行业标准和规范。
7.“三位一体”打造泛长三角妇产科协作网,推动领域内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申报单位: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
作为国内领先的妇产科专科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自2013年开始牵头成立“泛长三角妇产科专科医院/妇幼保健院技术协作网”,目前签约单位总数达39家。8年来,医院协助技术协作单位进行亚专科诊疗中心建设,在医疗安全与新技术新项目上紧密结合,在严控医疗质量关的同时通过双向模式为协作单位培养了千余名业务骨干,让长三角地区的妇产科患者享受同质化诊治和长期管理,真正实现了“小病不出县,大病不出省”,赢得了当地社会和群众的信任。
此外,2020年,医院与34家联盟单位共同签署了“泛长三角妇产科党建共同体”合作协议,以“一张清单”、“二条主线”、“三大项目”为主要内容,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前提下,深化协作网合作模式,进一步推动了区域医联体建设。
8.全国首创沉浸式医学体验“梦想医学院”,探索儿童自主健康管理模式
申报单位: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于2018年在地铁12号线顾戴路站建成开放的“梦想医学院”是我国首个儿童医学体验馆,关注儿童自我健康管理,倡导人人都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获得了健康中国行动典型示范案例、上海市优秀社工项目等多项荣誉。
一、身份界定:做健康管理的主人翁,积极参与自我健康管理“儿童参与”是“梦想医学院”始终贯彻的方法论,通过对儿童就医经历的调研评估设置健康管理宣教模块,并设置从“小小体验员”到“毕业生”再到“医学科普小讲师”的激励机制,在政策层面、实践路径、交互层面均倡导儿童做健康管理的主人翁。
二、关口前移:建立从被动教育到主动参与的医学科普传播模式“梦想医学院”首创“沉浸式医学体验”实体空间,馆内高仿真设置 “小小专家门诊”“放射体验区”等六大模块,并围绕“疾病预防”、“健康促进”两大健康管理议题配套全生命周期体验专线及微课堂,引导孩子熟悉医疗卫生服务,以“疾病感知”刺激“医学认知”,最终内化成“健康觉知”。
9.上下联动城郊一体,打造“三全”慢病闭环管理模式
申报单位: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
糖尿病足(以下简称“糖足”)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糖足管理目前存在治疗费用高昂,治疗周期漫长,患者依从性差等问题。而从预防、及早筛查入手会减轻患者的痛苦,同时为患者省下大笔治疗费用,从根本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其中,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有效治疗,管理预防、治疗、康复等周期中的每一环节,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到区属综合公立医院再到市级医院,各司其职,应用“全方位、全病程、全覆盖”的三全管理模式,形成有效闭环。本管理模式通过分析筛查结果,掌握和锁定高危目标人群,加强管理,构建多学科综合诊疗体系,减轻百姓因病致残、因病致贫的风险,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为健康中国的发展战略贡献一份力量。
10.创新脑卒中“筛防治管康”一体化防治模式,全面保障卒中患者生命健康
申报单位: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
针对慢病防控中的重大疾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首创融合型卒中中心建设新模式(长海模式),实施13项重大管理新举措,极大提升救治效率,使入院到静脉溶栓中位数时间缩短至20分钟,时间窗内患者再灌注治疗率提升至72%,重型脑卒中患者良好预后率提升至58.3%;
积极开展杨浦四大社区近2万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工作,并成立院级脑心健康管理委员会,设置专人专岗,开展健康宣教和全流程闭环管理,显著降低卒中发病率和复发率;
牵头成立长三角脑血管病专科联盟,利用上海的优势医疗资源,开展卒中中心建设及救治关键技术培训推广,搭建卒中全流程信息化管理系统,推动脑卒中“筛防治管康”同质、科学和共享平台建设,促进长三角脑卒中救治一体化。
11.聚焦患者就医全过程多场景,开拓深化智慧化中医院建设
申报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龙华医院紧紧依靠上海市数字化转型工作为抓手,推进患者服务更均衡、服务内容更精准、服务手段更充分。在各级领导、主管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通过“便捷就医”场景的建设,拓展深化智慧化中医院建设内涵,努力打造一个管理有力度,内容有广度、服务有精度,举措有温度的智慧化中医院。
医院通过诊前、诊中、诊后三个阶段,全方位覆盖患者就医场景,建设全场景患者服务体系。诊前支持患者利用智能终端设备开展线上挂号、线上缴费,支持复诊患者登录互联网医院开展专家咨询、预约及线上付费等互联网服务;同时,利用大数据技术,测算分析专家接诊历史数据,提升预约精度,将普通门诊、专家门诊、名老中医门诊预约时段精确控制到30分钟。同时通过智能预问诊系统提高诊疗效率,通过互联互通互认夯实分级诊疗举措;积极实施医疗付费“一件事”省去排队付费时间。同时,医院通过信息化手段积极开展疫情防控工作,第一时间通过互联网医院是实现线上申请、查询核酸检测,优化群众核酸检测流程、缓解医院核酸检测压力。此外,医院积极推进实体医院、互联网医院、医联体相融合的医疗服务体系,扩大服务领域,构建传统中医与现代医学有机结合的闭环管理体系,如开发条形码可溯源系统,确保煎药的全流程控制等。
通过聚焦患者就医全过程,多场景建设,龙华医院将在患者就医、就诊服务、医保支付等方面不断开拓创新,让智慧化中医院的建设成果惠及百姓,在健康中国的建设道路上不断前进。
12.积极开展治未病健康工程,努力提升全民健康水平
申报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我院治未病中心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单位及上海首个“治未病中心”,着重开展中医体质评估、中医体检、慢病防治、“中医治未病”进社区项目等以中医为特色的预防疾病及“治未病”工作,运用中医诊断仪器,引入“中医健康管理”新概念,对个体进行健康评估及中西医综合管理方案的制定,将成熟的技术输出至本市乃至全国的二级医院或社区医院,总结成慢性病体质养生指导系列丛书,形成防治结合的创新型健康服务模式。中心于2007年首创中医治未病进社区“5+1”的推广模式,并逐步扩展至“X+1”模式,完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建设,总结上海治未病工作经验,与外省市单位建立治未病中心的合作,提升中医药预防保健临床服务的整体水平。
13.病种支付方式改革(DRG+大数据DIP)促进公立医院管理与发展
申报单位: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
案例紧抓上海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契机,创新性地将DRG与大数据病种分值付费(DIP)管理工具引入公立医院运营管理中,以精细化的病种成本核算为切入点,促进患者就医费用下降,通过诊疗流程再造和技术创新,以循证医学为基础建立住院天数、成本、费用等维度之间的回归模型,科学佐证ERAS、日间化管理、多学科合作等新术式、新服务的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形成病种CMI值与成本管控效用同步提升的良性循环;通过全面推进诊疗模式、服务模式、运营模式的转变提升患者疗效和就医体验。最终在解决老百姓迫切关心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同时保障了医疗服务效果,实现医院高质量发展和患者满意度的双赢,有效地提升了医保基金的使用效率。
14.新冠防疫背景下,线上线下融合的超大型城市心理救援和心理危机干预公共应急服务体系
申报单位: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
新冠疫情期间,在市防控指挥部的领导下,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牵头,17家区精神卫生中心协同构建的心理救援和心理危机干预公共应急服务体系,打通线上干预和线下救援的壁垒,将线上线下的心理援助措施有机融合,实现及时干预、转介诊疗、跟踪随访的服务闭环;搭建覆盖全市的心理援助热线中心呼叫平台,形成具备辐射长三角的心理应急救助指挥管理中心;通过健康云app等线上平台,进行心理测评、心理知识科普、个性化心理问答、个案心理咨询;心理援助热线平台搭载心理放松系列音频,开展线上心理放松指导服务;将全市符合专业要求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和志愿者分级分类统筹管理,根据不同应急响应要求灵活匹配人力资源。
15.领跑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上海模式”成“全国样板”
申报单位: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
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上海模式”成“全国样板”。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生近视问题的重要指示以及国家八部委文件精神,推进健康中国和健康上海(2019-2030)近视防控建设目标,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联合多部门率先创建全国唯一“医、教、体”深度融合儿童青少年视觉健康防治网络体系并实现智慧精准干预和规范诊治。同时,以临床研究中心为依托,加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治研究,推进相关研究成果转化应用,在服务好上海市儿童青少年基础上,还将“上海模式”辐射全国服务更多儿童青少年。
截至2020年底,“上海模式”已为上海市儿童青少年累计建档600万人次,并辐射福建、宁夏、广西等地,引领全国逐步构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政府主导、专业指导、视觉健康体系为主体、全社会参与”新格局,超亿儿童青少年受益。
16.点线面体四维疾病攻关,预诊治控康五层体系构建
申报单位:徐汇区卫生健康委员会
为应对老龄社会趋势,探索在中心城区集约各级各类卫生资源,引导委(市)属(管)大医院的溢出效应在区属二、一级卫生机构的动能转化机制。2018年以来,徐汇区卫健委以居民疾病谱为切入点,建立点线面体四维型区域重要疾病联合攻关模式。经过三年持续推进,“预、诊、治、控、康”5层级干预体系构建完善,效能全面提升。
选择年龄段疾病谱前端病种,以区域内8家三级医院为基点,5个层级为延伸方向,通过“健康总览、民生驱动、科教反哺”的方式,辐射出科研项目线、人群覆盖面和医改联动体,形成“8+6+13+N”的四维型体系。在攻关病种上,让居民少生病、诊得准病、看得了病、养得好病,徐汇所有高危孕产妇纳入防控平台,16万居民纳入疾病高风险筛查,1.9万左右高危人群得到干预和管理,近1万名患者进入分级诊疗并纳入控制及康复管理。
17.复旦儿科闵行协作网下的社区儿童康复基地网络建设
申报单位:闵行区卫生健康委员会
复旦儿科闵行协作网依托“复旦-闵行”医教研协同型健康服务体系和“1+1+1”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建立了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为首、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和闵行区中心医院等为辅,联合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成的闵行-复旦儿科医疗协作体系。依据科学规划,均衡布局、提升儿童康复服务能级,并通过织密网底、分类施治,夯实儿科康复三级服务体系。构建了结构合理、分工明确、技术适宜、上下联动、运转有序的新型儿童康复服务模式。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通过“技术输出”“规范输出”在闵行的有效转化,达到“品牌平移”,为闵行康复患儿提供“同质化、连续性”的复旦儿科诊疗服务,改善患儿就医感受,方便就医、有序诊疗。
18.三级健康管理纵向联动,打造市一江桥区域紧密型健联体
申报单位:嘉定区卫生健康委员会
作为上海市“十三五”医疗机构设置规划重点项目,嘉定区江桥医院是上海市卫生健康服务体系中5个需要新建的区域性医疗中心之一。自2014年6月上海市卫生局批复设置后,嘉定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高起点科学论证明确定位,主动引入市区三级医院全面托管,实行院区制、紧密型管理,先行开展人才、学科、财务运行研究,高规格配置人员、设备、设施。组建高层次医院管理委员会,推进学科带头人下沉。进入“十四五”期间,市一支撑下的江桥区域性医疗中心,正在向运营管理平衡、服务看齐三级医院水平、成为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和国家医改标杆迈进。
19.构建整合型康复体系 全面提升区域健康品质
申报单位:松江区卫生健康委员会
松江区在2012年被列为国家康复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区以来,形成特色鲜明的康复医联体和分层级分阶段康复医疗服务体系。2020年,全区户籍人口平均期望寿命84.20岁,万人口康复床位数达5.2张,康复患者医疗费用降低12.8%,市第五康复医院作为区域医学康复中心,成为全国首家连续两轮获得CARF国际认证的康复医疗机构。
一是强化统筹规划,回应人民群众健康新期盼。将康复体系建设纳入医改重点和绩效考核,构建“3+X”康复医疗体系,全面推进社区康复中心建设。
二是注重机制建设,提升卫生健康服务能级。强化区域康复医学中心建设,打造全过程闭环管理实现路径,建成区域康复信息共享平台。
三是突出长效常态,促进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与交大医学院、中医药大学、九院、曙光医院等合作,优化松江新城卫生健康资源布局,加强区域性医疗中心建设,将康复医疗服务纳入“十四五”区域卫生健康规划,优化高端康复医疗服务资源。
20.依托长三角(上海)智慧互联网医院打造新型分级诊疗模式
申报单位:青浦区卫生健康委员会
基于长三角(上海) 智慧互联网医院平台,以“区域融合”及“线上线下融合”的方式,面向长三角示范区乃至三省一市的“全域”居民,围绕常见病、慢性病及疑难杂症等“全病”,提供“家医签约-健康管理-疾病筛查-疾病监测-转诊治疗-社区康复”的“全程”新型分级诊疗服务。形成以家庭医生制度为基础的多层次、多样化、布局合理的医疗服务体系,重点完成跨域医疗协同互认中心、互联网分级诊疗中心、互联网医疗运营管理中心“三中心”及医疗健康基础平台扩展、信息化基础设施扩展 “两扩展”建设,建成覆盖“全域、全病、全程”的新型分级诊疗体系 “一体系” ,以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实现惠民便民 。
21.医-防融合模式区域医疗中心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核心能力体系构建
申报单位:上海市浦东医院
在全球新冠疫情爆发及全国疫情常态化防控期间,为贯彻和落实增进民生福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医改制度,上海市浦东医院着力提升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及处置综合能力,组建了由院长、书记任领导小组组长,医疗副院长任执行组长的医-防融合区域医疗中心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形成快速响应工作机制、制度管理体系、物资保障体系、数据传报系统、全闭环管理工作机制、物理空间体系、平战结合工作机制。承担设置160床位的境外旅客观察区医疗诊治救护之重任;组织承担100多个单元、日接种量达超万剂次接种重任,确保人员零感染、零走失、零漏诊、零疏失的“四零”目标,发挥出区域医疗中心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核心能力在疫情防控中的重要作用与优势!
22.建设老年友好型医院,助力老人跨越“数字鸿沟”
申报单位:上海市同仁医院
上海市同仁医院贯彻国务院《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实施方案》文件精神,聚焦信息化高速发展时代老年人获得智慧诊疗、便捷就医的需求,着力打造老年友好型医院,为老人跨越“数字鸿沟”开展针对性帮扶,内容包括:对不擅网上预约的老人,开辟 “长者优先”通道;设置专岗、智慧课堂,招募志愿者,贴身指导老人使用线上服务;借助社会资源,开发适用于老年人的自助设备和电子胸牌;通过与老年患者家属的线上沟通,弥补他们无法全程陪伴的焦虑和遗憾;延伸服务范围,利用远程技术,让社区老人就近享受慢病管理和健康咨询。这个项目的开展,使医院“敬老为老”蔚然成风,城区“长寿康宁”特色进一步凸显,收获了良好的口碑和社会的赞誉。
23.构建长三角全生命周期慢病健康管理联盟
申报单位: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
构建长三角全生命周期慢病健康管理联盟在长三角生态一体化绿色示范区推行,在长三角智慧互联网医院的平台对来自三地的患者,在健康管理的基础上,进行现场健康教育,积极开展线上健康教育,同时对稳定期慢性患者复诊、健康咨询、用药指导进行进行远程指导,在长三角一体化绿色示范区内建立信息共享,区域内检查互认。利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的机遇,完成群众足不出户即可实现就诊、远程会诊、药物配送、精细化健康管理和市区大型三甲医院专家面对面远程医疗的新型医疗方式。从而在慢病管理、区域内医疗机构检验检查互认、区域内医疗服务中心、个体化诊疗模式以及区域内医保结算有更长远的提高与便捷。最终切实降低慢性病的发病率,减少医疗费用支出。
24.建设“五网合一”妇幼卫生体系,创新互联共享妇幼服务模式
申报单位:长宁区妇幼保健院、长宁区妇幼保健所
“建设‘五网合一’妇幼卫生体系,创新互联共享妇幼服务模式”是我院创新公共卫生服务的一项举措。其内容以群体妇幼公共卫生能力和需求问题调研为切入点,通过夯实生命安全网、下层技术支撑网、拓展系统保健网、打通信息数据网、整合街镇服务网,建设完善的妇幼卫生服务体系,推动医疗服务技术高质量发展,全区妇幼卫生工作人员能级快速提升,区域妇幼卫生健康服务满足人群多层次多元化需求,实现产前产后和院内社区全程化健康管理信息双向贯通,妇幼健康促进行动在机构、社区和街镇三者之间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成果,《国家级妇幼保健机构能力建设项目》等2个项目专项资金达700万,“生育一件事”获第四批上海市医疗服务品牌该项目在全市推广。
25.关注中老年人脑卒中后康复,建设持续性康复医联体模式
申报单位:上海市第二康复医院
上海市第二康复医院是一所康复学科建设完善的康复专科医院,在区“康复医联体”工作中充分发挥康复龙头作用,目前已对区域内11家社区医院的脑卒中康复中心建设进行帮扶指导。依托区“康复医联体”协议,一方面,向社区成员单位进行人员和技术的输出,充实社区康复专业人员队伍,促进社区医院脑卒中康复中心的建设,提高社区医院的康复医疗质量和水平。另一方面,通过专家门诊带教、教学查房和业务讲座等,推动基层医疗机构的康复医疗技术水平的逐步提升,筑牢社区医院脑卒中康复的网底建设,为社区人才培养、科研发展奠定了基础。最终能够让脑卒中患者在基层医疗机构就诊,同时获得便捷、同质化的“家门口”康复服务,实现了优质医疗资源的共享。
26.一站式综合健康管理——普陀区家医“双签约”服务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申报单位:普陀区卫生健康事务管理中心
以家庭为单位的“1+1+1”专家-家医双签约服务模式,是在“1+1+1”机构签约服务基础上的工作机制及服务模式的创新,是“纵向三级网络”下 “横向资源整合”的有力探索。“双签约”服务,是指家庭医生在为签约居民服务时,有上级医院专家的业务支撑,家医-专家共同服务于这个签约家庭。
普陀区每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同时聘请祝墡珠工作室的专家担任他们的“双签约”服务导师。在导师制度下,家庭医生根据签约居民的具体情况选择上级医院的专家结对,共同为签约居民家庭进行“全人、全程、全生命周期”服务,双重保障签约家庭居民的身心健康。该模式已经推广到外区社卫中心。
27.以智能康复为核心,建立四级康复网络,打造居民“家门口”康复服务平台
申报单位:黄浦区打浦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康复需求,打浦桥社区探索建设四级康复网络。以智能康复技术为核心,引进智能化数据信息平台、康复管理系统,联合瑞金康复医院,构建紧密型、同质化的康复专科医联体。四级康复网络将康复治疗延伸至站点、居家,康复治疗师为行动不便的居民上门提供日常生活能力训练、运动康复、手法治疗等康复治疗。与此同时,社区康复治疗与上级综合康复医院双向转诊,形成互联互通。本社区四级康复网络已为1300余名居民提供康复服务,有了站点康复和家庭康复,居民负担减轻、治疗便捷、效率提高,很多社区患者重新拾起生活的信心。多家媒体对中心四级智慧康复网络建设进行了报道,为广大社区开展康复工作提供良好的经验。
28.“e+医”健康云天梯,赋能健康扶贫最后一公里的“云”方案
申报单位:长宁区天山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天山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经过先后两年派驻家庭医生、公共卫生以及中医全科团队前往对口支援云南红河州乡村卫生院,精准了解需求后,立足当地“老、少、边、穷”实际状况,创新了“‘e+医’健康云天梯”项目,通过互联网PC客户端、移动设备客户端等多种形式实现远程会诊、会议、带教、培训等应用场景,是“卫生中心-卫生院”“家庭医生-乡医”的健康扶贫时间、空间、理念的365天全方位延伸,是基层卫生健康扶贫长效机制的有效探索,将长宁社区卫生改革经验和成果惠及对口地区的村寨村民,持续赋能健康扶贫最后一公里。
29.“进园区医小时”和“家庭医生工作站午间一小时”——大桥家庭医生功能社区服务模式
申报单位:杨浦区大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为了功能社区的探索,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的更高需求,大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围绕便民、亲民、惠民原则,全科团队尝试用“八小时”以外的时间接管白领的健康问题,做“全人群”的健康守门人。提升服务能级,获得了园区白领广泛好评。
一、“志愿者”精神得民心。通过区域大党建平台,中心和大桥街道社区党建服务中心一拍即合,成立了“志愿者服务队”,打造“进园区医小时”党建服务品牌。利用每周四中午的一小时,为长阳创谷园区的白领提供健康志愿服务。以家庭医生工作室为宣传点,开放“午间一小时”,每周二中午门诊开放一小时。提供全科咨询诊疗、中医适宜技术、康复项目等服务。自队伍成立以来,累计开展161场活动,服务了9687人次。
二、“清单式”服务获民赞。项目以清单式模块服务形式进行分层管理,指引就诊,提供了职业人群健康服务的可行方案。经过两年多的坚持,白领满意,企业无忧。
30.智慧防疫“三件通”——健康通、核检通、接种通
申报单位:万达信息股份有限公司
健康云作为全市互联网+公共医疗健康服务的统一入口平台,充分发挥互联网时速利用技术优势快速推出智慧防疫“三件通”——核检通、健康通、接种通,助力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卡码合?”健康通,集成红外人脸测温、身份证核验和健康码核验等多项服务,通过“智能识别、精准拦截、一码查验、码上通行”实现“管住重点人、放行健康人”。
“预防性主动筛查”核检通,采用“扫码即用、云上登记、亮码即采、云端调度、实时反馈“五步法,在上海新冠疫情发生和备战期间,在机场、医院、社区打造多方联动、一体化运作的核酸检测闭环管理体系。
“大规模免疫防护”接种通,融合互联网思维、智能化手段,通过健康驿站和接种通“登记-扫码-接种”三步实现“一人一码一档”疫苗接种全过程可追溯,提升大规模人群免疫接种工作中医患双方的效率。
“防疫三通”模式筑成坚固的传染性疾病管控战线,推动传统行政管理向数字驱动的精准施策的转变,促进城市治理体现建设的规范化、协同化、智能化。
投票规则:
1.网络投票时间:即日起至2021年5月21日24:00。
2.每位用户在投票期内只能投票1次,每次投票最多能选10个选项。微信投票将作为参考指标,最终结果还将结合专家评审。
3.本活动解释权归主办方所有。
更多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