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生契阔,与子成说”该如何解释?很多人张口就来,却贻笑大方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是一部传承数千年的经典,至今依然滋润着莘莘学子。

  不过,很多人诵读古典历史片时,往往不求甚解,囫囵吞枣,理解上也不到位。

  虽然读诗是一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有个人理解,又能乐在其中,倒也无伤大雅,但一些基本字词若都解释错了,与人谈诗论道时,难免容易贻笑大方。

  比如这句被广泛传诵的诗句:“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几乎人人耳熟能详,却有着诸多不同的解释。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01“契阔”古今含义多

  其实,在“死生契阔,与子成说”这一诗句中,生僻字并不多,人们很容易就能理解其大概诗义。比如诗句中的“子”是人称代词,是对人的一种尊称,而“说”则常被理解成“约定,盟约”等等。唯有“契阔”两字,古往今来的解释莫衷一是,争议较多。

  按照现代人的习惯,“契”常用于“契约”一词中,因而容易被人们理解成“约定”,而“阔”字则常会被看作有“开阔,深远”之意。用这种解释去理解诗句,不仅会显得粗浅,而且还难以解释得通。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出现一字多义、一词多义的情况也很正常,就拿“契”字来说,它本来的意思应该是“刻”,有雕刻之意。

  比如在人们熟知的典故“刻舟求剑”中,楚国人过江时,剑落于水中,他刻舟求剑,《吕氏春秋》中就说是“契其舟”等等。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人们从“契”字中,引申出了“契约”、“契合”等含义,其用法更为广泛。

  刻舟求剑“契阔”作为连接在一起的“词语”,并不仅仅只出现在《诗经》中。当它被别人使用时,其含义也各不相同。

  如在曹操的《短歌行》中,诗句“契阔谈?,心念旧恩”中的“契阔”有久别重逢之意。

  在杜甫的《咏怀五百字》中,写的“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阔”,其中的“契阔”有勤苦奋斗之意。

  唐代研究《诗经》的大家孔颖达,还将“契阔”解释为“约束,拘束”等等。

  当然了,如果想要更好、更准确地去理解诗句,还是要结合全诗去看的。“死生契阔”一句,出自《诗经·国风·邶风·击鼓》一诗,这是一首非常典型的战争诗,古往今来的学者们,也多认为《击鼓》是一首士卒思归之歌。

  然而,士卒“思归”时,顺带着思念的人是谁,却有不同的看法。因为即使是通读全诗,也难以准确了解到诗歌的创作背景。

  《击鼓》全诗02《击鼓》背景百家说

  关于《击鼓》一诗的背景,也有诸多有理有据的说法,其中最常见、最为人们所接受的解释有两种,分别是“思妻说”和“战友说”。

  按照“思妻说”的解释,《击鼓》描述的是一个和爱情有关的故事:春秋时期,卫国的征夫随着“孙子仲”将军远征“平陈与宋”,但战事陷入胶着之势,久离家乡的士卒思乡却不得归,还面临着随着失去生命的危险。这时,征夫想到了在家的妻子,和曾经与她同立下的誓言,饱含幽怨思乡之情。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而按照“战友说”的解释,《击鼓》则是一首和友情有关的诗歌:两个同乡男子一起参军,立下誓言同生共死,无奈一个被派去修建城防,另一个却远赴边塞。面对胶着的战事,和朝不保夕的状况,士卒难免会想起好朋友的安危,怨恨自己难以坚守当初的诺言。

  其实,不管是哪一种说法,都有共同之处,比如它们都与战争息息相关,诗歌的主人公也都曾立下了“死生契阔”誓言等等。结合全诗,再结合“契阔”两字的各种用法,以及古人的习惯,不难判断出,《击鼓》中的“契阔”有“合离”之意。

  不过,即使把“契阔”解释了“合离”,也依然会有不同的理解。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03生不同衾死同穴

  当“契阔”被理解成“合离”,通常这句话也会被解释成“生死不分离”,是士卒对爱人或者战友许下的诺言。

  但也有学者认为“死生契阔”应作“死契生阔”,有“生不能同寝,死后要同穴”之意:士卒在离开家乡远赴战场之时,曾和那个人立下了“活着虽然分开,但死后也要在一起”的誓言。

  生不同衾死同穴不管是哪一种解释,诗歌中所蕴含一些情感是不变的。对战争的埋怨,对家乡的思念,对诺言不能实现的心有不甘,虽时隔千年,依然能感人至深。

  所以,真正理解诗歌背景的读者,在读到“死生契阔”时,联想到的也不仅仅是好听的誓言,更会增添诸多对生活的感悟。

  你觉得“死生契阔,与子成说”应该如何解释呢?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