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位科学家亮相红毯,致敬“最亮的星”!粉丝来打Call
1、刘胜:破解中国“芯”卡脖子技术
武汉大学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兼职教授,电子封装科学与技术杰出专家。致力于芯片封装与集成、先进制造和半导体材料的研究,组建国家集成电路封测产业链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实现了高密度高可靠电子封装从无到有,由传统封装向先进封装的转变。实现了高密度高可靠电子封装技术的自主化。研制成功的 300多类产品覆盖12个行业,成果用于华为、中兴等企,引领了我国电子封装行业和装备的跨越性发展。成果荣获202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董念国:为患者修补“破碎的心”
华科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主任医师、教授,著名心血管外科专家
多年来,他在心脏疑难重症领域攻坚克难,坚持技术创新,为无数心脏病患者修补“破碎的心”,创下多项国内第一、世界第一的瞩目纪录,让世界听到心脏移植“中国声音”。
他创新心脏移植供/受体理论与心脏移植技术,是中国心脏移植进入国际先进行列的推动者,中国儿童心脏移植引领者;创建重症心力衰竭外科治疗新方法,为桥接心脏移植和提升重症心力衰竭治疗效果作出重要贡献。
3、侯浩波:让固体废物“落地生金”
武汉大学教授、珞珈杰出学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
他长期从事固体废物处置与资源化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持和承担省部级重点项目和生产单位委托的科研项目30余项,HAS土壤固化剂获国家发明专利,并推广应用,产生经济效益2800万元以上,在工业废渣综合利用、固体废物填埋场防渗体系、危险废物固化处理等方面,取得多项科研成果并通过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曾获湖北省青年科技奖、中国青年科技奖、湖北省技术发明二等奖,2002年被评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03年入选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
4、袁志明 :与病毒赛跑
中科院武汉分院院长,武汉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主任
他长期从事虫媒病毒和烈性病毒检测、病毒分子流行病学和生物安全研究,主持我国第一个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的设计和建设,建立了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开展生物安全和生物技术国内和国际咨询与战略研究。
2003年,他接过建设武汉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的重担,带领团队建成我国第一个通过认证、可开展“人间传染四级病原”研究的P4实验室。
新冠疫情暴发后,他带领团队迅速反应,率先获得了新型冠状病毒的细胞培养、啮齿类动物感染和非人灵长类动物感染操作的活动资格。同时,他短时间在动物模型构建、血清制品研制与康复者血浆治疗、灭活疫苗研发、新型消毒剂研制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并在生物安全指导、疫情防控政策研究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
5、宋保亮:探寻胆固醇代谢奥秘
宋保亮,武汉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他长期致力于胆固醇代谢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原创发现:阐明小肠胆固醇吸收的分子途径、揭示一条胆固醇合成调控通路、发现细胞内胆固醇运输的新途径与方式,这些成果为降脂药物的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理论基础;以通讯(含共同通讯)作者发表论文40余篇,包括Nature、Science、Cell等;曾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陈嘉庚青年科学奖、中国青年科技奖、谈家桢生命科学奖创新奖、科学探索奖等荣誉,于2015和2020年两度入选“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
6、谢树成:从微生物出发,破解地球密码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围绕地质时期微生物这一地质学难题,他形成了从技术方法创新到理论认识突破再到新学科拓展的系统创新链。提出了示踪干湿古气候的一系列陆相微生物新指标,为查明我国东部地区干湿古气候的空间变化及其成因机制做出了突出贡献,被《Science》期刊评述为“对理解过去和未来东亚夏季风做出了多方面的重要贡献”;发现了二叠纪-三叠纪之交海洋微生物出现两幕爆发事件,为锁定动物大灭绝的地内成因机制提供了新视角。他通过地质微生物的创新性工作,带动地球生物学这一新交叉学科在我国的快速发展,中国因而被国际著名学者评价为“是发展地球生物学的一支国际领导力量”。
他以首席科学家身份先后主持了973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和111计划项目。发表SCI论文160篇。
7、周翔:聚能创新,突破关键技术
武汉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他长期致力于核酸化学生物学的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小分子对核酸结构的识别及其功能调控研究、基于核酸化学技术在疾病诊疗中的应用。通过小分子对核酸结构的识别和功能调控,开发核酸靶向药物分子和重大疾病诊断技术,取得了系统的、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创新性成果,推进了核酸化学生物学研究发展。他以通讯或共同通讯作者在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260余篇。获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两次,排名第一),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奖二等奖。
8、高宗余:“桥”见最好的时代
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铁大桥院首席科学家
他长期致力于大型桥梁工程的设计、施工技术研究工作。系统构建了高铁大跨度桥梁建造成套技术,使得我国高铁桥梁的跨越能力、承载能力、行车速度等主要技术指标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开创性地开展多塔缆索承重桥梁技术研究,攻克其刚度控制、关键结构与建造技术的世界性难题,使得千米级三塔悬索桥率先在中国得以建成;研发了复杂环境下跨海桥梁建造系列技术,推动了我国桥梁建设事业由内河走向海洋。主持设计了武汉天兴洲长江大桥、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沪苏通长江大桥、东海大桥、杭州湾大桥、平潭海峡大桥、武汉二七长江大桥、武汉鹦鹉洲长江大桥等多座世界级桥梁工程,为我国桥梁技术走向世界前列和湖北桥梁产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9、潘垣:在求新中不断攻克科研难关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磁约束聚变和脉冲功率专家
他是磁约束核聚变专家、脉冲强磁场技术专家、脉冲功率技术专家、高电压技术专家,我国磁约束核聚变和大型脉冲电源技术的主要开拓者。主持和参与主持包括“中国环流器一号”在内的我国三套磁约束核聚变实验装置的研制和一套核聚变实验装置的升级改造;提出并指导“脉冲强磁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省部级特等奖一项,一、二等奖多项。
10、李德仁:遥感时空脉搏 浇铸强国伟业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
他是国际著名地球空间信息专家。长期从事遥感、全球卫星定位和地理信息系统为代表的地球空间信息学的教学研究,提出了处理测量误差的可靠性和可区分理论和空间数据挖掘理论,发明国际知名的“李德仁方法”,推动了中国测绘业走向世界。他提出“3S集成”(GPS全球定位系统、RS遥感、GIS地理信息系统)理论获得国际认可,这一成果实现了天空地一体信息化移动测量的历史跨越。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陈熹、剧情片田佩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