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届考研生太难了”,看清“上岸难”背后的真问题
来源:红星新闻
作者: 熊丙奇
考研一定是好的选择么?
3月11日,教育部发布了《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国家分数线),各招生单位将根据《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在国家分数线的基础上,自主确定并公布本单位各专业考生进入复试的要求。
相关话题瞬间引爆热搜,讨论度爆棚。不少网友相互问候:今年,你“上岸”了吗?网友们也纷纷对“这届考研生究竟有多难”进行了调侃式吐槽。
其实,国家分数线高低本身并不能反映考研的难度。评价考研难度,一要看整体考研学生的实力,二要看具体学校、专业的报录比。通过一些数据也可看到,考研中,存在部分学生缺乏理性定位,以及学校招生冷热不均的问题,而这也是决定能否“上岸”的一个重要因素。
据此前报道,我国今年考研报名人数比去年增加80万,增幅达到21%。有人认为这是国家分数线上涨的主要原因。这其实并不完全正确。根据分数线划定规则,就是考题难度不变,在考研人数增加的情况下,分数线也有可能维持不变。这要看新增报名群体的竞争实力,如果他们的实力很强,会推高分数线,而如果实力比原来的报名群体低,那就不会推高分数线。
这也就带来学生的理性定位问题。当前的考研,有“全民考研”之势,随着考研人数增加,舆论也呼吁增加研究生招生计划,提高考研录取率——按照去年的研究生招生人数,以及今年的研究生报考人数,我国的研究生录取率不到25%。今年全国两会也有政协委员建议,考研人数持续大幅增长,但录取名额没有变,研究生招生规模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是否扩招需要审慎对待。提高研究生录取率,让更多考研生“上岸”,就能保障研究生生源质量吗?发展研究生教育,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必须严把质量关,否则,扩招只会让分数线下降,也可能带来研究生贬值的问题。
遏制考研低水平竞争,需要高校毕业生理性定位,不能都把升学作为本科毕业的出路,主要还得看自己到底适不适合考研。
另一方面,考研人数增加,对高校来说,是不是都是“利好”呢?有人认为,考研人数增加,有利于研招高校招到更优秀的学生。这未免有些想当然了。“全民考研”并不能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反过来可能因考研中存在的应试考研问题,而影响研究生生源质量。评价研究生生源质量,不是看有多少人报考,而是要看报考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研究生招生中,各校的情况是不同的。总体看来,名校的报考人数多,竞争激烈,学校的复试线要远高于国家线,很多考研一战、二战的学生,也多是冲着名校去的,这也让名校的复试线越来越高。但即便如此,也不代表生源质量就更高,研究生招生之所以设计复试环节的目的,就是要破除唯分数论,综合评价考生的学术潜能、综合素质录取。
因此,考研同学不能只盯着考研科目准备,而必须发展自己的综合素质。这不但有利于在研究生复试中有更好的表现,也有利于研究生学业以及未来的职业发展。
对于一些非985、非211普通高校来说,研究生招生情况则不太理想,有的甚至上线考生都不足,需要调剂。如何办出学科专业特色、提高教育质量,是这些高校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只有每所高校办出高质量和特色,也才能进一步扭转唯学历论、唯名校论。
考生规划考研需要综合权衡、理性评估,研究生培养单位也需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这是应对“考研热”的两方面。盲目考研,必定会加剧考研竞争,而并不利于提高研究生质量;对于高校来说,重要的不是追求研究生教育规模,而必须聚焦能力素养的培养。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熊丙奇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