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清华文创论坛分论坛成功举办!
2021清华文创论坛分论坛成功举办
集聚创意,引领文化。12月5日,2021清华文创论坛在清华大学成功举办。本届论坛以“文创发展与乡村振兴”为主题,邀请学术界知名专家、乡村文创前沿领域探索者、政策制定者等嘉宾共同探讨乡村文创发展的巨大潜能和全新路径。
12月5日下午,2021清华文创论坛“传统保护与非遗传承”“乡村治理与媒介呈现”“文化介入与艺术表达”“ 文创赋能与产业振兴”四个学术分论坛以线上形式成功举办。
分论坛一:传统保护与非遗传承
学术分论坛一以“传统保护与非遗传承”为主题。论坛由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助理研究员石文婷主持,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研究员沙垚点评。会议时间持续3小时,分享论文11篇,期间最多有203位用户同时在线。其中既有有关传统技艺和民族仪式的深入考察,如对新疆模戳印花布、河南濮阳麦秆剪贴工艺、江西夏布绣、黑龙江萨满祭祀活动的关注,也有对手工艺传承、手工艺保护的模式分析。
会中,点评嘉宾沙垚老师针对每一篇参会论文都提出了翔实的建议。他肯定了各位发言嘉宾扎根于乡村、深度调研取材的学术作风,同时也提醒青年学者:第一,调研扎得深是好事,但要注意调研材料和学术论文的区别,报告写作和学术写作之间还存在一段打散、提炼和归纳的距离;第二,研究要有明确的问题意识;第三,要注意辨析行文的学术框架和政策框架,不能混同混用;第四,要注意理论和概念的适用性,避免平行嫁接,误取误读。会后,参与论坛的分享嘉宾和听众都表示收获满满,不虚此行。
分论坛二:乡村治理与媒介呈现
学术分论坛二以“乡村治理与媒介呈现”为主题。论坛由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助理研究员王敏主持,《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执行主编杨学军担任点评嘉宾,共有12位来自不同高校的投稿作者分享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主要涉及“乡村文化传播”与乡村图景的“媒介呈现”两个主题,为探寻乡村治理新路径展开了有益思考。
会上,多位作者探讨了乡村振兴背景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路径,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宋昱晓讨论了“可爱”传播对于传统文化创新与传承的意义。中国海洋大学博士研究生关卓伦从文化基因视角出发研究了乡村文化资源开发与乡村振兴的协同策略。另外,国产动漫多位作者讨论了新媒体环境中的乡村景观呈现和传播情况。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研究生何思瑶认为,新媒体环境下乡村文化传播呈现出主体多元、内容多样、方式交互的特征,传播乡村文化需要思考形象、内容和关系的重构问题。渤海大学硕士研究生马一平认为短视频作为承载乡村景观的互动平台,既是信息传递之网,又是社会交往与意义共享之网,乡村景观在短视频平台上受到多元传播主体的形塑。
点评嘉宾杨学军认为,青年学子们积极探讨了新媒体环境下的乡村传播现状,为进一步探索乡村治理的新方向提供了有益借鉴,在国家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这类研究有着现实的实践价值和启发意义。
分论坛三:文化介入与艺术表达
学术分论坛三以“文化介入与艺术表达”为主题。论坛由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方诗敏主持,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传媒与舆情研究所所长郭万超担任点评嘉宾。论坛通过腾讯会议线上举行,学术氛围浓厚,直播期间吸引超过百名学者和观众。来自全国各地、不同学科的13位论文发言人紧扣“文创发展与乡村振兴”的主命题,围绕节庆运营、民俗传统、艺术图腾、景观规划、人工智能、空间运营及文化活化等主题进行了论文汇报。入围的13篇论文具有宽广的学术视野、扎实的理论支撑和前沿的实证案例,充分展示报告人的研究成果和学术风采。
点评嘉宾郭万超老师从研究设计、文章立意等角度给13位报告人提出了高屋建瓴的建议,同时在具体的研究方法和实证技巧等方面给出了宝贵的意见。最后,他勉励在座的青年研究者持续从多学科的视角开展从艺术介入乡村、创意植入乡村的学理探索,让文化创意点亮乡村振兴之光。
分论坛四:文创赋能与产业振兴
学术分论坛四以“文创赋能与产业振兴”为主题。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刘钰潭担任主持人,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董筱丹副教授担任点评嘉宾。10位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湖南大学、四川大学、武汉轻工大学、玉林师范学院、中山大学、中国动漫集团的研究分享者参加会议。研究成果既有独立成果也有团队合作研究,学历背景涵盖本硕博不同阶段。十位分享者的研究成果均紧紧围绕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关系展开讨论,多集中于多个省市的小镇、村落展开个案研究,并聚焦在乡村产业发展路径、开发模式、文化IP建构、乡村的文创人格化等主题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方法和议题多元,体现出对于乡村语境中现实问题的高度关注。
点评嘉宾董筱丹老师对每篇论文进行了细致的点评,并对整场论坛进行了总评。她认为,10位分享者的文章体现出对于乡村问题的现实关注,研究议题具有较好的创新意识,提供了许多启发。同时也提出论文需要具有更鲜明的问题意识和扎实的理论建构,并与具体的经验材料相结合,同时研究结论部分要实现和理论与经验材料的呼应、深化,同时应该不断审视个体研究视角,以利于文章研究结论的客观性和全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