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高等教育1949-2020

  中国现代高等教育波澜壮阔发展的序幕正式开启可以追溯到1895年10月2日,天津大学的前身北洋大学在天津诞生。北洋大学自创办之日起,就以“兴学强国”为使命,这是中国大学对自己的使命和功能的认识,是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与担当,是中国大学精神的元始。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仅有普通高等学校 205 所,经过数十年发展,尤其是1999年中国高等院校开始实行扩大招生之后,高等院校的数量、招生人数、在校生人数、毕业生人数以及学校的规模都有了爆炸式的增长。

  

  截至2020年6月30日,全国高等学校(未包含港澳台地区高等学校)共计3005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740所,含本科院校1258所、高职(专科)院校1482所,成人高等学校265所。

  随着教育不断改革,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不断增加,在校学生人数不断增长。

  1949年,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仅11.7万人,1978年85.6万人,1990年206.3万……2020年,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达3285.3万人。

  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让大学生不再是“凤毛麟角”,让更多中国人实现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

  【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

  70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不断提升。

  

  1949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0.26%。1999年的扩招开启了中国高等教育规模式的发展,2003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快速突破15%,进入大众化阶段。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了54.4%。

  而国际上通常认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以下时属于精英教育阶段,15%~50%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超过50%便进入普及化阶段。70余年的时间里,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走向大众化再走向普及化,越来越多的家庭实现大学生“零的突破”。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1836万人,与2010年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8930人上升为15467人,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9.08年提高至9.91年,文盲率由4.08%下降为2.67%。受教育状况的持续改善反映了10年来我国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以及扫除青壮年文盲等措施取得了积极成效,人口素质不断提高。

  “十四五”期间,我国高等教育将从高速度规模增长转变为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刘昌亚表示,到“十四五”末,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力争提升到60%。

  【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不断增加】

  充足的经费投入是推动高等教育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之一。“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我们的高等教育规模如此巨大,在经费上的巨大投入自然是少不了的。

  高等教育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高等教育的财政投入是提升高校师资力量、改善科研条件、加强基础建设等方面的关键点。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投入来源的渠道和方式多样,但主要分为政府投入和社会投入。

  

  近年来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不断增加。2005年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投入3524亿元,2015年这一数据增长到9518亿元,十年间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增长了1.7倍。2020年高等教育经费投入13999亿元,比上年增长了535亿元。

  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和创新第一动力结合点,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16到2019年,高校科技经费总额达到7820亿元。创新资源的汇聚,为高校原始创新能力提升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历了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再走向普及化,我国成为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大国。同时,研究型、应用型等各类高校各安其位各展所长,学科专业结构不断优化,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体系正在形成。

  当前中国的知识密度和知识资本正在崛起,在全世界范围内,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拥有如此大规模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群。高等教育人群的创新力量一旦被激发,中国的经济又将再次迎来巨变。

  资料来源:教育部、国家统计局、新华社、中国教育新闻网

  编辑:陈凯茵、陈伸、赵雪(实习)、孙诗淇(实习)

  制作:侯轶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