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资料 模块一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本人教资已过,现将之前整理的教资资料无偿分享给大家,希望大家都能一次通过!

  模块一?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四星为必考内容】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1.教育的概念【单选、辨析题★★】

  ①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教育的三个性质:育人性、目的性、社会性)????????? 间接性知识

  ②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基础,具有生活化、情感化、广泛化的特点)、学校教育(主导、关键)、社会教育(保障、依托)。

  ③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

  ④更狭义的教育:德育。

  2.教育的属性【单选、辨析题★★★】

  ①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也是教育的本质属性。(育人性、目的性、社会性)

  教育的根本属性是:社会性

  教育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

  Eg1.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其特殊性表现在(ABC)

  A.教育以培养人、促进人的身心发展为指向

  B.教育以教与学为外在表现形态

  C.教育以传递知识经验为载体

  D.教育是一项社会实践活动

  Eg2.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是( BD )

  A.模仿性 B.意识性 C.规律性 D.社会性 E.复杂性

  Eg3.教育的基本特点是培养人(√)

  ②教育的社会属性:

  a.永恒性: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着教育。(教育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b.长期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c.历史性:古今不同。

  d.继承性:古今相同。

  e.相对独立性:教育有自己的规律、特点(教育自身的历史继承性);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教育与其它社会意识形式(eg.政治思想、宗教信仰、哲学观念、伦理道德、文学、艺术等)的平行性。

  f.民族性:民族或国家。(国与国也是)

  g.生产性:物质、精神生产。

  3.教育的起源【单选题★★】

  ①神话起源说: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认为教育是由神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代表人物:所有宗教、朱熹(理学代表人)。

  ②生物起源说: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是生物的本能。生物起源说是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育人性)

  代表人物:法国的利托尔诺和英国的沛西·能。

  ③心理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家孟禄。

  Eg. 教育的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共同特点是都否认了(A)。

  A: 教育的社会性

  B: 教育的自然性

  C: 教育的阶级性

  D: 教育的目的性

  ④劳动起源说: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基本观点)生产劳动的变革是推动人类教育变革最深厚的动力。

  代表人物:米丁斯基、凯洛夫、马克思主义者。

  4.教育的构成要素【单选、辨析题★】

  ①教育者(主导)

  ②受教育者(主体)

  ③教育媒介(教育影响):包括教育内容(最基本要素)、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和教育手段等。

  5.教育的功能【简答题★】

  ①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分:个体发展功能(教育的本体性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教育的派生性功能)。

  ②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分:正向功能(有助于、积极)和负向功能(阻碍、消极)。

  ③按教育功能作用呈现的形式分:显性功能(教育活动依照教育目的,在实际运行中出现与之相吻合的结果)和隐性功能(伴随显性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性功能)。

  教育的职能:教育的本体性功能(育人性)。

  6.教育的发展历程【单选题★★★】

  ①原始社会的教育

  特点:机会均等,无阶级性,无等级性。(只有原始社会是无阶级性的)

  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紧密联系。

  内容、方法简单,且有原始性。

  ②古代社会的教育

  a.奴隶社会的教育:出现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出现学校。

  (1)特点:夏代(奴隶社会初期),学校教育产生。

  西周,典型的政教合一“学在官府”“国学”“乡学”。

  (2)教育目的:培养维护奴隶主统治的大小奴隶主。使奴隶主的子弟学习一套管理国家、

  镇压奴隶与作战的本领,轻视体力劳动。

  教育内容:“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西周的教育内容,“礼”是核心)

  (3)西欧奴隶社会有两大教育体系,即雅典教育和斯巴达教育。

  雅典教育:重身心和谐发展,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

  斯巴达教育:以军事训练为主,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军人。(教育目的是培养武

  士,以镇压奴隶为己任)

  (4)春秋战国:“官学衰微,私学不起”,冲破了“学在官府”的限制。

  (5)古罗马:希腊语学校

  拉丁语学校:招收16~18岁文法学校的毕业生,目的是培养雄辩家。

  b.封建社会的教育:在规模上逐渐扩大,类型上增多,内容上丰富。

  (1)教育内容:“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

  《春秋》)。“四书”“五经”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

  (2)宋朝:“六大书院”。

  明清以后:八股文成了科举考试的主要形式。

  清朝(1905年)废除了科举考试制度。

  西汉: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思想一统天下。

  设立“太学”,是当时的最高教育机构。

  隋唐:形成了完备的官学教育体制,出现“大学”“二馆”。

  在选拔人才上,采用科举考试制度,武举制度始于唐朝。

  (3)西欧封建社会也有两大教育体系,即骑士教育和教会教育。(中世纪)

  骑士教育:又称世俗教育,目的是为统治阶级培养能征善战的骑士,教育内容为“骑

  士七技”,即骑马、游泳、击剑、投枪、打猎、下棋、吟诗。

  教会教育:目的是培养为政权和教权服务的传教士(牧师),教育内容为“七艺”,即

  “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数、几何、天文和音乐)。

  (4)古代印度:僧侣为师。

  古代埃及:以僧为师,以吏为师。(吏→文吏,又称文史,精通文字,能写善书,执

  掌治事权限,较受尊重)

  c.古代社会的教育特征

  (1)教育基本上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2)阶级性。学校成为统治阶级培养人才的场所。(“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3)等级性。(唐朝“六学二馆”)

  (4)道统性。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是唯一被认可的思想。

  (5)专制性。管制与被管制,灌输与被动接受。

  (6)刻板性。死记硬背,机械模仿。

  (7)象征性。教育的象征功能占主导地位。

  (8)教育的内容简单,以古典人文科学和祖宗遗训为主。

  ③近代社会的教育

  a.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b.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德国是最早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

  c.教育的世俗化。

  d.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教育法制化)

  ④现代社会的教育

  a.发展趋势:(1)终身化。“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

  引论》,最早系统地论述了终身教育”。

  (2)全民化。义务教育。

  (3)民主化。 “对教育专制化的否定”。首先指的是教育机会的均等;其次是

  指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再次是指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的民主化;最后是

  追求教育的自由化。

  (4)教育的多元化。“对单一性的否定”。

  (5)教育的现代化。教育观念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前提。教育现代化的关

  键是师资队伍的现代化。

  (6)全球化。

  (7)信息化。

  (8)科学化。

  b.教育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

  1.教育学概述【单选、辨析题★】

  ①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学科。教育学最根本的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

  ②教育现象是教育活动外在的、表面的特征,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

  ③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

  2.教育研究及其方法【单选、辨析题★】

  ①教育研究的含义:教育研究(有组织、有计划、系统地认识教育现象)——教育问题(运用科学方法搜集、整理和分析相关资料)——揭示教育规律的过程。

  ②教育研究的过程:选题——研究设计——搜集资料——整理与分析资料——撰写研究报告——研究成果的发表与推广。

  ③教育研究的方法:

  a.研究法(观察研究法)。有目的、有计划、使用广泛。

  b.调查法。调查表、问卷、访谈、观察、测量、测验。(问卷调查使用最广泛)

  c.实验法。唯一能够确定“因果关系”的研究。(eg.双生子实验。两个小孩子,一个教他爬

  楼梯,一个不教,两年后,让他们比赛,没教的孩子反而爬得快。证明了有时候,

  孩子的自然发展比过早地刻意教育要好)

  d.行动研究法。计划、行动、观察、反思。

  e.个案研究法。

  f.行动研究法。

  g.质性研究法。(eg.孟母三迁与尊老爱幼,共性是父母)

  h.教育叙事研究。

  1.萌芽阶段【单选题★★】

  ①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

  a.孔子(必考★★★★):

  (1)缺点:重社会人事,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墨子与之相反)

  (2)孔子的教育言论收录在《论语》中。

  (3)教育目的:培养“贤人”和“君子”

  (4)教育对象:“有教无类”。即不分贫富贵贱,皆可以接受教育。

  (5)教学内容:“仁”和“礼”为核心,学《五经》,基本科目是诗、书、礼、易、乐、春

  秋。

  (6)教学纲领:“博学于文,约之于理”。

  (7)教学原则:因材施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体现了启发诱导原则;“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体现了学思结合原则。(启发式教学)

  (8)教育作用:“庶”“富”“教”的治国大纲。(教育穷人,让穷人富起来)

  (9)教学过程:学——思——行相结合。

  b.孟子(大善人):

  (1)性善论。

  (2)教育目的:“明人伦”。(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3)“大丈夫”人格:“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c.荀子(化恶性):

  (1)性恶论。

  (2)“化性起伪”(后天的人为作用)。

  (3)学习过程:闻——见——知——行。

  d.墨子:

  (1)“兼爱”“非攻”。

  (2)重视科技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孔子相对)

  e.老庄学派:道家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

  庄子则继承了老子“道法自然”、否定文化教育价值的思想。(人性“复归”论)

  f.《学记》(★★★):最早的教育著作

  (1)《学记》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文献,也是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中国教育学的雏形)

  (2)“建国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揭示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教育的政

  治功能)

  (3)“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体现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教学。

  (4)“教学相长”和“师严然后道尊”的教师观。(“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5)“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体现了启发式教学原则。(启发诱导)

  (6)“学不躐等”主张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来发展特点,循序渐进。(“不陵节而施”)

  ②西方古代的教育思想 a.苏格拉底及其问答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这种问答法分为三步:讽刺、

  定义、产婆术(助产术)。其中产婆术体现了启发诱导原则。

  b.柏拉图及其《理想国》:为国家(统治阶级)服务。

  c.亚里士多德与其《政治学》:亚里士多德被称作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他首次提出

  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徒弟)

  d.昆体良及其《雄辩术原理》:昆体良是西方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代表作《雄

  辩术原理》(又称《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最早的教育著

  作,也被誉为古代西方的第一部教学法论著。

  2.独立形态阶段【单选题★★】

  ①夸美纽斯及其《大教学论》:

  a.夸美纽斯1632年出版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b.首次系统论述了班级授课制(班、课、时,按照年龄和认知水平分班)以及教学的原则、

  方法。

  c.“泛智教育”,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艺术”

  ②卢梭及其《爱弥儿》:“儿童中心者”“自然主义教育者”(自然: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

  ③洛克:“白板说”(认为后天教育更重要)、《教育漫话》、“绅士教育”(英国人)。eg.我们

  敢说日常所见的人中,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

  ④康德:他是将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的第一人。

  ⑤裴斯泰洛奇: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人。

  ⑥赫尔巴特及其《普通教育学》(★★★):

  a.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科学教育学)的建立。

  b.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c.头衔:“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传统教育的代表”“教师中心主义代表”。

  d.旧三中心论: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本中心)、课堂中心。

  e.教学方法:四步(段)教学法,按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四步去进行。

  ⑦杜威及其《民主主义与教育》(★★★★):

  a.主要思想: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b.新三中心论:儿童中心、经验中心、验证中心、结论中心

  c.教育观点: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学校即社会。

  d.提出了五步教学法: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

  e.教学方法:“从做中学”。

  f.“现代教育的代表”“儿童中心主义的代表”

  3.多样化阶段【单选题★★】

  ①1939年凯洛夫的《教育学》是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②我国教育家杨贤江以李浩吾的化名出版的《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4.当代新发展【单选题★★】

  ①赞科夫把学生的一般发展(发展性教学理论)作为教学的出发点。

  ②巴班斯基提出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③布鲁纳的《教育过程》提出了结构主义学说和发现法。(发现教学法)

  ④瓦·根舍因创立了范例教学法。

  ⑤皮亚杰的《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认为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智力。

  ⑥法国成人教育家朗格朗出版了《终身教育引论》。(终身教育)

  ⑦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和《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被称为“活的

  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5.我国近现代教育家【单选题★★】

  ①蔡元培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a.“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在我国,首次把“美育”列入教育组成部分的教育家。

  b.毛泽东称其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②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与实践:

  a.三大主张:生活及教育,社会及学校,教学做合一。(与杜威相反)

  b.被毛泽东誉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c.核心理念:生活教育思想

  第二章? 教育的基本规律

  1.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单选、辨析题★★】

  ①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

  a.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b.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

  c.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

  d.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内容的取舍。(教育体制)

  e.教育相对独立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相对独立性)

  ②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a.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

  b.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传播思想,形成舆论)

  c.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性作用。

  2.教育与生产力【单选、辨析题★★】

  ①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制约作用):

  a.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b.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eg.小学、初中、高中、大学)

  c.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与手段。(eg.幻灯片、投影仪)

  d.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的专业设置。(eg.计算机专业)

  e.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②教育对生产力(经济的发展)的促进作用(反作用):

  a.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b.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实践意义)

  c.在生产科学知识。(理论意义)

  ③人力资本理论:20世纪60年代,以美国舒尔茨为代表的西方经济学家,提出了人力资本

  理论。所谓人力资本,是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

  来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

  3.教育与科学技术【单选、辨析题★★】

  ①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对教育的动力作用。

  a.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b.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c.科学技术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

  d.科学技术影响教育技术。

  4.教育与文化【单选、简答题★★】

  ①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教育具有双重文化属性,主要表现为两方面:第一,它是传递和深化文化的手段,这时它与文化构成内容和形式的关系;第二,它的实践者本身和实践本身又体现着文化的特质,成为文化本体(教育构成)。

  a.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b.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eg.开办孔子学院,向全世界人民介绍中国文化)

  c.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eg.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d.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创新)的作用

  ②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

  a.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b.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c.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③学校文化:

  a.学校文化的概念:

  (1)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学校

  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中最具决定作用的是思想

  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

  (2)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学校文化>校园文化)

  b.学校文化的类型:

  (1)学校物质文化。包括环境文化和设施文化。(eg.桌椅等)

  (2)学校的组织与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包括学校的规章、传统、内在制度

  等。(不允许开除,但可以劝退→九年义务教育)

  (3)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eg.班风、学风)

  5.教育与人口【单选、简答题★★】

  ①人口对教育的影响:

  a.人口的数量和增长制约着教育事业的规模和速度。

  b.人口的质量制约着教育的质量。

  c.人口的结构影响着教育的发展。

  d.人口迁移和分布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②教育对人口的影响(人口功能):

  a.控制人口的数量。

  b.提高人口的质量。

  c.改善人口结构,调整人才构成与流动。

  1.个体身心发展概述

  ①概念: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②特殊性:

  a.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

  b.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

  2.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单选题★★】

  ①内发因(遗传决定论):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有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高尔顿、霍尔和

  格赛尔。(口诀:内孟四尔弗,能选出来即可)

  a.孟子:“人之初,性本善”。

  b.弗洛伊德: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

  c.威尔逊:“基因复制”。

  d.高尔顿:遗传决定论。

  e.格赛尔:双生子爬梯,成熟机制。

  f.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②外铄论(环境决定论):外铄论的代表人物有荀子、洛克和华生。(口诀:外出荀找洛华生)

  a.荀子:“人之性善,其为善者,伪也”。

  b.洛克:“白板说。”

  c.华生:“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的状况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

  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

  3.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原因【单选、辨析、简答题★★★】

  ①遗传:前提,为发展提供可能性。

  ②环境:可能,推动人发展的外在动力。

  ③教育(学校教育):主导作用。

  a.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简答题★★★】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专门的目标)

  (2)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相对而言效果较好。(专门的人——教师)

  (3)学校教育能有效的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专门的方法)

  b.学校教育在人心发展中的作用?(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简答题★★★】

  (1)学校教育对于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使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④个体主观能动性:个体因素——内因、动力——次定性因素。个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表

  现出来的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促进个体

  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4.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单选、辨析、简答、材料题★★★】

  ①顺序性:

  a.表现:个体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

  断的发展过程。

  b.遵循该规律的要求:遵循量力性原则,循序渐进的施教,“拔苗助长”、“陵节而施”的

  做法都是违背该原则的。

  ②阶段性:

  a.表现:个体身心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总体特征。

  b.遵循该规律的要求:不能把对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成人化”,不能搞“一刀切”“一锅煮”;

  应遵循“最近发展区”。

  ③不平衡性:

  a.表现:首先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的变化是不平衡的;其次是不同方

  面发展的不平衡性。

  b.遵循该规律的要求:把握关键期。所谓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技能和能力

  最适宜形成的时期。

  ④互补性:

  a.表现:包括生理与心理、生理之间的互补。

  b.遵循该规律的要求:长善救失、扬长避短。

  ⑤个别差异性:

  a.表现:性别、身心、个性差异。

  b.遵循该规律的要求:因材施教。

  第三章? 教育制度

  1.教育制度的概念

  ①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小学、中学、大学)及其各项规定(修业年限)的总称。(主体:教育体制)

  ②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一切教育设施(博物馆、图书馆)和有关规章制度(习

  俗、教育政策法规)的总和。

  ③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

  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人物、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

  之间的相互关系。学校教育制度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与主体,体现了

  一个国家国民教育制度的实质。

  2.建立学制的依据

  ①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②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③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④人口发展状况。

  ⑤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1.旧中国的学制【单选题★★★】

  ①1902年的壬(rén)寅(yín)学制(未实行):“壬寅学制”以日本的学制为蓝本,是我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虽然正式公布,但并未实行。

  ②1903年的癸(guǐ)卯(mǎo)学制(实行新学制的开端):“癸卯学制”主要承袭了日本的学制,是我国第一个颁布并实行的现代学制。反映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不允许男女同校,修业年限长21—26年。

  ③1912年的壬子癸丑学制:第一次规定了男女同校,“壬子癸丑学制”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④1922年的壬戌学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又称“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沿用时间长。

  ⑤总结:二寅三卯一子丑→日本;1922壬戌→美国。

  2.新中国的学制

  ①1951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学制:1951年10月1日,新中国政务院公布了《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标志着我国学制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②1958年的学制改革:该指示指出了学制改革的“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和“三个结合”“六个并举”的具体办学原则。

  ③1985年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实行九年义务教育。

  ④1986年,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⑤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两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两重”建设一批重点学校,建设一批重点学科。

  ⑥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了“终身教育”。

  ⑦总结:85实九,86义务教育法,93两基两全两重,99提终身。

  3.我国当前的学制改革(了解即可)

  ①2010年6月21日,中共中央总*****主持政治局会议,审议并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

  ②工作方针: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③战略目标:“两基本、一进入”,即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④《纲要》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

  4.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

  ①按教育的纵向等级分类(分先后):幼、初、中、高、研

  a.幼儿教育机构(幼儿园、幼儿教育)

  b.初等教育机构(小学)

  c.中等教育机构(初中、高中和中等专业学校)

  d.高等教育机构(专科学校、大学本科院校)

  e.研究生教育机构等

  ②按教育的横向结构分类(不分先后):

  a.普通教育(基础教育):学前教育、普通中小学教育

  b.职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

  c.成人教育

  d.特殊教育

  e.高等教育

  1.现代学制的类型

  ①双轨学制:西欧(英国、法国)

  ②单轨学制:美国

  ③分支型学制:苏联、中国

  2.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①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a.前制度化教育:非正式教育(原始社会)、正式教育(古代学校教育)。

  b.制度化教育(正规教育):近代、现代。

  c.非制度化教育(学习型社会):终身教育是非制度化教育的表现。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代表人物有库姆斯“非正规教育”,伊里奇“非学校化”。

  ②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简答题★★】

  a.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幼小衔接)

  b.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c.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中职渗透)

  d.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大学)

  e.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f.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

  g.教育社会化与社会教育化。

  h.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1.义务教育的概念

  ①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青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

  2.义务教育的法律保证

  ①1985年5月,中共中央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制定义务教育法、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任务。

  ②1986年4月,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以下简称《义务教育法》),是确立我国义务教育制度的重要法律。

  3.义务教育的特点

  ①强制性(义务性):是义务教育最本质的特征。

  ②公共性(国民性)

  ③免费性:国家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免除全部或者大部分的就学费用。

  ④基础性

  ⑤普及型(普遍性、统一性):是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

  第四章? 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概述

  ①教育目的: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根据一定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自身发展需要及规律,对受教育者提出的总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

  ②教育目的就是培养目标? ×

  2.教育目的的意义与作用

  ①教育目的的意义: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育工作的核心和灵魂,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最高理想)

  ②教育目的的作用(功能):

  a.导向作用(定向功能)

  b.激励作用

  c.评价作用(教育目的是衡量、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

  d.调控作用(调节作用)

  3.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①国家的教育目的

  ②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③每门学科的课程目标

  ③每节课的教学目标

  1.确定教育目的依据

  ①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②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③人们的教育理想。

  ④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a.人的全面发展:所谓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和个性的发展。

  b.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c.机器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可能。

  d.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是社会条件。

  e.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2.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

  ①社会本位论:

  a.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荀子、孔德、涂尔干、凯兴斯泰纳、纳托普、赫尔巴特、巴格莱等。

  b.社会本位论的基本观点:

  (1)以社会为中心。

  (2)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

  (3)教育的目的应服从和服务于社会的需要。

  ②个人本位论:

  a.个人本为论的代表人物:卢梭、裴(péi)斯泰洛齐、福禄贝尔、孟子、马利坦、赫钦斯、奈勒、马斯洛、萨特等。

  b.个人本位论的基本观点:

  (1)以个人为中心。

  (2)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

  (3)教育目的要服从与个人的需要。

  ③“教育无目的论”:

  a.“教育无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杜威。

  b.“教育无目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教育目的有内外之分,他比较强调“内在目的论”。

  1.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及其基本精神

  ①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②基本精神:

  a.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b.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c.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素质教育

  ①素质教育的概念:素质教育是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教育。

  ②素质教育的内涵和本质:

  a.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b.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c.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d.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③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措施):

  a.改变教育观念。

  b.改变学生观。

  c.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

  d.建立了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

  e.建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

  f.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1.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

  ①全面发展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五部分组成。

  2.德育

  ①培养三观。

  ②是动力、方向、灵魂。

  ③德育为先→放于首位。

  ④组成部分: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

  3.智育

  ①智育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培养智能的教育。

  ②意义:智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居于基础的地位。

  ③双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④发展智力和非认知(如,意志力、信心、毅力)因素。

  ⑤智育是基础、核心、物质保障。

  4.体育

  ①意义: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增强学生的体质。

  ②任务:增强学生的体质,是体育的根本任务。

  5.美育

  ①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

  6.劳动技术教育

  7.全面发展教育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①“五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地位存在不平衡性。

  ②“五育”各有其相对独立性。(不可替代性)

  ③“五育”之间具有内在联系。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