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独家观察!当代青年人的所思所想
来源 | 《人民论坛》杂志及人民论坛网(rmltwz)
转载请注明来源
时间之河川流不息
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
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
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
每一代青年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
谋划人生、创造历史
今日五四,人民论坛推出独家策划
《当代青年人的所思所想》
以多面、立体的视角
展现当代中国青年的
时代特点、价值信仰、精神状态
当代中国青年群体的思想谱系
社会结构各方面的深刻变化,带来青年内部的深刻变化,传统青年群体不断壮大,新兴青年群体不断涌现。从政治学思维出发,根据当代青年与政治制度和权力结构的关系可以将当代中国青年分为五类。内生性群体,即在体制内单位就业的青年,如青年公务员、国有企事业单位青年职工;建制性群体,即成建制的就业于体制外单位的青年,如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管理技术青年、社会组织从业青年;杠杆性群体,如新媒体从业青年、新文艺从业青年,他们人数虽少但发声能力强、具有引导社会舆论的意识形态能力;示范性群体,如互联网、生物医药和金融领域从业青年,他们收入较高,对生活品质有一定要求,行为方式对广大青年具有示范效应;原子性群体,如蚁族、数字蓝领、自由职业者,他们以原子化状态生存,存在政策供给缺失或管理制度盲区。我们要深入理解不同青年群体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社会心态的波动变化及其对政治制度产生的潜在影响。【全文】
——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博导,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国家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专家委员 廉思
“00后”群体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的新特征
00后”生于改革开放后的第三个十年,伴随互联网一同成长,眼界更为开放,兴趣爱好更为广泛,思想观念更为多元与兼容,呈现出六大新特征:一是对社会问题看法出现“观念分层”;二是理性爱国;三是传统“权威意识”渐趋淡化;四是“热血奋斗”与“躺平佛系”二元并存;五是物质主义与“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并存;六是平权意识与规则意识强。“00后”是伴随着市场经济与入世全球化开放的进程成长起来的,在接受社会主流文化和价值观影响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创造着体现其自身特点的新的价值观,其价值观演化呈现出鲜明的群体独特性,而不断演变的青年价值观总是不断孕育着未来新文化的因子,并最终将反哺和作用于社会主流文化结构。【全文】
——上海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 杨雄
部分城市青年的现状与困惑
当前,一线城市成为单身人群聚集地,涌现出越来越多的空巢青年。空巢青年作为一个群体的代名词,也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展现,“一人独居,两眼惺忪,三餐外卖,四季淘宝”成为部分空巢青年的真实写照。他们疲于奔碌,工作单调机械,“独在异乡”有着郁结难诉的心理压力;他们物质层面或许拮据窘迫,精神孤寂空虚,社交单一冷漠。时代变迁所映射的千万种现象正是空巢青年对生活需求的差异化希冀,聚焦其生活图景,关注其现状及困惑,以助力更多迷茫的空巢青年活在当下、功于未来。【全文】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张恒力
当代中国青年婚恋状况分析
婚恋观是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折射,当代青年面临社会转型和多元价值的冲击和影响,婚恋观也呈现出多元特征。相对传统观念中的“门当户对”,当代部分青年对婚姻的期望恐怕是外貌主义、物质主义、浪漫主义、攀比主义和本位主义的叠加。如何引导青年在多样化的社会中保持正确的婚恋观,是我们当下应该思考的重要问题。【全文】
——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 穆光宗
警惕“饭圈”乱象侵蚀青年一代价值观
“饭圈”的形成与网民和企业的需求以及社会环境密不可分。进入“饭圈”时代,追星群组在人员数量和行动方面都呈现出规模化特点:人数急剧增加,应援规模空前扩大;运行层级分明,成员分工明确;管理制度细致,应援流程复杂。作为娱乐产业的一环,“饭圈”借助社交媒体和各类线上线下活动,将明星、演艺公司和粉丝联系在一起,满足了粉丝与偶像互动的需求。但“饭圈”导致的负面问题不容小觑,特别是对未成年人的认知、行为、价值观念和道德意识等都造成了不良影响,亟待治理。【全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导,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所长 季为民
弹幕背后青年群体的情感需要与价值诉求
近年来,弹幕已成为年轻人表达对视频直播、网络剧和综艺节目看法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实践方式。弹幕文化的快速发展,反映了数字媒介技术对未来文化的深刻影响,使传统的影视观看和消费方式发生了变化,观众的感知结构由“观看”和“欣赏”活动变成了“介入”与“参与”行动。弹幕反映了当代人特别是青年群体日趋多样化的情感诉求和价值立场,深刻地折射出青年人在数字媒介时代所处的“群体性孤独”境况。【全文】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暨南大学新媒体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曾一果
当代年轻人社交恐惧的成因与纾解
“社恐”也可以说是一种社会退缩的心理状态,涉及对人际面对面交往的回避问题。“线下独处、线上热闹”成为“社恐”族的日常。具有“社交恐惧症”的人达到一定的数量,能在群体性层面上导致隐患,更进一步可能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乃至社会危机,从而导致所谓的“社恐”困局。“社恐”困局不仅仅指向个人,而是有社群乃至社会层面的意义。“社恐”困局的成因至少包括个体心理、成长经历、社会生活三个层面。帮助年轻人纾解“社恐”困局,需要让真实世界的社会交往活动发挥其情感性功能,警惕线上线下的分割,年轻人自身则要壮大心智、胸怀“大我”。【全文】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教授,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王水雄
从70后到95后:养生模式与社会变迁
健康是人民最具普遍意义的美好生活需要,养生不仅是中老年群体关注的话题,青年群体对其也较为关注。随着社会的变迁,多数年轻人在长期快节奏、工作强度大的环境下透支了精力,导致身体呈现亚健康状态。95后年轻人挣扎在放纵与自律之间,其养生模式堪称矛盾的集合体。他们想尽办法创造各式各样的身体“保养”方法,但在行动上背道而驰,追求无序的、凌乱的以及不规律的生活方式。95后的“朋克养生”模式与70后、80后甚至90后截然不同。【全文】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 王岳
新时代“打工人”背后的奋斗与坚韧
“打工人”是一种特殊的话语,带有自嘲和无奈的五味杂陈特点,但其中也蕴含着“因劳称义”的底气。“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成为劳动者的共同认知。当强调要以奋斗创造幸福的时候,也要强调科学和尊重规律,绝不能把奋斗和打拼当作主观任意地蛮干。让所有的“奋斗者”更有尊严和可持续地专注于劳动创造,是一个良善社会必须要努力实现的基本正义,是科学奋斗精神应有的内涵。对此,需要用人单位和劳动监察部门充分发挥作用,同时也需要奋斗者善于保护自己的劳动创造力,在“保饭碗”与“保身体”之间找到平衡点,实现劳动价值创造的可持续性。【全文】
——上海师范大学知识与价值科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导 何云峰
选自《人民论坛》杂志4月中
新媒体编辑 | 刘一霖新媒体美编 | 于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