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数学,“比”的数学问题绝对是孩子的梦魇
二年级上册数学,“比”的数学问题绝对是孩子的梦魇
首先,“比”与“和”“差”一样,是一个重要的数学概念,但是与“和”“差”不一样的是,“比”所组成的数学问题更加的灵活,所以导致学生理解起来更加的难,可以说“比”组成的数学问题是一二年级孩子学习数学的“梦魇”。
先来看看以“比”组成的数学问题的形式。
1
两个数相比较大小或多少用减法
(1)池塘里有一群鸭子,白鸭9只,黑鸭16只,白鸭比黑鸭少几只?
(2)池塘里有一群鸭子,白鸭9只,黑鸭16只,黑鸭比白鸭多几只?
2
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用加法计算;
(1)池塘里有一群鸭子,白的有9只,黑的比白的多7只,黑的有多少只?
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用减法计算
(2)池塘里有一群鸭子,黑的有16只,白的比黑的少7只,白的有多少只?
3
已知一个数比两一个数多几,求这个数,用减法计算
(1)池塘里有一群鸭子,黑的有16只,比白的多7只,白的有多少只?
已知一个数比两一个数少几,求这个数,用加法计算
(2)池塘里有一群鸭子,白的有9只,比黑的少7只,黑的有多少只?
“比”在一二年级学习要求分两层:
一年级上册,“比”作为一个概念,要求孩子能够通过直观图,说出谁比谁多,谁比谁少,这个内容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但是还是有部分学生无法倒着回去描述,如A比B多,反过来,B就比A少。
当孩子能说清楚后,接着从说到列式的转换,也就是能够通过看图列式(这个基本就是没有孩子错,但是也有部分孩子是没有理解,只是机械记忆。),最后通过一定量的练习后,孩子们初步形成这样的认识,两个数比较大小(比多少)用减法计算。
第二层是逆向思维的理解。也就是知道一个数和他们比的结果,求另一个数。
如一年级下册:
“我比52少9,我是()。”
“我比27多6,我是()。”
“49比我少8,我是()。”
“63比我多5,我是()”。
一个“比”,千变万化,孩子理解起来自然感觉吃力。
那你是如何教会孩子的呢?
其实“比”的数学问题,第一种情况归类是可以的,但是后面就意义不大,所以到了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再接触“比”的时候,就不是侧重归类了,而是侧重以画图的形式帮助理解题目。
其实要想帮助学生理解与“比”有关数学问题,画图是关键,知道如何通过同样多画图又是关键中的关键。
而这些解决问题的策略的落脚点是有步骤的,如问题“池塘里有一群鸭子,黑的有16只,白的比黑的少7只,白的有多少只?”
第一步谁和谁比,判断谁大,谁小?
第二步用图画出他们的大小关系。(聪明的孩子可以跳过这一步)
第三步谁和谁比,列式,大数减小数=结果
第四步看是求哪一个数,再根据数量关系转化算式,求出结果。
总之,“比”的数学问题理解是关键。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