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

  作者: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课题组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这一宏伟目标的指引下,报告进一步提出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牢牢把握的五条基本原则,其中第四条为“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的必由之路。

  协调配合

  更好发挥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坚定不移扩大开放,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依然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尊重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是我们党对市场规律认识的又一次升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一直是围绕调整政府和市场关系进行的,从计划经济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的力量一步步得到释放。当前,我国仍存在市场体系不完善、市场规则不统一、市场竞争不充分等问题,影响了经济发展活力和资源配置效率,我们必须不失时机地加大改革力度,努力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

  全面实行科学管理,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绝不是说政府就无所作为,而是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着力提高宏观调控和科学管理的水平。通过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政策安排,切实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减缓经济周期波动影响,保持宏观经济稳定,推动可持续发展。通过提供更多优质公共服务,保障和改善民生,使广大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共同富裕。通过更加注重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创造市场机制正常发挥作用的条件和环境,让市场主体有更多的活力和更大的空间来创造财富、发展经济、造福人民。

  加强协调配合,发挥好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是看不见的手,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政府是看得见的手,主要是弥补市场失灵。无论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还是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都要搞好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协调配合。政府和市场的作用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也不是简单地让市场作用多一些、政府作用少一些的问题,而是统筹把握,优势互补,有机结合,协同发力。要划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凡属市场能发挥作用的,政府要简政放权,要松绑支持,不要去干预。

  主攻方向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其主攻方向就是要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通过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高质量发展,最终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各类市场主体都是国家现代化的建设者,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深入实施国企改革行动,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深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各种壁垒,弘扬企业家精神。国家支持平台企业创新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同时要依法规范发展。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坚决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环境。

  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是坚持扩大内需战略、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打造高标准商品、服务和要素市场,促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大力发展物联网,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和全社会物流成本,增强统一市场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加快统一市场法规及标准的建立和修订,坚决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

  进一步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要加快建立体现新发展理念、与高质量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宏观调控目标体系、规划体系、政策体系、协调体系、保障体系和监督评价体系。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使总目标和分目标、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有效衔接、接续推进。加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宏观政策协调配合,合理把握宏观调控的时效度。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

  建设高水平的现代财政金融体系。要健全现代预算制度,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优化各级政府间事权和财权划分,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深化税收制度改革,优化税制结构,健全地方税体系,主动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健全货币政策决策机制。健全资本市场功能,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深刻认识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本特性和行为规律,科学设置“红绿灯”。

  扩大对外开放的范围和领域。优化对外开放的空间格局,拓宽对外开放的范围领域。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强化多种形式的互利合作机制建设。引导沿海内陆沿边开放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加大西部和沿边地区开放力度,加快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深化和拓展资金、资源、人才、科技等领域国际合作,完善商品、服务、要素市场化国际化配置,使各领域开放形成协同效应。稳妥推进金融和服务领域开放,深化境内外资本市场互联互通,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积极拓展多双边经贸合作,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

  强化其他领域改革的支撑作用。在改革领域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并不意味着就不要其他领域的改革了,而是要从系统观念出发,强化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改革的支撑作用。要强化党对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领导,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体制,推进社会领域各项制度创新,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要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成都担当

  为国家推进现代化建设贡献更多力量

  作为四川省主干城市、国家中心城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极核城市之一,成都要更好地结合自身实际,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新时代坚持深化改革开放,为国家推进现代化建设贡献更多的成都力量。

  牢牢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基本要求。成都一方面要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强与中央企业的互动,努力走出一条新时代国资改革的新路子;另一方面要激发民营企业的活力,依法保护民营企业的产权和企业家权益,要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让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充分迸发。

  助力国家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从成都的实际看,商品市场的流通和交换,已经比较完善,但要素市场的配置效率有待提高。尤其是从劳动力、土地、资本等传统要素拓展到数据、知识、技术等新要素,配置效率依然偏低。可按照党的二十大的部署要求,健全城乡统一的土地和劳动力市场,加快培育统一的技术和数据市场。

  深化本地消费和投资机制改革。消费和投资机制改革,国家层面有专门的部署。成都要进一步巩固西南生活中心和西部消费中心地位,加快形成万亿级消费市场,争取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吸引力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成都可进一步通过强化企业投资主体地位、精简下放投资审批事项、改进项目核准备案管理方式、鼓励和引导社会投资、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创新投资服务机制等途径,充分发挥投资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更好发挥财税和金融体系的作用。成都可加快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构建跨区(市)县联合招商、财税分成机制。可优化成都地方级财政预算体系,形成经济促进税收、税收服务经济,财税助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良好机制,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提供坚实财力保障。成都金融机构可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效率、降低金融服务成本,构建功能健全、服务完善、分工合理的金融服务长效机制,建立适应高质量发展需求的广覆盖、多层次、可持续的金融服务体系。

  打造西部开放开发的“桥头堡”。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成都要全方位增强联结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枢纽能级,加快建设陆海互济、四向拓展、综合立体的国际开放通道。可推动自贸试验区高水平协同开放的体制变革,加强与重庆等中心城市的互动和合作。建设成都国际铁路港经开区,加快建设“一带一路”进出口商品集散中心(四川),积极参与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坚定推动国企市场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更好地引进国际人才和科教资源,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深化生态、民生等领域的改革。成都要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聚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深化各种体制机制障碍的改革。坚持把共同富裕作为现代化成都建设的本质要求,下大力气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制度问题,努力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要持续完善社会治理体系,不断提升城市智慧治理水平。此外,还要完善重大安全风险防控和应急处置机制,确保城市运行既充满活力,又安全高效。

  (课题组组长:周跃辉,成员:李玉梅、高涌智、李晨、王瀚峰、公丕宏)

  来源: 成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