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2021年新增院士为零,巨额投入打水漂,口号喊了个寂寞?
近日,网上流出一份2021年新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名单。在这份名单中,共有65人入选,涉及30所大学、20个科研单位、3家医院和3家企业研究院。
从这份名单来看,985大学展现了其在国内高校金字塔尖的实力,30所有新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大学中,绝大多数是985大学,其中北京大学新增3人位居榜首,坐实了其国内大学“理科第一”的地位。南京大学、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兰州大学均新增2人,也展现了强悍的实力,尤其是清华大学作为一所以工科见长的大学,都有2人新增,足见其现在全面发展了。但素有“广东第一高等学府”之称的中山大学这次直接挂零,实在令人“意难平”。
要知道,中山大学也是一所以理科见长的综合性大学,综合实力近20年来在各类大学排名一直稳居国内前10左右的位置,并且又以“财大气粗”著称,办学经费一直在全国高校中排名前五以内,搞科研的条件可谓是得天独厚。2015年以来中大更是引进了8000名各类高学历人才专门从事科研,号称中国高校中最大的“人才蓄水池”,这么大动作却换来个“鸭蛋”,实在说不过去。相比之下,邻省的厦门大学平时要比中大低调得多,近些年财政经费要比中大少100亿左右,这次却新增了2名中科院院士,中大的成绩着实是够“寒碜”的了。
跟同城的华南理工大学比起来,中大也相形见绌,作为一所以工科见长的大学,此次也有1人新入选,去年年底揭晓的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也有一项成果上榜,近两年的专利实力更稳居国内高校前三的位置,而拿到的财政预算连中大的一半都不到。中大这样的科研成绩,不禁让人发问:花了那么多钱到底搞了啥?
对此,很多人说,搞科研不是母鸡生蛋,说出成果就有成果出来的,应该以更长的时间周期来做对比。然而即使是这样,中大的表现跟其巨大的投入比起来还是严重不匹配。
先来看看高校获2000—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的情况,中大共计有30项成果入选,与电子科技大学、同济大学并列26,在985大学中处于下游水平,不及位列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B类)的湖南大学,也不及海军军医大学、陆军军医大学。
再看2016—2020年度获国家“三大奖”的情况,中大以15项成果与华南理工大学、空军军医大学、重庆大学等6所高校并列52,不仅不及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河海大学、江南大学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甚至还不如华南农业大学、扬州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双非”大学。这5年是中大喊引进人才、学科建设口号最大的阶段,排名反而更加靠后了,口号喊了个寂寞?
中大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投入和产出严重不匹配的情况呢?笔者认为,还是中大的科研风气太浮躁了。
虽然号称引进了8000多名各类人才,远期目标更是要建成10000名博士规模的高层次人才“蓄水池”,但其实是在割高学历人才的“韭菜”。这些引进的科研人员不过是“临时工”,没有正式编制,如果没有出彩的成果,3年预聘期一到就自动解聘,没有归属感可言。这让人才难以全心全意投身科研,而是把进入中大作为一个躲避严峻就业形势的权宜之计,这样的状态是非常难出成果的。
另外,科研人员多了,研究课题也就多了,又没有领军人物,大家都各搞各的,真正投入到课题中的经费也就少了,往往到了重要关头就难以为继。看似遍地开花到处都有取得突破的可能,其实很多课堂都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做着做着就没了。
其实,中大手里的牌还是很多的,拥有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临床试验研究中心、1个P3实验室、1个国际联合研究中心、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7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0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6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重量级科研平台,“十三五”以来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量位居全国高校前三,牵头建设的天琴中心、南海研究院、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精准医学科学中心、中子谱仪等重大平台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极有可能产出重量级成果,就看中大能不能把握好手里的牌,打出“王炸”来。
你认为中山大学的投入产出比是不是太低了?你觉得中山大学是一所好学校吗?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来分享一下吧!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