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名校?大多是尖子生的集中营!

  近日,中青报冰点周刊一篇题为《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的文章,引起了重点名校和普通学校之间区别的大围观。文中的成都七中被奉为“神话”,而禄劝一中则面临全县中考前200多名的学生都外流省会城市就读的尴尬局面。

  一时间,那些成为直播自家课堂的“神话般”的名校又进入大家的热议范围。什么叫名校?名校到底名在哪儿?名校是怎么来的?我们都很关心。

  但讨论的结果多少有些尴尬。目前的中小学名校基本都是靠“高分数学生”维持名声的,比如四川的成都七中,比如河北的衡水中学,比如湖北的黄冈中学,还有近年来每年高考都成了新闻中心的安徽的毛坦厂。

  以一本升学率、清北等985重点名校升学率高产出的就是“名校”。这就是最粗暴的定义。在现阶段教育资源仍然不平均的情况下,在名校成为高度追逐的现实下,绝大多数名校就是如此。

  那名校为何能成为名校呢?因为它集中了最优质的生源,最优质的师资力量,最优质的各种硬件、软件资源。通过“先进”“超前”的管理教育模式,获得最大的“高产出政绩”,成为各级领导在各种会议上可以叫喊的资本。

  以我最直观的体验来说。每个市里都会有一所重点中的重点学校,例如某某一中、某某二中。这个学校可以获得在全市甚至全省招收学生的资质,(这一点很重要,因为目前大多数学校是很难被做到跨区域招生的,尤其是一些县中,跨县招生就会引发另一个县的反对,所以大部分的高中招生都是划了片的)因为生源质量对最后的高考产出有决定性因素。

  这也是为什么禄劝一中在宣传自己今年高考“战绩”上,要重点突出“全县中考前257名学生报考昆明学校就读,生源严重流失情况下”。搞教育的都心里明白,学生质量意味着什么。

  还有一些学校是靠广招生,重点培养少数学生的办法来维持“高产出”。比如衡水中学,在当地受到纵容,在全省范围内大规模招收优质学生,甚至还通过合作成立民办学校的方式,突破教育部门对招生生源地的管制。靠着动辄四五千的优质学生,辅以办民办学校赚取的利润,再加上“工厂化”的培养模式,产出每年的“高考神话”。

  所以这些名校,究其根本来说,一点都不名。甚至在搞坏教育生态,曾有媒体就报道衡中等到外地扩招,导致本地学生难上学、难上好学。类似的体验,相信大家在生活中都会有多少的体会。

  名校大多是尖子生的集中营,是全县、全市的优质资源的集中营。多多少少都会对当地教育生态有所恶化。就拿直播来说,禄劝一中网课班的还是有成效的,但还是有很多学校尝试了就放弃了。名校的模式,还真不好推广。

  “屏幕改变命运”,这种尝试和努力值得肯定,但也不要神话了其作用。那些名校、名班,也请理性看待,盲目跟风上马学习往往是行不通的。

  作者:知新行闻 小知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