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530分到689分,15位2019届高三学子谈志愿填报|专家解读:今年要特别注
2020年浙江高考分数线昨晚公布,普通类一段594分,二段495分,三段279分。艺术类、体育类以及单独考试招生分数线也同步公布。
摄影 首席记者 陈中秋
高考分数揭晓后,浙江30余万考生将在7月29日开始志愿填报。这两天,快报记者追踪了近20位2019届的浙江省内高中毕业生。他们对填报志愿的经历有着清晰的感悟,对高校生活也有切身的体验,他们每一个选择,将给今年的高考考生最新鲜的参考。
660分
我是如何选上自己更喜欢的工程力学专业的
2019届毕业生赖志鸿
毕业高中:杭十四中
就读高校:武汉大学土木工程专业
去年高考查分那一晚,爸爸妈妈外公外婆一家人守候在我身边,成绩出来的一刻,场面可以用欢呼雀跃来形容——我考到了历史最高分660分。按照我过往的成绩以及我的估分,在640分左右,实际分数超出了20分,全省排名5900多位。
当天晚上,我就找出志愿填报参考书,在录取位次号4000名——7000名的专业中打钩,结合选考物化生科目,再选出合适的专业。院校的选择上,当时也是凭印象进行第一轮的筛选,浙江大学、厦门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都是我心仪的学校。
在喜欢的大学中,我再挑专业,选出了66个,根据去年的录取分数线进行排名。
当时个人对留在江浙沪有一定的倾向性,优先考虑这一带的大学。没想到的是,我原本雀跃的高分,在填报志愿时,与喜欢的化学专业录取分数线仍有一定的差距。我喜欢化学,单科成绩靠前,在学校拿过年级第一,竞赛也获过奖,但填报志愿时,发现这个分数不一定能如愿。
正在纠结的时候,我的舅舅给了我一个建议,放弃江浙沪,把录取分数线与我的分数最接近的武汉大学土木工程放到前面。当时天津大学化工专业也在我考虑范围,但因考虑到就业环境等综合因素,还是放弃了。
前面20个志愿,选择冲一冲,北大清华我都填上了,中间20-40个专业差不多是排名5000-6000的,相对是稳妥的。接下去十个是一些一流大学的分校,最后十个是省内院校,用于保底。
说实话,我当时选土木工程时抱着进入大学后转专业的想法,现在大一结束后,到了大二再分专业,我选上了自己更喜欢的工程力学专业,所以打消了这个念头。
唯一遗憾的是,离家远,每次父母过来看我要坐五个小时的动车,真的挺累。还有武汉比较热,吃得也辣,这些对我来说,不是很适应。
654分
去年高考,我的数学发挥失常
大学第一年我铆足了劲拼搏,成功转入数学专业
2019届毕业生许辰霆
毕业高中:杭十四中
就读高校:华东理工大学经济学类
这两天,我在杭州一家教育培训机构当助教,上个月期末考结束,我凭借年级前十,成功转入了数学专业。去年高考成绩出来时,我最想选的就是数学专业。
数学一直是我的骄傲,高三一模考拿了满分,可我没想到真正的转折会出现在高考这一天。总分654分,比预想的低了10分,其中数学才124分。可以说,这成了我高中三年来最大的遗憾。复旦的三位一体全部落空,要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也不太可能。
查分当晚,我马上调出志愿参考书,发现数学专业、计算机专业在江浙沪范围内能与我这个分数匹配的专业院校的选择比较多。我把自己可以报的大学专业分成三档,按照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列出来。可惜最后我还是与热爱的专业擦肩而过,进了华东理工大学的经济学专业。
接下去,出现了戏剧性的一幕,入学一个月后,我发现自己不适应商科类的课程,与我喜欢的数学、计算机不是一个门类。有的课即使成绩还可以,我却觉得总也使不上劲。“转专业吧!”当时,这个想法充斥了我的脑海,咨询了几个学长后,发现转专业在华东理工大学是允许的,而且如果成绩优秀,通过测试,我可以转到自己喜欢的数学专业。华东理工大学数学专业录取分数线是659分左右,以我的高考分数不可能被录取。但这一次,我铆足了劲,想要抓住这个机会。
有了目标,想要达成并非一朝一夕。大一刚开始的一段时间,我的学习可以用找不着北来形容,没有了高中的学习氛围,只能靠自己自觉。一个人在教室自习,一个人去图书馆,很多问题只能自己解决。一年下来,我的数学考了99分,专业总分也排在年级前十。
今年碰上疫情,转专业笔试取消,在面试中我成功晋级。
我还报名参加了一项插班生考试。在上海,大一学生可以享受一个插班生政策,就是可以报考复旦、交大等13所大学的插班生考试,通过测试的可以转入这个学校。专业虽然相对冷门,但是报考的人,据我观察还是很多的。对于一些在高考中大学没有选好的学生来说,是一项福利。
想到下个学期,我将进入新的轨道,内心充满希望,也有几分忐忑。今后如果要保研,或者有一份更好的就业机会,我仍需要不断努力。
619分
填志愿时,我毫不犹豫选择了临床医学专业
现在一个学期起码要背一本四五百页的专业书
2019届毕业生王雨桐
毕业高中:浙大附中
就读高校:杭州师范大学临床医学
我是过敏体质,从小身体比较弱,经常感冒发烧。妈妈身边也有医生朋友,我从小对他们的工作内容、节奏也了解一些。我知道当医生很辛苦,但我觉得这个职业很有成就感,立志自己也能成为其中一员。
填报志愿时,我毫不犹豫选择了临床医学专业。高考619分,外地大学不想去,浙江大学医学院分数线够不着,能选择的是杭州师范大学、温州医科大学。过程中,没有太多的纠结,填报了三十个志愿,将杭州师范大学放在了浙江大学之后,所以被顺利录取了。
大一入读后,临床医学专业涉及不少化学课程,一周两次,一次三节,有时候整个下午都是化学。这令我非常头疼,高中时化学成绩一般,选考我也没有选择化学,没想到到了大学,却要跟化学杠上了。
全班没几个没有选考化学的,我就是其中一个。这次期末考,化学几门课的成绩勉强还能过关,作为一门基础课,今后难免还要再学,这是我担忧的。
还有一点,之前听说学医很苦,但没想到一个学期起码要背一本书,一背就是四五百页的一本书。对于男生来说,太痛苦了。这一年,我很吃力地背下了一本《系统解剖学》,不知道接下去等着我的是哪本书。
都说大学轻松,我想说,如果你要混日子,那轻轻松松就可以,但我要保研可就不是一般的累了。
总结我自己和身边同学的经历,我个人建议,能就近报考就就近,因为身边确实有一些同学北方过来的,每个学期一到杭州最开始几天人就不舒服,要花点时间去适应。
还有关于转专业,这学期有不少同学想转到热门的临床医学专业,但名额毕竟有限,竞争很激烈,这学期也就只有10个名额。所以高考填志愿的时候,如果能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或者有更好的专业可以选,一步到位是最好了。
530分
我是美术生,去年我考进中国美院
填报志愿的每一步都非常关键
2019届毕业生王壹壹
毕业高中:杭七中
就读高校:中国美院插画与漫画专业
小班开始,我爸妈就带我上美术班,三四年级开始学素描,一直到初二,我发现自己的成绩进不了前八所,但凭借我的美术特长,我如愿考进了杭七中。
文化课成绩有竞争力,美术专业又有底子,在学校老师的规划下,我如鱼得水。人家学得很累,我却反而多了几分轻松。上午上文化课,下午就上美术专业课,有时一天上文化课,到了晚上就画画。我非常喜欢画画,作为兴趣来学,比较放松。
学校老师有经验,会有规划地带你冲击目标学院,到了高三,凭当时的文化课成绩和专业课成绩,我专攻美院。那段时间,早上8点到晚上11点甚至12点,我都醉心于画室,不断地练习,提高专业技能。毕竟专业课提高一分对应的省联考综合分能提高7.5分,所以提高专业分对于文化课不擅长的同学有很大的帮助。
我的高考文化分530分左右,浙江省联考94分28名。中国美术学院“小圈证”(类似于校考合格证),还有广州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湖南美术学院等美院的合格证,在填报志愿时,对我来说有了非常多的选择。
参加了这么多学院的校考,我发现每个学校的风格迥异。对于美术生来说,最好能在高中就仔细思考和研究,北方院校与南方院校的画风的学习,设计学类与造型类考试等都各不相同,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有自己的判断,帮助填报志愿,避免纠结。
特别是同时拿到各大美院合格证的同学,可以比较各学院的差异。去年我加入了不少同样拿到合格证的学生一起建的小群,一起分析各校的风格,预判各专业的录取分数线,这点对填报志愿有实际帮助。
但对于美术生来说,在填报志愿时,往往选择越多越纠结。因为我到最后才发现,美术生只能填一个志愿。我身边有个朋友,去年高考,因为盲目乐观,参考了前年的专业录取分数线,前一年68分的综合分,当年提高到了71分,因而落选,不得不进入第二批志愿填报。所以,今年的考生一定要尽可能地想办法了解当年的专业热门程度,报考录取情况,避免盲目。结合自己的校考成绩,寻找跟自己的分数最匹配的专业,尽可能地控制滑档的风险。
我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中国美院,第一年的学习状态可以用两个字形容——“高四”。因为第一年延续了高三的苦和累,不断地在升级打怪兽,完成各种课题。最大的挑战是,大学的课题完成程度完全看能力,能力强的可能是普通人的三倍之多。
经过考试,接下去,我将从基础部分流到小专业去学习,每个专业20人。我报考的插画与漫画专业,很热门,只招20人,我险中取胜,现在正在准备新一轮的学习。
662分
一心想报汉语言文学
到了大学 我才发现这个专业与想象不一样
2019届毕业生 戴博佳
毕业高中:浙大附中
就读高校:四川大学汉语言文学基地班
我是典型的偏文生,选考政史地,去年高考662分,填报志愿时一心想报考汉语言文学专业,所以填报了30个志愿,前面20多个全是这个专业。
当时以为自己分数不错,但选大学时才发现,心仪的大学够不上。
第一志愿填了南京大学,第二志愿填了华东师范大学,这两所大学能上是最满意的,可惜自己也有凑数之嫌。之所以选这两所,是因为比较恋家,不想离父母太远。但分数还差一些,爸妈建议我考虑别的专业,可以留在省内。
当时还考虑过上海,但以我这个分数能读的学校,看起来并不太划算,这些大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评级还不如四川大学。为了这点,我说服父母,同意我报考四川大学。来这边一年后发现,成都的气候、饮食,我都能适应,这个城市也比想象的要开放包容,一开始出现的问题是很想家,现在基本还会每天给父母打个电话。
截至目前,令我始料未及的居然是我曾经钟爱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学了一年后发现并非是我想象的样子。我酷爱文学,喜欢偏文艺的内容,现在却发现汉语言文学专业偏向研究,偏重学术,甚至有些枯燥无味。还有一点未想到,这个专业还要学美学、心理学,学的内容更难更复杂。
此前,我还想过当老师,现在发现我再学下去,基本跟老师无缘,作为一个非师范专业,涉及到教师专业范畴的太少。这与我未来的设想并不是很接轨。
当然,这个专业我还会继续学,至于未来的打算却有了一些变化。例如,喜欢的老师职业不会放在第一位了。我觉得这也不是坏事,因为人对于未来的设想总是随着经历的丰富而改变,总体来说,我还是挺满意现在的状态,继续踏踏实实摸索未来的方向。
598分
姑姑和舅舅都是大学老师
他们建议我这样在一段分数线徘徊的考生报省内学校
2019届毕业生钟健丽
毕业高中:杭州第十一中学
就读高校:中国计量大学质量管理工程专业
去年,我是通过三位一体进入了中国计量大学,高考分数是598分,属于正常发挥。去年浙江省内的三位一体志愿填报和第一批的80个志愿是同时进行的。所以我同步也要研究后面80个志愿的填报。
我的舅舅和姑姑都是大学老师,分别来自金融专业和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在填报志愿的时候,他们给了我很多意见。
先说三位一体的志愿填报,我选择的是质量管理工程专业。根据我前期的了解,中国计量大学是全国最早设置这个专业的高校,专业排名在全国十几所开设这个专业高校中列第一,所以专业实力很强。
后面的80个志愿,我也很认真地考察了学校,根据我的分数线去筛选出一些合适的学校,再根据知乎、百度和一些网站的专业排名,去进一步了解专业。
当时我按照自己的意愿填满80个志愿后,又根据家人的意见,筛选到了20个左右。我的姑姑和舅舅都不太建议我出省,尤其是我这种分数在一段分数线附近徘徊的考生,能报的外省学校资源也不多,所以他们更推荐我去报省内的学校。如果要去省外,也优先考虑像江浙沪这些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
专业方面,我原本也填报了小语种、医学、自动化、测控等专业,但是舅舅建议,现在人工智能越来越发达,小语种专业可能不好就业。还有自动化和测控虽然比较好就业,但是我个人的性格不是很合适。学医对于女孩子来说又比较苦,所以这些专业也被一个个排除。
最后,我被中国计量大学的三位一体提前批录取,专业是质量管理工程专业。对于这个结果,一家人都比较满意,毕竟中国计量大学是“国字号”,学生毕业之后的就业也不错。
去年我入学后,我们学校成为省重点建设高校,我就读的质量管理工程专业也成为国家双一流专业,这样一来,专业的办学实力越来越强,对于我们的学习也更有保障。
我就读的是本专业的卓越班,学校对卓越班有专门的培养计划,要在三年时间里学完四年的课程。班里的学习氛围很不错,身边的同学都是全国各地超一本线30分左右的同学。
这个专业属于工科专业,专业学习主要是围绕机电工程,做产品的质量检测、质量分析,还有前期的质量设计。但就现在的学习来说,我本身不是特别喜欢,也考虑过换专业,但是在本校来说,我就读的已经是校内师资和资源相对较好的专业,而且大学本科学的课区分度也没有特别高,所以我考虑会在研究生阶段跨专业,目标是双一流高校,专业还没有想好,可能会结合社会的趋势,选择比较新兴的专业。
617分
志愿填报自己一定要上心
我曾经连续好几天翻看资料到凌晨
2019届毕业生蔡家政
毕业高中:源清中学
就读高校:宁波大学行政管理专业
今年的高考生马上就要进行志愿填报了,记得在我填报志愿的阶段,爸妈陪我去听了2个填报志愿的讲座,我也有两三个晚上不停翻看各种志愿填报的资料直到凌晨。
高考志愿填报这件事,自己一定要上心。学校、专业介绍,这些信息都要去仔仔细细地看,这个选择对未来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很大程度会决定你今后在哪个城市生活,从事什么职业。我知道有很多同学高考之后就放飞自我了,但我们连最难的高考都挺过去了,就不要差最后这一步啦。
说说我自己志愿填报的过程吧。
高考成绩公布后,三四天的时间,就要选出80个志愿,难度还是挺大的。那段时间,朋友圈的同学、家长也会转发各种关于志愿填报、招生的信息。
我了解和筛选学校的途径主要有3个,分别是学校发的志愿填报指南、模拟填报志愿的App,还有网络上学校的公开信息。
志愿填报指南上最重要的信息就是学校近几年的录取分数线和位次,参考意义很大。
我还自己花200块钱买了一个志愿填报的模拟软件,可以在上面填自己的分数,然后根据自己的条件筛选学校和专业。
前面两个信息结合起来,我基本可以筛选出十几个适合我的学校,然后就可以去每个学校的官网进一步了解。通过学校的官网,你基本就会对学校的专业设置、硬件设施都有基本认识。
我的高考分数是617分,当时在高中基本处于前50名。但是我的数学比较差,理科偏弱,所以在选择专业时,我选择的基本都是像中文、法学、历史等偏文科的专业。
学校选择上,我在前20个志愿填的基本都是省内的学校,比如宁波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财经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我们高中一个班里一半以上的同学留在了杭州,大家觉得杭州在交通、食宿等方面都不错,所以更倾向于填报杭州的学校。
最后,我被宁波大学的行政管理专业录取了,这个志愿在我80个志愿中处于第十几位,算是“冲”上去的。入学近一年以来,我觉得学校的学习氛围不错,大一还有早晚自修,很有高中的感觉。住宿这一块更不用说,和去了外省上学的同学比起来,我们的住宿环境还是比较有优势。
我们专业不用学数学,跟我喜欢的方面也比较符合,这个专业之后会有政府管理和乡村管理两个方向,以现在的趋势来看,我应该还会选择在本专业方向继续深造。
605分
不要选择过时的专业
建议男生可以去远一点的城市就读
2019届毕业生丁一涵
毕业高中:杭州市长河高级中学
就读高校: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工业工程(数字化工程管理创新实验班)
一年前,我通过三位一体招生进入了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我的高考分数为605分,在平时校内的模拟考中,我大概处于100名到150名之间(全年级500多人),属于中等偏上。
在报名三位一体期间,我从自己的爱好结合今后的就业方向做考虑,当时想往电子信息、智能化,或者医学方面去发展,所以报考了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和温州医科大学的三位一体。
不过在公布考试时间后,我发现这两所学校的考试时间撞车了,结合我自己的喜好,我最后还是选择了专业分类更多的杭电。
最后,我被杭电的工业工程(数字化工程管理创新实验班)录取,对于这个结果,我还是挺满意的。这个专业是一个文理科综合的专业,也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发展方向。理科方面的话,可以走数字化的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方向;文科方面,则可以走管理的方向。一年学习下来,我感觉学校的专业培养和课程设计都比较合理,大一的基础课比较多,可以给我们打好学习的基础。
入学以后,我还是能够适应杭电的学习生活的,学校的硬件设施也不错,四至五人一间寝室,有独立卫生间和空调。我所在的校区就有8个食堂,可以在学校尝遍各种各样的美食。
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我建议学弟学妹在填报志愿时,可以优先选择一所好的学校。因为之后毕业就业时,无论你是否有更高一级的学历,用人单位还是会看本科的学校,包括考研都会受到影响。如果选择专业余地比较大,建议可以选择一些跟时代相契合的专业,不要选择过时的专业。
当时我在填报80个志愿时,虽然已经有三位一体保底,但是我还是很认真地研究了学校、专业,还从网上查了相关材料,大部分填报的都是有关大数据、数字化、自动化的专业,再根据专业筛选出相对好的学校去填报。当时我筛选出来的有相关专业、并且符合我分数范围的学校,南方城市偏多,其实有机会,我还是建议男生可以去远一点的城市就读。
620分
选学校,还是选专业?
最后我还是把选学校放在前面
2019届毕业生季欣然
毕业高中:杭州第十一中学
就读高校:西南交通大学生物工程专业
我一直很明确地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去年4月,从学校开始下发志愿书的时候,我就一直在找生物工程类的专业。我特别喜欢生物这个学科,想着以后可以去医院做一些检验方面的工作。
我的高考分数是620多,平时在学校都是年级第一,当时填写志愿的时候,也是把80个志愿按照“冲、稳、保”来填。父母没有太干涉我的选择,填报志愿的全程都是我自己一个人来决定的。要说建议的话,我认为大学选择城市很重要,毕竟大学是一个要待4年的地方,这个学校所在城市的生活习惯你能不能适应,都要提前考虑。比如你如果要填报川渝地区,就要先考虑自己能不能吃辣。学校的好坏和专业的好坏一直是我比较纠结的一个点,最后我还是选择了把学校放在前面。
最后我被西南交通大学的生物工程专业录取,这个志愿当时处在80个志愿的“冲”和“稳”的交接处,我的分数比专业最低录取分数线高了1分,也算“分尽其用”。
如果你选择的是一所优秀的大学,那么学习压力是肯定会有的,但只要自己调整好都是没有问题的,而且和上进的人在一起,你会看到更优秀的自己。
拿我自己来说,我的大一过得有一些艰难,因为我的高考选考科目是生物、政治、历史,但是物理和化学基础不是很好。我们专业在大一阶段的通识课比较多,必须要学化学和物理,生物专业的学习在大一并不是很突出。所以和别省参加理综考试的同学相比,我在专业学习上可以说并没有优势。
所以我只能在课后花时间把这些知识都捡起来,大学里找老师比较难,我更倾向于问身边的同学。相信到了大二,专业重点更加清晰后,我的学习会从容一些。
再来说说生活吧,我从初中开始就是一个人生活,也可以吃辣,所以在成都这个城市,我适应得还算不错,我的室友来自温州、上海、内蒙古,不同的生活习惯、方言之间的碰撞,让我觉得很有意思。
646分
提前批也有很多好专业
有些是定向培养的
2019届毕业生沈忻雨
毕业高中:萧山中学
就读高校:东北师范大学数学专业(公费师范生)
去年高考,我考了646分,没考到平时的理想水平。我选大学和专业的过程,可以供学弟学妹参考。
当时拿到成绩和排名之后,我先参考了往年许多学校招生专业的名次号,按照自己的名次号,挑选出了自己能报的大学。我一开始想填满80个平行志愿,但后来看到了提前批有师范类院校招收公费师范生,发现自己成绩也够,于是就选择填报提前批师范类专业。
这可能是受我爸爸的影响,他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现在是老师。说实话,高考前我几乎没有考虑过填志愿选专业的事情。想过学医,不过好的医学院校,录取分数有点高,成绩出来后,我就放弃了这个想法。
我填报志愿时,考虑专业更多一点。在我心目中,好的专业就是985、211院校里面的专业,按照学校的专业强弱排下去。
东北师范大学是国内四大师范类院校之一(其他三个分别是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是比较受认可的师范类院校。因为是公费师范生学校,我每个月还有600元生活补贴。
按照公费师范生的相关规定,我毕业后要回萧山工作,但是分配好的学校仍需要自己争取,所以大学期间我要好好学习,争取在第一批面试中应聘上好的学校。
去年8月,我到了东北师范大学,在长春,第一感觉就是很凉快。冬天,东北真的很冷,不过室内有暖气。饮食方面还算吃得惯。同学们来自全国各地,很多同学也很幽默,让我觉得很有趣。
接下来马上要填报志愿了,我建议学弟学妹们,提前批也有很多好专业,有些是定向培养的,就业有保障。
在填80个平行志愿时,可以先做一张表格,按照自己的分数,整理出自己能报考的院校和专业,参考学校的口碑、办学条件,住宿条件、考研通道等,综合做出选择。
663分
我当时把几十个意向学校全都找出来
列在一张excel表格里
2019届毕业生王涵韬
毕业高中:杭州高级中学
就读高校:中山大学地理科学
我在杭高年级排名100左右,去年高考663分,是正常发挥。一共填了40多个志愿,被第十几个志愿录取了。
高考分数出来后,就开始想着怎么填。我喜欢的专业方向有几大类:计算机、法学、经济和地理。各专业的排名主要看教育部的学科评估,或者去学校官网看一看。
我当时把几十个意向学校全都找出来,列在一张excel表格里。我在电脑上打字,爸妈就在旁边看,提些建议。
按照专业来,挨个排着写。比如先找计算机专业比较强的学校,主要是根据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的等级,看的基本都是拿到A级左右的专业,包括位于成都的电子科技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再去找出这些学校、专业的历年分数线和位次号,按照分数从高到低排序。再比如地理信息专业,比较强的学校有华东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等。
这一批高校先筛选出来,填在表格里。对于大学、专业都挺满意的,就可以作为备选之一。选出这么多学校,要分开层级,比如分数高一点的,可以看运气冲一冲,有些学校和自己分数相当,还有些学校用来保底。
这一步做好后,再去学校官网看信息。看师资力量,比如长江学者的数量,看保研的比例和去向,这些都是官方途径能得到的信息。之后再去看民间信息,可以上知乎,有一些本校学生或毕业生的评价,比较真实。
收集了各方面信息后,再回头看表格,做些删减。有个高校的计算机专业,是在新建的校区,配套设施没跟上,交通也不太方便,加上专业评级不够高,我就把它去掉了。填志愿时每个专业都要了解好所在校区,有些校区离市中心较远,交通不方便。
此外还要考虑到,如果某高校某专业招生计划增加,分数线可能会下降。一般来说,新开的专业和增加计划的专业可以冲一冲。
表格做好,每个学校每个专业去年的录取分数、位次号等,都一目了然。做这张表可不容易,信息一点点充实,也是我了解各学校的过程。如果有机会,可以去大学校园里看一看。我去过厦门大学,直观感受就很好,志愿也填了几个,只是没有被录取。
选学校还是选城市,这也是我在考虑的。因为某些专业在某些城市是适合的,比如上海的科技创新不错,学计算机就很好;去大连,学海洋就比较专业;我选的中山大学,位于广州,是华南的中心城市,人文地理和城乡规划研究素材都挺丰富,而且,自然地理方面,岭南独特的地理资源也不少,还有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和南海的开发,都是对学科有利的因素。
一般来说,一二线排名靠前的城市,机会就比较多。因为城市好,给大学的资金会比较充足,科研经费比较高。
读了一年,基本符合我对大学的期待。我们学校有个特别的地方,上课时对于前几排的上座率有考核。老师们都希望大家尽量往前坐,不要在后面开小差。我也坐过几次第一排,都是比较重要的专业课,希望让自己集中注意力。
621分
填志愿,我不想浪费一分
理科基础弱的学生慎选理工类大学
2019届毕业生郑雨清
毕业高中:淳安中学
就读高校:浙江财经大学法学专业
我在年级排名100名左右,报了外语、汉语言教育、会计、法学等专业,都是偏文科的,最终被法学专业录取。
我去年高考621分,比一段线高二十几分,有些难填。爸妈和我一起填志愿,他们觉得会计、法学专业不错,将来毕业可以留在学校,或者进入事务所,考公务员等,就业面比较广。
填志愿,我不想浪费一分。所以想了很多,最后登录系统提交志愿时,离截止时间仅剩一个小时。因为我和妈妈在不断调整学校和专业的顺序,就是想高考的每一分都不能浪费,想好好利用起来。最后,浙财法学专业的录取分数是620分,我感觉很值得。
这也许不是一个好的观点,但是我认为如果这个专业,我是比较低的那一批,那身边都是分数更高的同学,我就有了榜样,可以鞭策自己不断往上走。
80个志愿我填了60个,除了西安外国语大学,我基本没有填江浙沪外的学校。当时我的成绩不够高,够不上省外的985高校,如果冲一下偏远地区的211高校有些可能,但很难选择喜欢的专业。综合考量后,我还是选择留在省内。经济发达地区,以后发展前景会更好,机会也更多。
进入大学后,有高中女生和我诉苦,她在一所理工类大学,学的是管理类专业,这是文科专业,但对理科要求还是比较高,比如要学微积分、高数等。所以如果理科不是太好,建议不要填报理工类大学。
我知道有同学很喜欢某所高校,但是分数够不上自己喜欢的专业,就会填一个分数较低的专业,想进校后再转专业。这条路其实不太容易,建议大家先了解政策。我有个同学从管理学专业转到商务英语,经历了笔试和面试,难度挺高。
浙财在下沙,法学院的氛围,让我越来越喜欢这个专业。今年学了一节课是《模拟法庭》,最终考核就是一次出庭。学校的学习氛围还是不错的,从人满为患的图书馆就能看出来。
660分
高考志愿我全部填了物理专业
如果有自己喜欢的专业方向,一定要坚持
2019届毕业生李晨祺
毕业高中:杭州高级中学
就读高校:华中师范大学物理学(基地班)
去年高考,我考了660分,被华中师范大学物理学录取,填志愿,我完全是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来填的,全部填写了物理专业。我填了20多个院校的物理专业,比如南开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等。
我高中参加过物理和天文奥赛。天文拿过亚太地区奥赛一等奖,物理拿过浙江省二等奖。也拿到了北大,复旦,浙大等学校的三位一体资格,但是因为高考的失利,没有进入理想的学校。我很早就打算好了,自己以后做物理研究这一块。所以大学专业全部填了物理专业。
我很喜欢物理和天文两个领域,初中时,我就想好以后要从事物理研究,我希望能探索世界的本源,我觉得这和杭高天文社的经历也有关系。
这一年大学生活,我还是比较满意的,因为学校的学术氛围还是比较好的。我学的是理论物理。接下来我打算申请国外的学校。
对今年的学弟学妹填志愿,我的建议是,如果自己有很明确的喜欢的专业方向,我觉得大家一定要坚持选自己的喜欢的。在高中时,除了学习,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非常重要。
如果没有明确喜欢的专业方向,可以考虑其他因素,比如考虑父母的意愿,考虑今后的就业,或者选择一个比较好的城市。
689分
成长都是自己带给自己的
并非只是学校加持
2019届毕业生陈天豪
毕业高中:镇海中学
就读高校: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
我去年高考成绩689分,发挥不算好。当时通过复旦大学的三位一体,审核通过了,但是忘记去网上确认,结果失去一个机会。北大的三位一体去参加了,但是高考裸分不高,也没有成功。
作为镇海中学实验班的学生,说实话三年来都奔着北大、清华去的,但是高考发挥一般,让我的选择变少了。在80个志愿里我填了25个志愿,被第七个志愿人大商学院录取。
填志愿时,我主要选两个方向,一个是和经济、金融相关,因为家里有几位长辈都是自己创业,表哥表姐也是学的经济和金融,听他们说起来觉得很有趣。另一个是与化学相关。参加过化学竞赛,最好成绩拿到省一等奖。
我前面填的几个志愿,分别是复旦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大学,这两所学校裸分招生的专业很少,基本就是两个,数学和计算机。我当时想如果能进这两所学校,第二年通过转专业到经济类或者化学类,但是都没录取。
我们班里40多人有约30人在北京读书,所以我也决定去北京。北大、清华去不了,那么再往下数,就是人大了。接触了很多人大的同学、学长学姐后,发现人大其实很精彩。最关键的是无论在哪里,成长都是自己带给自己的,而并非只是学校加持。
人大课程相比较来说偏少,商学院上课重视实践,偏少的课程会给我们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去接触社会,参与实践类项目,而不仅是上课学习专业知识。
641分
我家刚好做轻纺生意
我就报了轻纺相关专业
2019届毕业生蔡圣涵
毕业高中:萧山中学
录取高校:江南大学纺织工程专业
去年高考641分,我选择学校,是按照地方来的,我填报的是北京、上海、江苏、广东等地的高校,都是发达地区的高校,我觉得读大学的城市非常重要。
在选专业方面,我是高考后开始了解的。我家刚好是做轻纺生意的,我就想,可以报考与纺织相关的专业,今后可以照顾家里。
我仔细去找了一下,发现还真有这一类专业:江南大学的纺织类专业,在国内排名非常靠前,往年录取分数也跟我的成绩匹配。还有东华大学的纺织专业也很好。我填报了这些专业。
因为要填80个专业,这些专业填好之后,我还填了一些录取名次比我的排名要高的大学,专业都填写了信息工程、计算机之类的专业,这些专业是现在的新兴行业,发展空间大。
当时我有种强烈的感觉,我会被江南大学录取。经过忐忑的等待,果然我的预感是对的。
对今年的高三考生,我建议,一定要用好考生手册,最好把前两年的考生手册都拿来,如果你特别喜欢一个学校,那可以多填几个专业,专业不能随便填,不然很痛苦。假如你选考了物理,那你可以考虑填报只招收物理选考专业的大学志愿,可以填报那些录取名次比你高的大学专业,因为物理选考人数少,你有可能捡漏。
今年由于招生政策和选考科目要求等发生变化,浙江考生该如何填报志愿?快报记者昨天采访了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宣传处处长鲍夏超,请他给出权威解读。
他说今年高考考生,可以参考已完整上线的前三年新高考招生高校投档录取位次等权威数据,注意志愿填报策略技巧并把握规避有关误区,结合实际理性分析准确定位。
今年志愿填报要注意五大事项
鲍夏超说,今年考生填报志愿时要特别注意以下事项——
一是强基计划的首次实施和高水平大学“三位一体”招生办法的调整。按照教育部规定精神,强基计划安排在8月5日左右录取。高水平大学“三位一体”招生在强基计划后、8月7日前完成录取。报考考生在7月29、30日要与其他考生一起填报统招计划的志愿。考生如被强基计划和高水平大学“三位一体”录取则不再参加统招计划录取。
二是首次实施教育部《普通高校本科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指引》,部分专业、专业类明确提出了对物理科目必选的要求。今年在我省招生高校的选考科目要求充分体现了国家需要、高校要求和个人爱好特长相结合的精神。
三是对分段线不等于批次线要有更清醒的认识。我省新高考招生取消高校批次,各类别按照考生成绩分段录取。需要提醒考生的是,分段线不能与原来的批次线简单类比,有的上了二段线的考生会因为自己的要求过高或选考科目适应面不广而录取在专科专业。
四是充分利用志愿填报数量所保证的机会。今年招生政策总体平稳,但也有首次实施强基计划和选考科目要求适当调整等方面的变化。为增加录取机会,建议考生尽可能填满80个志愿,并合理拉开一定的梯度,勿轻易放弃。
五是严格保管好自己的登录密码,以免因密码被其他人知悉而被篡改志愿,失去进入自己向往学校和专业的机会。
高考志愿应该怎么填,关键是什么?
考生在选报院校专业平行志愿时,要熟悉了解新高考招生规定和院校招生章程,还要结合自身实际加以研究对比和分析,理性选报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优方案。
熟悉规则了解计划。新高考招生各项政策规定及院校发布的招生章程是招生主要依据,考生务必仔细研读后再填报志愿,考生要确保自己适应新高考要求并符合院校专业的报考条件。要注意对照院校选考科目要求选报相关专业,弄清高校招生录取和志愿投档具体规则,学考等级、外语语种、面试、单科成绩、体检以及综合素质评价等具体要求,看清专业层次、类型、办学地点的区别,不同性质的公办、独立或民办院校,以及学历证书、学费收费情况等,以规避误报或非自愿高分低填。
作为我省考生首轮志愿填报的唯一依据,今年我省招生计划公布时仍提供纸质版和电子版材料,纸质版分普通类、艺术类和体育类、单独考试招生三本图书。需要注意的是,因为是分段录取,每一段录取结束后招生计划会有变化,剩余计划我省将统一以电子版形式公布,考生可适时登录浙江省教育考试院网站相关系统进行查询。
理性选择和准确定位。因计划、考生报考等综合情况不同,院校、专业的投档和录取标准存在自然差异,最终也会体现在投档线及相应位次的高低。考生选报志愿需理性选报定位。可分析对照欲报院校2017-2019年专业录取投档情况,比如投档“位次号”、录取专业平均分、最低分以及总分分段表等。由于近三年均为新高考招生录取,故可供考生本人与以往招生高校专业投档线进行对比参照。需要注意的是,各院校专业由于多因素叠加效应,报考生源会有大小年变化、投档“位次号”因此产生波动。所以,填报志愿“位次号”的参考使用不要绝对化。
平行志愿选报参考策略分三步
平行志愿选报参考策略分三步。一是初步筛选,按我省志愿填报系统中选考科目、院校地域等筛选功能,根据自己的位次和成绩,对比选择目标志愿近年录取情况,分别选择足量“院校+专业”预备平行志愿,放在“冲”“稳”“保”三个层次备用。二是综合优化,综合院校实力、区域、专业特色,将第一步批量选定的备用志愿中某些不喜欢的院校或不适合的专业删除,优化选择若干相对适宜的“院校+专业”平行志愿。三是梯次排列,按个人兴趣意向,确定具体志愿排序优先级,将逐一按降序排列形成至少三个层次平行志愿排列,可把最喜欢的优先考虑。比如填报普通类平行志愿,可将自己优势不大却很喜欢的志愿放在前25个“冲一冲”,将具有一定优势也较喜欢的志愿放在中间30个“稳一稳”,将优势较大但有所喜欢的志愿放在最后25个“保一保”。
当然,以上三步策略仅为众多思路之一,先选院校再选专业,或反过来也是可以的。高考志愿,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合适与否之别,理性选报体现自己真实意愿的志愿,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都市快报 记者 胡鸿 张宇璐 胡信昌 首席记者 张娜)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