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电子商务的发展,及农村电子商务与区域发展模式是怎样的?

  一、电子商务的影响

  电子商务对于经济结构来说是一个革命性的工具,一个“破坏性”的技术,因为它重新配置了经济发展的必要资源,同时重置了市场竞争的基础。正是因为其革命的属性,电子商务将在旧有的商业版图中引领8个变革,分别是重构管理体系、重构金融配置、重新启动经济、重构供求关系、重新定义市场、重构权利、重新定义组织关系、重构分销渠道。

  

  电子商务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难以估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电子商务可以在多个领域与产业结合,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力。随着电子商务产业的迅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居民日常获取商品和服务的最重要的渠道和手段。

  由于信息的高效流动,网民可以搜索众多同类商品进行质量和价格对比,极大地增强了交易的灵活性。与传统购物消费场景和方式相比,电子商务引导了新的消费文化,建立了新的社会互动模式。

  

  电子商务使得销售方和消费方达成交易的成本都得到了降低,缩短了沟通时间和减少了精力投入,而成本的降低也就意味着生产率的提高。互联网和电子商务被认为是革命性的技术,因为他们改变了传统的营商环境,引导着商业和经济发展的未来。从经济学的角度讲,电子商务的核心特征是几乎将获取信息和分销的边际成本降到了零。

  二是电子商务对传统的线下商业场景产生了巨大的冲击。随着电子商务活动的巨量增长,世界市场正在以零售业为核心产生深刻的变革,传统企业正在面临电子商务巨头的挑战,特别是传统零售经纪业的公司正在被互联网原生信息和服务提供商所取代。

  

  零售业的资本开始进行全球化布局成为当时商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现象,在东南亚、北美和中欧等地的新兴市场,零售资本极大地改变了社会消费的商业场景和性质。基于互联网的电子空间,绝不仅是作为单一信息传递渠道而出现,而是资本积累和全球流动的一个重要手段。

  线上业务的巨大前景使得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将业务搬上网络,自此虚拟的网络营商空间将商业的物理阻隔大大降低。在Cairncross的认识里,信息技术的出现和普及将导致物理距离的消失。而目前繁荣的电子商务活动也正一步步地印证这个观点,即电子商务的市场将比传统的商业中心具有更低的空间差异性。

  

  虽然有的学者认为这样的观点过于夸大事实,也进行了一些表述上的修正,但是很少有专门针对电子商务应用空间变化的专门研究来论证在互联网时代,地理位置重要性的下降。虽然电子商务不再被认为是完全取代现有零售企业的一个巨大威胁,但是它的出现绝不会是一个短暂存在或者影响微小的现象,相反,电子商务技术已经被众多国际零售巨头吸收并将其转化为多渠道的组织实体,用这项技术将他们的线上和线下销售渠道进行了融合。

  我们可以看到,电子商务正在以网络化、在线分配和消费的模式将线下与线上的边界融合,支持着新经济的出现。

  三是电子商务在实体层面的影响,其中之一可能是引起行业从业者失业。随着电子商务的行业规模和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网上消费的行为将越来越普及。因此线下实体,例如便利店、超市、书店等会有一定量的倒闭,如果这些从业者没办法适应新时代,掌握新工具,那么会造成大规模失业潮的出现。

  二、农村电子商务与区域发展模式

  (一)三种典型的区域发展模式

  随着信息化的深入和硬件设施的建设,一种新的基于“互联网+农村”的组合出现在人们的眼前,成为区域发展的新模式——淘宝村为代表的农村电子商务产业集群。

  

  目前根据中国互联网中心的数据,截至二零一九年6月,中国农村的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达到39%,随着农村互联网的普及,城乡之间的数字差距不断减小,城市已经不再是承载创新发展的唯一空间载体,农村区域也通过电子商务工具,通过对信息的掌握和使用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新舞台。

  (二)传统区域发展模式成因及演化

  “温州模式”的根基是当地各个家族小企业的生产方式和不断扩大的发展规模,其本质是由商业市场需求带动的工业制造。“温州模式”下的企业家群体多是农民创业者,当外出经商的温州人获得了一定资金后,他们将之积聚起来作为回乡创业的启动资金,开办小规模的家庭工厂,随后通过家族基金的不断融资,将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温州模式”下的经营组织多是个体民营经济组织。正是因为这个特点,“温州模式”下的企业在初创和发展过程中很少受到政府行政力量的干预,其生产要素主要以市场配置为主,企业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这与市场的运行逻辑是相同的。

  因此在“温州模式”下很快涌现出了一批知名企业,成为行业内的强有力竞争者。但是我们还看到,“温州模式”的支撑产业大多是制造业,依然存在产能过剩、规模不经济、创新力差等问题,其发展仍然受到系统结构和路径锁定的困扰。

  在“苏南模式”中,乡镇企业是区域发展的引擎,因此其模式核心是农村的工业化。和“温州模式”不同,“苏南模式”整个产业的兴起可以说是政策强力干预的结果。当时由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导致农村生产效率提高,人多地少的结构矛盾随之出现,政府必须解决就业问题,为大批的劳动力找到出路。

  

  政府要想让乡镇企业容纳过量的农村劳动力,就需要解决企业规模扩大、经济增长的问题。于是集体所有制的乡镇企业成为一个选择,第一批企业家是政府指派的行政干部,企业的启动资金来源于村集体。

  正是因为领导性质和资金来源渠道,使得“苏南模式”下的企业经营本身就带有经济和政治的双重目标,乡镇和官员身份的企业家共同计划企业发展的方向,共同掌握要素和资本的使用。

  正是因为强烈的行政色彩,我们看到“苏南模式”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国家政策的倾斜,乡镇企业因为政府的关系在土地、融资、劳动力供给等方面都得到了特殊待遇,同时极大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珠三角模式”的核心是由外资带动的工业化。

  

  因为毗邻港澳,因此珠三角在与海外的资金、技术、设备与信息沟通方面较内陆有天然的优势。发展外向型经济也是中国融入国际分工网络和深入国际化的一项举措,加之其在土地、人力资本等方面,和港澳相比有较大优势,因此大批量的外资和技术进入珠三角,该区域的企业家群体随之大量涌现。

  在整个过程中,政府扮演的角色是招商引资的中间人。珠三角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以及国家赋予深圳的特殊地位。改革开放初期,深圳就被国家定义为改革开放的窗口,给予特殊的经济政策和制度,大大加强了深圳与香港的经济联系,同时随着深圳的快速崛起,其带动作用覆盖了珠三角地区,使之成为深圳与香港的生产基地,其经济迅速崛起。

  时至今日,深圳依然是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同时也是最具创新力的高科技中心城市。但是,我们还可以看到深圳的辐射效果有其明显的边界,其对珠三角之外的广东其余地区的影响力迅速减弱。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