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 我为你拍照

  

  航班飞过,空管技术人员测试信号。

  

  1991年,上海光新路口的自行车流。

  

  王文澜 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周越 华北空管局办公室职员

  

  汶川地震中受伤的小女孩正在看《励志故事》。

  

  郝远征 新华社首席人像摄影师

  

  2016年国庆期间,天安门广场中心花坛。

  

  蓝海浪 长安街花坛设计师

  

  去年9月,70岁的老兵在天安门前留影。

  

  高源 天安门前摄影师

  2017年北京高考大作文是一个“二选一”的题目,其中一个要求以“共和国,我为你拍照”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新京报记者随机采访的考生对此评说不一,有人说命题太开放不好把握,也有人觉得贴近时事容易写作。

  如何用照片展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成就?新京报邀请专业和非专业的5位摄影师,用自己的摄影作品和经历,来书写这个高考作文题。像王文澜、郝远征,在他们从事专业摄影工作的几十年中,用一张张图片见证了唐山大地震、汶川地震、奥运会、大阅兵等重要历史时刻。而在天安门前摄影师高源、华北空管局职员周越和长安街花坛设计师蓝海浪的眼中,他们镜头留下的一个个片段,同样记录着共和国发展的脚步。

  通过百千幅图片反映历史进程

  王文澜,从事摄影已经有50年。曾拍摄过“四五”运动、唐山大地震等多个优秀作品,出版了《名人透视》、《流动的长城》、《自行车的日子》等摄影集,现担任中国日报社高级顾问、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用文字描绘出对拍照的体会,会有难度

  新京报:今年的北京高考大作文有个题目是《共和国,我为你拍照》,你拍摄的作品见证了很多重要的历史时刻,如何理解“为共和国拍照”?

  王文澜:最初拿起相机时只是为了娱乐,拍摄到此一游的照片。后来“文革”结束,发现以前相机只为自己留影而没拍过社会,深感错过了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

  但在1976年,我还是反映了现实,拍摄了周总理逝世、“四五”运动、唐山大地震、粉碎“四人帮”等重大事件。从这以后,开始用相机对准历史的进程,有意识地拍摄社会变迁的题材。

  新京报:如何看将作文题目定为《共和国,我为你拍照》,与摄影关系大吗?

  王文澜:作为一个作文题目,用文字描绘出对拍照的体会,会有难度,毕竟拍照是通过图像来实现的。比如十年“文革”,作家、画家、导演可以回头去反映与创作,摄影错过了历史机遇,就过期作废了。

  新京报:摄影是一瞬间的事。

  王文澜:它不是机关枪的扫射,是点射,咔嚓一下,早一点或晚一点,就会与好照片无缘。

  重大题材只靠几幅照片远远不够

  新京报:为共和国拍摄的照片应该是什么样的?

  王文澜:今天把看似平凡的瞬间记录下来了,到了明天成为历史的凝固剂,感觉回味无穷。重大事件毕竟是可遇不可求的,日常生活中都是平凡的,看似没有冲突、趣味点,但钻进去深挖出来后,可以以点带面地反映出大题材。

  新京报:能举个例子吗?

  王文澜:比如自行车,这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三大件”之一,每个中国人成长的各个重要阶段,上学、工作、结婚等等,都和自行车紧密相连,自行车中孕育了每个中国家庭的生活,是中国人最基本的生活方式。拍摄中国要选择一个象征,自行车就很合适。

  最近,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自行车有了新的回归。

  关于自行车的题材,看似平淡,其中也有矛盾冲突,自行车像是有生命的,非常值得去表现。

  新京报:2049年将迎来共和国百年华诞,在你曾经拍摄的照片中,会选择哪几幅照片来展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成就?

  王文澜:这么重大的题材,只靠几幅照片是远远不够的,有些照片一图胜千言,但这样的照片非常稀少,一般每幅照片胜十言、百言就不容易了,所以每幅照片只是一段话,通过上百上千幅图片形成长篇故事,就像一部交响乐,每幅照片都是它的音符,逐步形成乐章,变为反映历史进程的乐章。

  新京报记者 沙璐

  祖国百年华诞我拍下首班航班

  周越,39岁,北京人,现就职于华北空管局空管中心,负责宣传和工会,工作20年。2006年在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完成了图片摄影专业本科的学习。喜欢摄影,愿意用相机把中国民航空管发展的点滴记录下来。

  这个题应该小中见大

  新京报:今年北京高考作文题“二选一”的其中一条你肯定能写好。

  周越:你是说《共和国,我为你拍照》吧。这个题目出来以后,我也激动了一下。

  新京报:是因为题目切中你的爱好了吧,但这个题你不觉得太宏大吗?

  周越:我中午真思考了一下,这个题要是直奔共和国这个点,至少我很难写好。我觉得应该小中见大吧,其实每个人的镜头,每种主题,都可以说是对我们国家发展历程的记录。

  新京报:你平时拍什么?

  周越:因为我在民航空管部门工作,接触飞机多,空管工作多,所以我这几年的作品还是集中在这方面。

  新京报:什么时候对摄影产生浓厚兴趣?

  周越:我是1997年入职华北空管局的,已工作20年了。因为个人工作关系吧,再加上热爱拍摄,1999年时我开始有意用相机记录一下很多值得铭记的瞬间。

  新京报:工作的这些年中,你也经历了不少大事件,有什么印象最深的?

  周越:2014年APEC峰会在京召开,当时我受华北空管局党办委派,拍摄首架外国元首专机抵达首都机场空管保障的镜头,有些机型我都没见过,在管制员的指挥下,这些大家伙专机有序地落地,印象很深。还有,“9·3”阅兵当天,首都机场航班暂停运行,印象很深的是当天阅兵开始前夕,最后一架航班飞离首都机场,首都机场确定的按照既定方案暂停运行,当时所有的塔台管制员都到休息室去观看阅兵实况了,塔台上空无一人,这个场面很少见。

  看飞机起落感受国家快速发展

  新京报:这些镜头中的事件,应该可以说明“共和国,我为你拍照”这个主题了。

  周越:反正每次拍摄看到这些飞机平安落地、起飞,我能感受到国家发展的快速与强大,外交活动多了,国外元首的专机来的就多了,我们空管人其实是直接见证了这些。

  新京报:你在工作之余拍照的乐趣是什么?纯对飞机的热爱,还是希望用镜头记录值得记录的时代掠影?

  周越:乐趣在于记录,时不时翻阅以往的照片,能够找到很多回忆,关于回忆的乐趣,关于我们国家的记忆,这个可能就是这篇作文最好的切入点吧。

  新京报:如果让你就此写篇小作文,你会怎么开头?

  周越:当太阳从东方缓缓升起,塔台比陆地更早触摸到阳光的温度。2049年10月1日,这是国际大型枢纽机场平常的一天,但对所有中国人来说,今天又是极不平常的一天,祖国百年华诞。我拍下了清晨第一班起飞的航班,逆光,F8的光圈足够锁定飞机上鲜艳的五星红旗,我把这张照片献给你,我的祖国。

  新京报记者 郭超

  会选择重要历史时刻的照片

  郝远征,祖籍河北保定,1952年生于北京。新华社高级记者、首席人像摄影师,国家一级摄影师,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由于其高超的摄影技巧和独有的影像风格,其人像摄影作品被称为“中国名片”。

  新京报:今年的北京高考大作文有个题目是《共和国,我为你拍照》,在你从事摄影行业几十年的时间里,经历过哪些重要的历史时刻?

  郝远征:比较重要的时刻有2009年建国60周年阅兵,当时我在人民大会堂楼顶拍摄大阅兵的场面,位置非常好,拍的时候也非常激动。飞机一趟趟飞过来,军队、市民方阵整齐前进,对面的领导人可以非常清楚地看见。

  新京报:除了建国60周年阅兵,还经历过哪些大事件?

  郝远征:拍摄过很多重要的历史时刻,包括汶川地震、奥运会等。2008年奥运会时还拍摄过奥运宝宝。

  新京报:你拍摄过很多国家领导人的肖像?

  郝远征:国家领导人的肖像基本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都是我在拍,有20多年了。国家领导人的肖像代表国家的形象,相当于国家的名片,因此,在拍照之前,要进行策划,做充分的准备。

  新京报:你拍摄过这么多大事件,背后有没有非常特别、印象很深刻的故事?

  郝远征:汶川地震救灾时,认识一个小女孩,一直到现在都有联系。当时在救护站看见她,只有五六岁,正在看一本书叫《励志故事》,看到她时发现她的腿已经没了,非常坚强,无意中碰见了这一幕,印象非常深刻。

  这个女孩的父亲是潜水员,因为救灾,女儿截肢了都回不了家,当时给我写了一封信。当时就觉得应该帮助这个女孩,就与同事商量做个报道,于是就在六一儿童节发了通稿,还上了新闻联播,之后她得到了很多机构组织的帮助。

  新京报:2049年将迎来共和国百年华诞,在你曾经拍摄的照片中,会选择哪几幅照片来展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成就?

  郝远征:我会选择60周年国庆阅兵等重要历史时刻的照片。

  新京报记者 沙璐

  拍花坛20年见证共和国历史

  蓝海浪,43岁,北京市园林古建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所长,工作20年,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毕业。每年参与广场花坛制作,都会拍摄花坛施工及整体照片,现存上万张花坛照片。

  新京报:今年高考题目看了吗,如果是你,会怎么选?

  蓝海浪:肯定会选《共和国,我为你拍照》。对我来说,这个题目很简单。我参与天安门花坛设计20年,这些花坛基本记载了共和国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时刻,从亚运会到奥运会,每年国庆、香港回归以及抗日战争纪念活动。

  新京报:如果让你来写这篇作文,你会怎么开头?

  蓝海浪:“岁岁年年花相似,年年岁岁景不同”,每逢国庆,城楼灯笼高挂,红旗飘扬,白鸽飞过,天安门广场“祝福祖国”花坛耸立,鲜花盛开,观花者如潮,拍照者络绎不绝,人们陶醉在欢乐的花世界之中,尽情享受着喜庆、祥和的节日气氛。每年此刻我都来到广场拍照留影,记载下共和国最喜庆的时光。

  新京报:听说你也拍了很多照片,拍照是你工作的一部分吗?

  蓝海浪:我们每年基本提前半年开始设计天安门花坛。每一年,我都会在施工过程和花坛摆放完后拍照。每年大概拍几千张照片,现在硬盘至少存了上万张照片。

  施工时的照片可以作为资料,与设计图比较是否符合要求。花坛摆完后,作为一件作品,也是团队的工作成果,也会拍照留念。比如这几年都会选择的“大花篮”,在相同的位置拍照,会给人“老地方新印象”的感觉。

  新京报:这些照片,是不是也反映出共和国这些年的发展变化?

  蓝海浪:照片里的花坛都是不同时期的,每一年的设计也会与当年的主题相互映衬。比如,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立体花坛造型选择了“长城”,完全用植物穿插而成,也寓意和平富强。

  这几年国庆花坛都选择了中心花篮,这些花篮虽然形式大多相同。但每年也都会有些调整。这些都能通过照片展示出来。大家在同一个地方照相,也会有种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景不同的感觉。

  用新老照片对比展现变化

  高源,55岁,在天安门前从事摄影工作。38年中,他拍了近70万张照片,天安门是他的照片中不变的元素。这些照片不仅记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与天安门“邂逅”的面孔,也记录了岁月的流逝与时代的变迁。

  新京报:今年的北京高考大作文有个题目是《共和国,我为你拍照》,如果到了2049年共和国百年华诞,你会去拍哪些画面来展现国家的发展变化?

  高源:2049年离现在还是有点远,隔好几十年,可能好多东西都不在了吧。如果要展现发展变化的话,可以用新照片和老照片去对比,最简单来说,去展现人的服装、精神面貌的变化,街上景物的变化。

  新京报:你在天安门前拍照38年了,感受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高源:变化太大了。我1979年参加工作,在天安门下和同事留影,照片上我俩拿着的就是最早的海鸥相机,双镜头,只能拍黑白照,后来出现了彩色照片,再到成片快价格贵的保利莱相机,最后数码相机时代到来。家里一百多台相机,报废的、淘汰的、收藏的、坏了修好的。你再看那些来升旗的游客,之前拿着相机拍照,现在都举手机了。

  人的变化主要就在着装上了。

  新京报:这么多年来,有没有特别触动你的事情?

  高源:很多。找我拍照的大部分都是老人,对天安门怀着特殊的感情。去年国庆节前,天下着小雨,一位70岁的老兵让我给他拍照,那天正好是他生日。他老家在河南,第一次来天安门,买的站票从县里赶到北京。照相时他拿出一套很整齐的军装穿上,特别有年代感。我也给其他老兵拍过照,有些军装上密密麻麻挂满勋章。

  新京报:天安门是共和国最核心的地标,你现在每天都会去这儿拍照是吗,为什么?

  高源:养成职业习惯了。现在每天去拍天安门,不是光拍照,而是想着记录下天安门的每一天,以后的人如果想看现在的天安门什么样,也就能看到。

  新京报记者 戴轩